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這次的「三皇大戰」,對當下有購機需求的人固然極具參考價值;但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比較出誰優誰劣,而在於藉此一窺無反全幅系統崛起的大趨勢。
僅僅在2013年以前,即使是當時對無反相機最樂觀的人,都不敢誇口無反全幅系統可以在兩年內追上已發展七、八十年的單反全幅系統。而從無反全幅機誕生開始,不到兩年後的今天,A7系列僅出到第二世代,就已經頭角崢嶸,在各方面都能和當代單反全幅旗艦機相提並論,甚至包括以往無反絕對弱勢的對焦速度亦能互有勝負,這是多麼可怕的進步幅度。更遑論無反全幅機目前在電子性能上還有極大的空間,前途不可限量。
另一方面,A7系列也開始打入專業領域。Resource雜誌每月邀集紐約攝影界的專業人士來評選相機,A7系列在時尚、商攝、風景、肖像等領域獲得越來越多專業攝影師的青睞。兩年前,拿出Sony相機拍照時,還得忍受其它家使用者的異樣眼光;相對現在Sony相機的能見度越來越高,甚至連許多執牛耳的專業攝影師都開始使用Sony相機,恍如隔世。
Sony有朝一日是否能坐上相機廠的龍頭,或是風水輪流轉而被其它新興廠商打敗,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正活在攝影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捩點,也正在見證相機科技風起雲湧的文藝復興時代。
jill1124 wrote:
吊個布袋就好啦!看...(恕刪)
大大說的太OVER一些了XD
輕巧無反全幅重點在裝輕巧小鏡頭,或轉接小手動鏡,整體的體積與重量是單反全幅所無法達到的。
單反配餅乾鏡,整體也是重又大,而且還頭輕腳重,感覺滿不搭嘎的,尤其是別人在看使用者的感覺。
而單反全幅配標準重量大小的鏡頭時,重量雖然加重了,但是整體的平衡感與專業感就會來的很好。
可是這樣來說,輕巧的無反全幅就達不到嗎?非也非也!
一樣的機+鏡,使用者可以自己多添加重量體積(反之卻無法減少重量體積,也不能用鋸子鋸一鋸)
所以輕巧無反全幅配重或大的鏡頭時,想要達到平衡與重量的順手感,加電池把手就簡單達成,
加把手後若還是覺得機身太輕,頭重腳輕,就訂個鉛塊或鐵塊附有腳架孔螺絲紋,鎖在把手下面又達成,
鐵塊若覺得麻煩,也可以直接用隨身攜帶比較有重量的桌上型小腳架鎖上把手下也能代替簡單配重。
(小弟推薦富圖曼便利型桌上小腳架)
總而言之,無反全幅機身本來就比單反全幅機身來的輕巧,裝小鏡頭整體變小,裝大鏡頭與配件整體也能變大,
可大可小,變化多端,高深莫測,這才是無反全幅系統的精髓與優勢,
一台強力的輕巧無反全幅機,能夠生活輕鬆隨身用,也能在專業領域或嚴苛條件下使用,
一機多用,物盡其用,盡量壓搾,其實更划算,常常能隨身帶得出門這點其實是最重要的。
至於超長焦大光圈鏡頭,鏡頭本身都已經1.5/2公斤起跳,3~10幾公斤是所常見,甚至還有20公斤以上的(如SIGMA200-500/F2.8)
裝這種體積重量長度的大鏡頭,無反單反已經沒差,都是一樣的極致頭重腳輕!
都是要靠使用者自己本身去找方法克服了。
以上,所以無反全幅對於小弟我而言,其實根本沒有頭重腳輕的問題存在著。
alexander1027 wrote:
雖然說是K大手動對焦不過也是依據合焦指示來進行
可以說是人肉對焦馬達
在合焦指示燈亮著的範圍內,通常對焦環還是可以轉動(而燈號不變),表示這個準焦標準根本不嚴謹

說無反手動對焦有紅光、Canon有嗶聲會更準,其實也是類似狀況;Sony有[看到紅色出現不放大確認就直接拍]的經驗應該知道,焦很多根本不準(是拍影片才比較無所謂);而Canon的嗶聲我很多職業友人說除1D系列外根本嗶好玩的,沒焦也在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