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全片幅相機在現今世代的優勢?

richard_huangtw wrote:
你說的'事實'剛好...(恕刪)


不是跟你自己機器比好嘛?
你的FF原鏡頭掛在原來FF機器 比上FF+speed booster掛在APSC/M43機器來比 更好?
那你可以去各大攝影器材網站claim

(即使)一樣的FOV放在不同邊界條件下你的面積小就是比較差
你的高頻訊號擠得更高頻,同像速密度下你的摩爾紋比面積大的全片幅更早出現,代表你的解析度以達極限
richard_huangtw wrote: 你說的"事實"剛好相反耶, Spe...(恕刪)


看了一下這個神奇的東西
http://www.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7880
不過如果真會比較好
怎麼不做進鏡頭中?
所以結論中就有解答
tyy2010 wrote:
你的高頻訊號擠得更高頻,同像速密度下你的摩爾紋比面積大的全片幅更早出現,代表你的解析度以達極限...(恕刪)


這句怪怪的,
同畫素密度下,不必用什麼booster,APS-C出來的圖比較小,就一定比較差了。

但是現實是,
大部分的APS-C或4/3 sensor,其畫素密度都比全幅要高上許多,
所以能夠榨出更多解析力(雖然賠上一點雜訊)。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arclen wrote:
不過如果真會比較好
怎麼不做進鏡頭中?...(恕刪)


原因很簡單啊,
減焦鏡沒辦法提升畫質,
讓畫質提升的,其實是小片幅但是卻有比較高的畫素密度,
所以榨出更多鏡頭的細節。

全幅如果也換上相同畫素密度的sensor,那麼該有的細節還是出得來的。
但這時雜訊等級就跟APS-C相同啦。
一來一往,沒有絕對賺的事情。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這句怪怪的,同畫素...(恕刪)


敢做無低通濾鏡的,Nikon D7100 24MP, D810 36MP,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做實驗哪個先出現高頻雜訊,我也不敢保證
如果依照同像素密度來看,廠商早該在APSC 16MP時代就全面拿掉低通濾鏡,但顯然沒有,我相信廠商自有道理



tyy2010 wrote:
我相信廠商自有道理...(恕刪)


道理也不難理解,
早年是畫素密度戰爭,
所以sensor以提高畫素密度為主,這是直接、有效、而且壓倒性提高解析度的辦法。
當畫素相近時,
小片幅之所以還能跟全幅一搏,靠的就是這個。
LPF又有順便保護CCD,兼且避免落塵的雙重效果。

但是等到畫素密度到了一個程度,
再衝下去,出來怕iso不能見人,
所以拿掉LPF,可能的摩爾紋問題,就靠數位解決,
這時影像處理器也夠強大了,足以應付額外的運算量,
而這就是有效的trade-off。

摩爾紋問題在極少數拍攝題材才會遇到,
大部分時候,只要目標不是週期性規律矩陣,想拍到也沒那麼容易,
很多時候你看的「假」摩爾紋,
是機背LCD或是顯示器在顯示時,有縮圖而導致,
放大看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這句怪怪的,同畫素...(恕刪)


這一段怪怪的 . . .

你講的意思是說APSC出來的畫質比FF要好?

NAX-鴻 wrote:
這一段怪怪的 . ...(恕刪)
如果在同樣像素密度下,SNR理論會上一樣
然後在加上同樣光學品質鏡頭的前提
APS-C的畫質應該會跟FF沒兩樣

如果商人為了要區隔市場,APS-C的鏡頭品質在可能會故意降一點
可是在同樣像素量的情況下APS-C的像素密度高,電子訊號雜訊干擾明顯
所以跟FF比會比較吃虧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ddcatt wrote:
摩爾紋問題在極少數拍攝題材才會遇到...(恕刪)


摩爾紋問題只是一種容易觀查到高頻現像。
沒有摩爾紋不帶表高頻(銳利度)就無限大了,感光面積越小你的cut-off就越低,認識Fourier的人就知道我在講什麼。
物理光學上就是如此,相機尚未發明的百年前的人就證明過。

每一種存在的系統都是經過市場考驗和無數光學和電子專家設計的,所謂的trade-off,沒有誰能取代誰的問題。
鏡頭,片幅,兩者搭配都是精心調整過的,用減焦聚光鏡硬套不是代表比較強,而是原鏡頭廠商根本不屑如此設計,FF 50mm/f1.4同一條件他可以設計APSC 33mm/f1 的鏡頭來賣,還比較小管,願不願意而已。M43市場起來了,就有副廠f0.95鏡,不就是如此。JPEG流行了,但是RAW也長存,不會凋零。


NAX-鴻 wrote:
這一段怪怪的 . ...(恕刪)


回歸討論是好事。

先假設鏡頭是完美的,擁有無窮的解析度,提供完美的類比資訊,
那麼一樣投射到CCD上頭,
決定解析能力的,當然是越高密度的畫素,在把類比資訊量子化成每個畫素資訊的時候,
可以有更好的還原力。

因此「理論上」畫素密度越高,搾取解析度越有利。

當然理論是理論,
實際上鏡頭不會是完美,片幅越小,對於鏡頭解析度要求是更高的,
否則單純增加畫素密度就是白忙一場了,
另一方面,畫素密度高當然雜訊就大,除噪的過程中,也損失掉一些細節,
一來一往,
你可以說小輸、或說打平,
但不管如何,從結果上看,解析力這關差異性是不會非常大的。

甚至不管別的,手機上那種指甲片大的CCD,也塞了四千萬畫素在裡頭,
不管雜訊、不管DR、單純拍黑白線條比解析力,
跟大片幅1600萬相較之下,恐怕也未必吃虧。

最後,針對解析力部分,小片幅能做的,FF都能做,
所以FF它未來空間還是很大的,
這點是無可否認。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 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