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ka wrote:你搜一下就知道又大又(恕刪) 因為佳能家一開始做的無反鏡頭大部分還是用單反結構從16/2.8和14-35開始真正應用到短法蘭距優勢造鏡畢竟短法蘭距的優點就是在廣角鏡設計的彈性增加另外雖然重量只有1000g的RF70-200/2.8不是廣角鏡,你怎不說單反哪來這種規格?至於先發的索尼,哪個鏡頭沒比其他家同規同級鏡頭小一號?
moeshug wrote:1. 傳統單眼的法蘭(恕刪) 那傳統單眼鏡頭應再細分1. 菲林時代,2. 數碼單反APS-C 時代 (菲林末期)3. 數碼單反FF 時代4. 數碼無反FF 時代菲林時代的金廣角鏡, 如 Nikon AFS 17-35 2.8/D, 在菲林時代邊角位成像沒人挑剔. 到數碼 APSC 時代因邊位被裁走亦沒人挑剔. 到了 DSLR FF 時代被挑時代眼淚一文不值.其次是數碼單反APS-C 時代開發的 FF 鏡頭, 表表者是 Nikon 小黑五 AFS 70-200 2.8 VR, 名為 FF 實為數碼APS-C 而優化的鏡. APS-C 時代是神兵利器. DSLR FF 普及後邊位成像不行又成時代眼淚.數碼單反FF 普及初代, 曾倡議孤形 FF CMOS 解決 CMOS 與菲林鏡在邊位入射角度差距, 但從沒產品採用過. 其二是加大鏡頭鏡片體積改善邊位成像, 一眾大三元口徑由 77mm 改成 82mm, Sigma 健身馬 Art 糸亦一戰成名 KO 一眾原廠菲林與數碼初代舊鏡. 其三就是加強相機數碼修正, 現在回看這已變成主流解決方案到了數碼無反FF 時代, 短法蘭距 + 加大mount 直徑 + 更強數碼修正進步舒緩了邊位成像壓力. 可進一步做到成像更好又更細的鏡頭. 連變型色散暗角也可無視. 回頭看所有舊代鏡頭為何做得那麼大那麼笨重, 邊位成像又不行.. 只是不同時代相機基礎不一樣. 如果有時光穿越將現代 FF 無反相機丟回 20 年前去設計鏡頭, 不見得會輸給現在很多.
h94b wrote:Hi 大家,現在無反...(恕刪) 單反時代也有又輕又小的高階變焦鏡,像是Tamrom 28-75mm F2.8(A09)和Tamron 70-200mm F2.8(A001),前者510g,後者拆掉腳架環1150g,畫質以當時的標準來說也沒差到哪裡去,只是受到技術限制,對焦馬達是又吵又慢的直流馬達(N家初期版跟Pentax是用機身馬達驅動),和C、N兩家大三元用的環型超音波馬達相比根本不是同個檔次的東西。而且A09誕生的時候,全片幅數位相機只有一台20幾萬的1DS,A001誕生時,最便宜的全片幅相機是一台八萬多塊的5D2和D700,時代背景和現在完全不同,當時真的要輕巧要低價會直接選擇APS-C機種,這種不上不下的鏡頭自然就不受青睞。後來Tamron出的24-70mm F2.8(A007)和70-200mm F2.8(A009)就是走向堆料路線,開發要點是對焦、畫質和防手震要追上甚至更勝於原廠鏡,畢竟在畫質大耀進的時期(看看C家的24-70 F2.8和小白IS,一代和二代畫質根本是天跟地差距),輕不輕巧顯然不是當時全片幅相機用戶非常在意的問題,所以就持續這個堆料畫質至上的路線,直到全片幅無反普及才有所轉變。
h94b wrote:Hi 大家,現在無反鏡頭相比單眼時代越做越小越輕,尤其高階鏡頭差異明顯。無反才流行幾年,高階鏡頭就能做的越來越輕巧,表示技術應該在之前也不是問題。請問如能越做越小越輕還主打高檔畫質,為什麼DSLR時代不做小一點?或是DSLR的鏡頭還是有無反鏡頭比不上的地方?? 長見識了,原來以前技術也能做小鏡頭,只是以前不做。彷彿懂了捨麼
aferdchen wrote:沒人提到Leica的M頭耶....現代的ASPH M頭才是小又畫質的極致吧....XD(雖然價錢也是極致.... 我在二樓就有提啦首先要知道135無反相機有100多年歷史比單反SLR久得多SLR是一種犧牲光學設計彈性換取操控性的相機結構所以基本上同時期的無反相機鏡頭的畫質和體積控制都贏過SLR/DSLR鏡頭一直持續到現在都是這樣沒甚麼好驚訝的只是過去底片的無反系統因為操作性大輸SLR成為小眾市場所以大部分只玩SLR相機的人不知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