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最強對最強!超高畫素相機集評 Canon EOS 5DS R、Nikon D810、Sony A7RII Full Comparison

或許不少人一再強調無反"輕便"的優勢,但以FF而言,小得了機身小不了鏡頭,

反而失去了操控便利性與重量平衡;所以,就個人(習慣DSLR)而言,

A7系列也沒輕或小到哪裡去,但卻大幅犧牲操控性與續航力,不見得是划算的trade-off;

之所以選擇A7R II,明顯而單純的就是S家能(肯)給的,C.N兩大老牌巨擘所欠缺的部分:

1.完全靜音的電子快門;

2.S家幾乎可以轉接其他各家無反以外的鏡頭,所以不必糾結是否出清跳家;
如今A7二代全面加入機身防震功能,有點諷刺的是…我手上C家定焦竟然要靠S家來加分!
現在才在後悔當初(A7系列還沒個影)太早便宜出掉135L與200L(輕便畫質優異但沒IS);
雖然長焦機身防震效果會受影響,但即使只有個一丶二級補償…實用性就已經是大幅提昇了!

3.BSI Cmos sensor...;以前都是弄在(高畫素密度的)小DC上,對於杯具的可用ISO不無小補;
不久前另一S家的NX1(28MP APS-C)也用了,我入手用到現在對她的評價還算OK,
不過超過了ISO 1600畫質衰退太明顯;更大片幅的A7R II表現好很多並不令人意外,
但FF BSI又再加上機身防震...那其他家就很難競爭了;以前夜間手持是不太捨得收光圈的,
現在可以不必遷就低畫素密度機身嘗試更多的可能性!

4.在這必須自己打臉了;DSLR當然還是有操控與人體工學上的優勢,自己也早習慣了重裝備,
對輕便這檔事不是那麼在乎,反正還有M43以及高階DC,隨拍就隨便拿一台就是了!
但A7R2有42MP+高可用ISO+機身防震,還不必考慮crop factor,日常用的側背包又放得下,
所以手伸進防潮箱就是拿她出來(機身蓋是C家40餅or FD 50 1.4),外出時頻繁進出背包也不會卡卡;
以前不喜歡A7的軍艦部,所以要高畫質只好入手RX1R,但是她的(夜間)對焦以及可用ISO…嗯…,
所以用沒多久就脫手換了A7R,在功能上談不上升級,只是不用屈就單調的35mm;但畢竟白天機;
夜間外出大多帶O記EM1或富士XE2,甚至C家小M+22mm;現在很少用她們了.

這篇評比非常有參考價值,但結果難免讓某些鐵桿粉絲看來刺眼,

就說什麼某家規格看起來很很強大,結果也不過如此!?

C家連續十年專利數日本第一,但近來機身功能一直給的最保守,如此作風值得捍衛嗎!?

手上有一堆EF鏡的人多的是,但即使願意多花錢也買不到類似規格(例如機身防震…etc.)的機身,

空有高畫素密度但DR與ISO杯具,其他"次要的"錄影功能依舊很陽春,也難怪給S家掘起的良機!!

以前入手S家的東西,還半推半就,半信半疑,只私下玩玩不願拿上枱面!

後來S家逐漸成了氣候,尤其在"使用彈性"(轉接)與感光元件技術上的巨大優勢,

用戶年年逆勢成長,早就不是被人嘲諷的家電廠!

相對於C.N兩大老,至少"年輕的"Sony肯給敢衝敢開價,如此即使出了些包也瑕不掩瑜!

Sony相機事實上已樹立起勇敢創新的形象,我會期待將來Sony又蹦出什麼外星科技,

另一方面,尤其是C家,連跟進都做不到了,還指望什麼創新與超越…!

C.N家不給,只好找Sony;相對輕便其實不過是附帶的好處罷了!

fxben wrote:
以前入手S家的東西,還半推半就,半信半疑,只私下玩玩不願拿上枱面!
後來S家逐漸成了氣候,尤其在"使用彈性"(轉接)與感光元件技術上的巨大優勢,
用戶年年逆勢成長,早就不是被人嘲諷的家電廠!
相對於C.N兩大老,至少"年輕的"Sony肯給敢衝敢開價,如此即使出了些包也瑕不掩瑜!
Sony相機事實上已樹立起勇敢創新的形象,我會期待將來Sony又蹦出什麼外星科技,
另一方面,尤其是C家,連跟進都做不到了,還指望什麼創新與超越…!
C.N家不給,只好找Sony;相對輕便其實不過是附帶的好處罷了!


特地登入來按

完全道出小弟的心聲啊啊啊~~~

投資一定有風險,申購前應詳閱官員財產申報書。
fxben wrote:
或許不少人一再強調無...(恕刪)


認同。

有時候真的覺得某些酸很可笑:
“因為A只拿95分,不完美,所以60分的B更好。”
超酸的。
這一篇評測真的是太實用了
原本要入手D810的
看了後又被Sony的A7RII給迷的心癢難耐
fxben wrote:
或許不少人一再強調無...(恕刪)

說的很真!

只是操控便利與重量平衡部份,其實習慣性是佔大部分,因為CN已經長久於市場多年,單眼使用者使用CN單反亦是多年,習慣了操控當然快,若拿了與原使用感有極大不同的機身時當然感覺很彆扭,覺得操控很難用,直覺設計不良,還有拿久了自己當然會配合它以調整重量平衡感

換句話說,單反用很少的人,或入門時直接就是進無反而少用單反的人,以及多系統與多機身使用者不會侷限於固定某一台造成習慣性鞏固生根,和聰明絕頂且體感多端適應力超強的人,操控與平衡的體感就可能沒什麼了,習慣了嘛
fxben wrote:
2.S家幾乎可以轉接其他各家無反以外的鏡頭,所以不必糾結是否出清跳家;
如今A7二代全面加入機身防震功能,有點諷刺的是…我手上C家定焦竟然要靠S家來加分!
現在才在後悔當初(A7系列還沒個影)太早便宜出掉135L與200L(輕便畫質優異但沒IS);
雖然長焦機身防震效果會受影響,但即使只有個一丶二級補償…實用性就已經是大幅提昇了!


請教fxben大,您用什麼轉接環呢?目前性能最好的是Metabone嗎?

網路上大談的幾乎都是轉接的方便(好似有了Sony全片幅一切問題都解決),但不經意總看到一些負面的部分例如:Metabone不便宜且一直有新款目前已出到4代(出一款新机就得對應一支新接環,到底要買到什麼時候?)之前看過什麼某代那邊把洞挖成怎樣、效果又如何的討論;接環有時公差太大(裝不牢或者傷机身)、常缺貨、到店裡看到每個都有瑕疵要等下批、日前義文篇還剛好披露代理商態度問題;本篇ki-min大也遇到[原來要更新韌体A7R2才能儲存檔案]....不覺得不確定性很高、也很受罪(受氣)嗎?

個人考慮過用Sony A7R2加Canon 17TS以及11-22這兩顆專為拍裝璜用,但看看相關討論就決定先暫緩了
看完只想說
相機太好拍得太清楚也不是什麼好事
妹妹不會喜歡的
哈哈
先10奉上給樓主!

這次的測試算是很客觀,不會像有些測試網站不斷只是測試shadow noise, 還要用上Otus來測試算是好有誠意!而且測試相也與我預期的結果差不多!
至於說Canon偏紅也説的對!5DSR的確比之前嘅機偏洋紅色,但是間中偏青,但Sony還青,我一早已經說過Sony偏青,如果夾硬將Canon比Sony色調的話,這樣比法一定是Canon偏紅很多啦,因為Sony偏青嘛!而且剛巧這篇測試相全部都有啡色在測試裏出現,包括Model頭髮金啡色,而牆身的木剛巧又係啡色,所以更加特顯5DSR偏紅!但Sony反映現塲色準確,真是人的膚色? Sony完全偏青!還說忠實?

這時代很多人只着重Noise Control, 完全忽略色彩與立體感, 質感!這篇測試完全反映到5DSR低ISO下影像完全擊敗對手!尤其男Model測試相睇到用同一粒Sensor的Nikon及Sony影出來的光位又不夠光,高光位很灰,導致男Model臉部拍出來很平,中正紀念堂那張也是一樣, Sony那張最flat, 完全不是FF應該要求的立體感,質感!完全看不到那種遠近空間感!我只是當Sony是一部很高質的APSC機!暫時還做不到FF應有的立體感!

但同意Sony有很大的進步, 很有誠意! 期待Sony可以逼使Canon出更好的產品!
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johnykw wrote:
這時代很多人只着重Noise Control, 完全忽略色彩與立體感, 質感!這篇測試完全反映到5DSR低ISO下影像完全擊敗對手!尤其男Model測試相睇到用同一粒Sensor的Nikon及Sony影出來的光位又不夠光,高光位很灰,導致男Model臉部拍出來很平,中正紀念堂那張也是一樣, Sony那張最flat, 完全不是FF應該要求的立體感,質感!完全看不到那種遠近空間感!我只是當Sony是一部很高質的APSC機!暫時還做不到FF應有的立體感!.(恕刪)


這位大大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
因為N及S的寬容度很高
所以對高光處會有強烈保護
整體畫面暗部細節及亮部細節也比較多
高光有細節
表示看起來不死白看起來灰灰的
但也因此造成直接出圖並不像5DSR那麼討喜
畫面看起來平平沒有立體感
但是這樣的特性很適合拍攝Raw檔來後製
透過良好的後製作品相信是可以很有立體感很有質感的
不要的細節可以為了立體感質感砍掉
而高反差寬容度又不夠用時
在後製時想生出細節就比較不容易些

話說想著想著好像有個想法
N家那個粉
該不會其實就是一種細節吧....
難怪有看過高手說那個粉就是缺乏對比
只要在後製時捨棄這個細節
粉自然就能夠消失了
MD的下巴.....
我先走了
反正相機我也沒研究
看不懂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