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單眼VS微單眼的畫質

對小弟來說,單眼和微單眼的考量就只有在便利性的考量,畫質還沒買就先知道的事就不在考慮之列...
此外就是發色的差異....相機買了就是要帶的出去......不過年齡愈來愈大,就不想帶大台的出去了
ds1441 wrote:
新鏡頭的售價真的貴到笑死人,廠商要訂價前先秤一秤自己的感光元件好嗎…


rainbowcrystal wrote:
...但因為鏡後距的限制,所以動用到數位修正以及鏡頭為了體積等等的考量,素質一定是沒有有反光鏡單眼來的好,故畫質一定沒有一般單眼好(以不轉接為主,轉接的話體積上微單其實也沒有體積小的優勢了)。


好像不少人對m4/3的鏡頭有些誤會.
如果想要知道O家鏡頭有多好請看: 2011 CAPA 特刋

有空請去SLRGEAR多看看多比較, 那是比較有名的評論鏡頭的網站.
就依01的慣例, 有圖有真相吧 (數字愈低表示愈銳利),

就拿各家24mm 焦段左右的王牌鏡頭 (最大光圈)來看看吧.
(如果拿35mm 焦段左右的來看會差更大哦)

O家12mm 平均$700. 價錢比例:1
C家24mm 平均$1,600. 價錢比例:2
N家24mm 平均$2,000. 價錢比例:3

OLYMPUS 12mm F2.0 (數據可代表全鏡頭的範圍).


FF和APSC的圖都放上來給你看看
CANON 24mm F1.4



NIKON 24mm F1.4





dellasus wrote:
還有一點,就是微單眼的鏡後距很短,所以不論差鏡好鏡,像是Nex 的鏡頭開到大約F5.6表現就到頂了

有些M4/3鏡甚至是最大光圈己經最好.


以上的圖顯示FF和APSC的鏡頭的最大光圈幾乎是不可用的尤其是FF.
所以D大的意思是: 有些M4/3鏡甚至是最大光圈已經是在最好範圍.
就不要再為難人家了...
其實slrgear網站的數據沒有錯,也參考看看lenstip,m43的鏡頭解析力都超高。
然而打開樣照來看,感覺肯定不一樣,怎麼明明鏡頭解析力高,拍出來的樣照卻比較差?

所以photozone跟dxomark加入一些參數用不一樣的評估方法,來試著讓數據跟人眼看到的感覺相似。
這裡引用一張圖給參考

最大光圈下相比


光圈繼續縮的話,差距更大。
2.8光圈



O家確實有超高水準的鏡頭設計能力,不過人們看到的是整個系統回饋的感覺。
為什麼產生這樣的落差應該是題外話了。
fake802 wrote:
然而打開樣照來看,感覺肯定不一樣,怎麼明明鏡頭解析力高,拍出來的樣照卻比較差?

所以photozone跟dxomark加入一些參數用不一樣的評估方法,來試著讓數據跟人眼看到的感覺相似。


F大, 相信你也知道大家都早已流傳的幾個建議:

1. FF的 F1.4開到最大光圈畫質會不好, "尤其是四邊", 最好縮個二, 三級再拍.
2. O家的鏡頭向來就是最大光圈幾乎就是很好的可用光圈.

可是你放的DXO的圖, 估且不論誰有多銳利, 光是中央和四邊的銳利度的比例分佈來看,
NIKON 24mm F1.4的光圈全開居然中央和四邊的銳利度幾乎一樣.
OLYMPUS 12mm F2.0的光圈都降了一級還只有中間一點是銳利的.
這就已經和大家所有的結論和經驗完全相反, 這已和大家的感覺肯定不一樣.
尤其是DXO"加入一些參數用不一樣的評估方法",
是否可明示他們是如何用不同的參數和評估方法,
硬是把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機器實得的數據給改掉?
其實DXO在SENSOR方面早已有不少爭議, 在此不把樓蓋歪了.

另外我看樣照的感覺也許和你相反吧,也許我眼力不太好.
反正01是有圖有真相,
我就把DPREVIEW在正式棚拍的幾個16MP左右的相機拍的樣照給大家看看.
其中包括了APSC (D7000, 7D)和FF (D4) 和EM5 在ISO 200.
這些是用50mm F1.4/85mm F1.8 和O家 50mm F2.0 鏡頭在最佳光圈質拍的.
大家自己看看吧, O家整個系統回饋的感覺真的是會比較差嗎?



ching43202 wrote:
以上的圖顯示FF和A...(恕刪)


4/3 本來就需要比 135 系統解析力更高的鏡頭,
才能在像同的畫素下達到相同的解析能力.
比較高,而且高很多都是應該的,
如果打平就已經是差了.

Cudacke Dees wrote:
4/3 本來就需要比 135 系統解析力更高的鏡頭,
才能在像同的畫素下達到相同的解析能力.
比較高,而且高很多都是應該的,
如果打平就已經是差了.


手以偶才結得奇怪, 他們是注已想的還訴專家說的.
DXO或者任何一個測試網站,其實都很忠實的表達了他們的方式,當然...
也有些訊息沒公佈,不過我想那不是重點。
明明是兩個一樣規格的鏡頭,怎會到了不同網站有不同表現?
那個才可信?
所以那也不重要
Ching大自己貼的參考資料,不也顯示出解析度幾乎沒有差距嗎,如果去查一下m43幾顆25mm的mtf圖
肯定也是對C家或者N家的50mm打臉打很大,怎麼圖又看不出來了?(看起來比較銳利,只是對比稍高造成的感覺而已)

我想這些種種的答案,該知道的都知道了,小弟也不獻醜,
只是覺得沒必要拿某種數據來試著打別人的臉,所以回敬一下,請別放在心上

為了有圖有真相,我...了幾張國外付費網站的測試圖,可以藉著說明一下24mm f/1.4到底周圍是明顯下降,還是如DXO的描繪

這是全景測試圖


對焦點100%裁切


上左100%裁切


上右100%裁切
m4/3 有針對鏡頭做數位修正.
DXO 會需要針對這方面測試因為他們在作解 RAW 軟體,
他需要知道自己的軟體虛要如何修正.
單眼VS微單眼的畫質,
端看使用者的要求到什麼地步!


室內拍攝(相機直出JPEG,無後製)



100%裁切

或許在專業的攝影大哥眼中~畫質仍不符合需求,
但是在小弟拙劣的木眼中~~~已經OK了!
Myalegon wrote:
奇怪。。。。。

我62樓的動態範圍比較怎麼都沒要解釋一下?

不是說這個區塊不成熟嗎?

不是說動態範圍比不上一堆apsc機器

還比550D遭?


雖說是有一陣子之前的文了,還是再幫你貼一下。



你好慘,貼了一次,再提醒一次,整棟樓200多篇回覆,沒有一篇要甩你的。

人的感官根本經不起數據的檢驗,同時人的大腦也禁不起自己打自己嘴巴的事情公開發生。

論壇有它查找資料跟打打嘴砲的好,但是同時也是一個不分量級的馬戲團。


發言真的多評估一下自己的能力,一不小心就站上了馬戲團的舞台自己都還沒發現。

如果對自己的能力沒把握的,建議還是多看看客觀數據,但是解讀數據的發言隨便看看就好。

畢竟只有跑出數據的『機器本身』不會有特定立場。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