如果只比第一次的AI主題(鳥)或鳥眼辨識的準度和速度,依我的經驗是大部分場景R8+200-800(焦段較長)甚至略勝A1(像素較高)+200-600(註: 識別不等於準焦),而R5 II 比R8定位高2階、多了DIGIC Accelerator、像素近2倍(有利識別)且晚了1.5年上市,更比A1晚3.5年上市,所以大部分情境R5 II的第一次主題(鳥)或鳥眼辨識性能一定比A1強,這點我不擔心(超低光源環境不適合拍會動的鳥所以不必考慮)。我想探討和擔心的是R5 II vs A1的【小型鳥的追焦性能和準焦度/準焦率】
可能同時用過R5 II和A1且拍飛羽的鳥友很少所以相關實務分享很少,除了9樓香港鳥友同時擁有R5 II和A1並分享鳥射心得,有找到擁有過R5-I、Z9且目前用A1的國外鳥友,他借用R5 II 2天後的拍鳥心得比較,google直接翻譯(懶得修了)如下供參考:
_____________
資訊來源:
https://www.dpreview.com/forums/post/67905833
我的整體看法是 R5II 比 Z8/Z9 更好。 我甚至覺得原來的 R5 更好,特別是對於棲息的鳥類主題/眼睛對焦。
我的經驗是我擁有 Z9 兩次(每次都在幾週後賣掉)。 第一次在發布韌體上,第二次在 3.X 韌體上。 然後我用最新的 2.X FW 借來的 Z8 進行拍攝,看看情況有何改善。 R5 上市後我擁有了大約 6 個月。 我用了兩天跟朋友借來的R5II。 所以我的經驗是有的,但有些有限。 我每天的司機是A1。
當涉及棲息的鳥類時,R5II 在我使用過的所有相機(包括 A1 和 A9III)中具有最佳的主體/眼睛檢測能力。
我仍然覺得Sony相機更適合 BIF 工作,但 R5II 肯定更適合它們。 Z9/Z8有點落後。 所有相機都非常好。 也許最好堅持使用您習慣的系統和/或您渴望的鏡頭。 可以肯定的是,尼康的野生動物鏡頭系列比佳能/索尼好得多。
Wahaha214 wrote:
沒看到一台相機提供對焦設定PRESET,我不是說相機已經提供的,而是FOCUS MODE C1/C2/C3這樣的
有的! 其實Sony有一個很好用,但大部分用家都不知道或看不懂的功能: "回復自訂固定1/2/3"
以我主要拍飛版小型鳥為例,開機預設的參數都是針對此場景去設定,但看到鳥停留時如果背景不錯會忍不住想先拍幾張靜態版,但常常在改變快門等參數或切換預設C1/C2時花太多時間結果鳥飛了,導致靜態和飛版兩頭空,或拍完靜態還沒來得及切回動態參數時鳥就起飛了,為了避免此憾事往往須放棄拍靜態...... Canon C1/C2用右手拇指來回搬動即可但常常搬錯方向,Nikon可設快捷鍵進入C1/C2選單但也要按很多下才能完成切換,而Sony除了有很難用的C1/C2(有卡損)還另有 "回復自訂固定1~3",可自訂快捷鍵(如AF-ON、AEL鈕等)來 "暫時(放開就恢復不是切換)" 呼叫出 "回復自訂固定1/2/3",可改變的參數包含 快門速度、連拍速度/過片模式、測光模式、曝光補償、對焦模式、對焦區域、對焦追蹤靈敏度....甚至包含 "對焦開始",這些參數都可獨立勾選,有勾選的按下快捷鍵後就依設定,不勾選(= ignore)的則維持目前設定值不變,若勾選 "對焦開始" 則按下快捷鍵時除了呼叫參數還會立刻開始自動對焦,我的設定是除了 "曝光補償" 不勾選(因環境沒變應維持目前補償值不應強迫歸零或某欲設值)其他都勾選並設定以符合靜態拍攝需求
實務上操作就是看到鳥停留時先對準鳥眼/頭並用右手拇指按下快捷鍵(如AF-ON/AEL) "暫時" 呼叫出回復自訂固定1、2 or 3並自動開始對焦,確定鎖住鳥眼/頭後就按下快門進行中/慢速靜態連拍,然後馬上放開快捷鍵立刻恢復原飛版參數......好用!
PY8888 wrote:
打鳥專用,主要想提升小型鳥的追焦性能(成功率+準焦度)和提高像素(耐裁)
α1 - 數位單眼相機 - Sony 台灣官方購物網站 - Sony Store, Online (Taiwan)錄製 (靜態影像)細節敘述
影像大小 (像素) [4:3] 35 mm 全片幅,大︰7,680 x 5,760 (4,420 萬),中:4,992 x 3,744 (1,860 萬),小:3,840 x 2,880 (1,100 萬),APS-C M:4,992 x 3,744 (1,860 萬),小: 3,840 x 2,880 (1,100 萬)
所以7,680 x 5,760裁切到多少畫素算是有優勢

裁切成 5120×3840 APS-C,直接買APS-C相機更省更輕。
裁切成 3,840 x 2,880 M43,直接買M43相機更省更輕。
裁切成 2,844 x 2,133 1吋底相機,直接買1吋底相機更省更輕。
裁切成 1,371 x 1,029 1/2.3吋感光元件底相機,直接買P950更省更輕。
裁切成比1,371 x 1,029 1/2.3吋感光元件底相機還小的解析度。






鳥距離太遠體型太小就是焦段不夠
最基本的解決方法就是增距鏡
SEL14TC - 1.4 倍增距鏡頭 (E 接環專屬鏡頭) - Sony 台灣官方購物網站 - Sony Store, Online (Taiwan)
SEL20TC - 2 倍增距鏡頭 (E 接環專屬鏡頭) - Sony 台灣官方購物網站 - Sony Store, Online (Taiwan)
入門鏡頭光圈太小,就算可以裝 2 倍增距鏡頭就變成針孔鏡,想要更進一步畫質更好只有買大砲SEL600F40GM - FE 600 mm F4 GM OSS (E 接環專屬鏡頭) - Sony 台灣官方購物網站 - Sony Store, Online (Taiwan),當然是又重又貴,還要配一組夠力的三腳架和雲台。不然就是靠偽裝帳靠近被拍的鳥,裁切能解決什麼呢?

相機的世界裡有小型鳥嗎?只有焦段不足才會拍成小小一隻鳥。
7,680 x 5,760(OM-1無裁切相片製造的模擬圖)

7,680 x 5,760(純黑的背景圖)

Sony A1相機的全畫幅解析度為7,680 x 5,760。當裁切成APS-C格式時,裁切係數為1.5倍。因此,裁切後的解析度會變成:
所以,裁切成APS-C後,相片的解析度為5,120 x 3,840。
5120×3840(黑色是裁切掉的地方)

Sony A1相機的全畫幅解析度為7,680 x 5,760。當裁切成Micro Four Thirds (M43)格式時,裁切係數為2倍。因此,裁切後的解析度會變成:
所以,裁切成M43後,相片的解析度為3,840 x 2,880。
3,840 x 2,880(黑色是裁切掉的地方)

Sony A1相機的全畫幅解析度為7,680 x 5,760。當裁切成1吋感光元件格式時,裁切係數為2.7倍1。因此,裁切後的解析度會變成:
所以,裁切成1吋感光元件後,相片的解析度約為2,844 x 2,133。
2,844 x 2,133(黑色是裁切掉的地方)

Nikon P950的感光元件大小為1/2.3吋,裁切係數約為5.6倍。因此,Sony A1相機裁切成與Nikon P950相同感光元件大小後,相片的解析度會變成:≈1371×1029
所以,裁切成1/2.3吋感光元件後,相片的解析度約為1,371 x 1,029。
1,371 x 1,029(黑色是裁切掉的地方)

andrea5 wrote:
裁切能解決什麼呢?
因為你幾乎都只拍難度低的靜態版、起飛/降落版或動作慢的鷹/鷗/水鳥等大型鳥飛版,這些相對容易將鳥置中,所以 "低像素+小底等效超長焦" 對你就夠用了,你不需要也不會懂高像素耐裁的優勢
如果你拍過 "動作快且飛行中小型鳥",你就會明白追焦過程不易將鳥持續置中,通常會用等效焦段略短的鏡頭(如400/500/600mm)以降低追焦過程鳥出框的機率
例如用 "5000萬像素的全片福 + 600mm" 對 "動作快且飛行中小型鳥" 進行運鏡追焦連拍,某精彩動作出現在畫面的 "邊或角" 差點出框(實務上常遇到),因600mm視角較廣所以事後裁切構圖後面積只剩4%,還好5000萬畫素的4%仍有200萬像素勉強還夠用
1. 如果其他條件不變但改用2000萬像素機身,則裁切後只剩80萬像素,如果是1000萬像素的機身則剩40萬像素,NG
2. 如果其他條件不變但改用M43小片幅 + 475mm鏡頭(等效950mm),理論上是可以在同距離拍到同像素/大小的鳥,但事實上因950mm視角太窄當鳥非置中時鳥早已出框,NG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