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50270 wrote:
以等校光圈值來看(就是指實際可以造成的景深)
跟M43相機相比
大概等於M43+9-25mm f/2.5-4
跟APS-C相機相比
大概等於APS-C+12-33mm f/3.6-5.6
跟全幅機相比
大概等於全幅+18-50mm f/5.1-8
所以DL的規格
除了全幅機以外
實際上可以上打到APS-C
你的第一行少個淺字意思差很多...
自創一個等效光圈值的說法也很奇怪...
你可以說算上片幅的差距後
較大片幅營造出同樣淺景深效果的光圈值是多少多少
這種說法會好很多
所以你是拿DL18-50跟APS-C的KIT鏡相比
說這台可以上打APS-C的淺景深?
跟KIT鏡比淺景深是不是挑太弱的對手打了?
可換鏡隨便一個標準焦段的大光圈定焦鏡的淺景深效果不就比DL18-50還強了...
更別說人像鏡的焦段了
其他廠商1吋或是更大片幅的大光圈類單
靠更長的焦段也是能營造出更淺的景深(例如G7X的等效100mmF2.8)
你最後一句紅字後面沒寫KIT鏡感覺很容易誤導新手
而且話說回來...
超廣角鏡不都是主要拿來拍風景的嗎?
拍風景很少要求淺景深的吧...
大兩級光圈個人認為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夜拍手持
最後
這台規格看似不錯
但是我認為應該是犧牲了不少畫質才作到的
拿NIKON自家的1系列超廣角鏡頭比較一下可以看出
DL18-50焦段範圍比較大而且光圈大2級
體積卻還能比較小比較輕...
看規格也有用上完整1吋片幅
沒看到實拍照之前我實在很難向人推薦這台
badaseases wrote:
最後
這台規格看似不錯
但是我認為應該是犧牲了不少畫質才作到的
拿NIKON自家的1系列超廣角鏡頭比較一下可以看出
DL18-50焦段範圍比較大而且光圈大2級
體積卻還能比較小比較輕...
看規格也有用上完整1吋片幅
沒看到實拍照之前我實在很難向人推薦這台
泥坑的DC向來都做的不OK
要我也會怕

同一系列 不同代,有的有LV模擬有的沒有
甚至LV模擬超過1EV就不模擬了,那還叫做DC,比手機還差

我是頭一次看過拿DC拍照要像單眼一樣自己猜參數的....(M模式時),A、P、S 也沒好到哪去,曝光模擬是假的
螢幕上跟拍出來完全不一樣

等校光圈值不是我創立的啦!
假如你常看國外評論網站很多都有用這個名詞(Equivalent aperture or Equiv. aperture)
像是photozone每個鏡頭都會列出等校焦段及等校光圈來讓使用者知道相對於135相機是怎麼樣的效果
而且我比的是
超廣角變焦鏡阿
要比當然是找類似的規格比
找大光圈定焦鏡比幹嘛?
而且我哪裡用kit鏡比?
哪家kit鏡是配超廣角?
M43的9-25mm f/2.5-4(最接近規格為Olympus 9-18mm f/4-5.6,大概要兩萬元以上,焦段較窄,光圈還小一級)
APS-C的12-33mm f/3.6-5.6(最接近規格為Tokina 12-28mm f/4,大概要1萬7,焦段較窄,光圈大概大一級以內)
全幅的18-50mm f/5.1-8(最接近規格為Tokina 18-35mm f/3.5-4.5,大概要兩萬以上,焦段較窄,光圈大概大一級以上)
所以單純從規格上來看
M43目前的確是輸DL 18-50
APS-C的話互有輸贏(所以我才會說可以上打到APS-C)
當然
鏡頭變形肯定是感光元件越小而越大
不過現在都使用數位修正
何況現在畫素那麼多
數位修正影響都不大
而鏡頭的素質如何
本來就還要再觀察看看
不過已經有實拍照出來啦
badaseases wrote:
你的第一行少個淺字...(恕刪)
wiki70170 wrote:
EOS M10 配...(恕刪)
roy50270 wrote:
感謝你的指教等校光...(恕刪)
單純以規格來看...
這點真的還挺好笑的...
把占優勢的規格提出來說可以跟APS-C比較...
然後相對較差的規格例如ISO差距就沒說出來
同樣就是很容易誤導新手
我說你拿KIT鏡比
意思是說你拿這種基本上不會拍淺景深的鏡頭來比淺景深...
因為你看起來就是一直在強調淺景深的比較...
就算你是拿可換鏡的超廣角鏡頭比
我也是一樣的回答...
根本沒有必要比的東西...
明明主要是拿來拍風景用的鏡頭
你怎不拿畫質跟ISO可用性等等來比一比?
我還是一樣的回答
只拿較好看的規格出來相比之後
說規格可以跟APS-C比較
那只是誤導新手的言論
至於你那數位修正的說法我就懶的回你了...
你都認為影響不大了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他的概念基本上連ISO可用性也包含在內囉!
例如全幅及APS-C感光元件面積差一倍
因此可用ISO大概也差一級(這是指同一個世代,若是差好幾年製程不同就不能比較了)
而等校光圈值剛好也差一級
例如使用全幅 35mm ISO用6400光圈用4
相當於APS-C 24mm ISO用3200光圈用2.8
不管是曝光量或是景深距離或是雜訊程度都大致相同
因此我們可以說APS-C 24mm f/2.8 等校全幅為 35mm f/4
等校光圈小一級已經包含可用ISO低一級在內啦!
我自己擁有M43、APS-C、全幅
我有拿過APS-C+17-50mm跟全幅+24-70mm來驗證過上面的理論的確是差不多的
(前提是感光元件是同一個世代,越新的感光元件當然越強)
現在鏡頭設計本來都是朝數位修正來設計阿!
即便是全幅機也是一樣阿!
badaseases wrote:
單純以規格來看.....(恕刪)
roy50270 wrote:
看來你還是不太懂等...(恕刪)
ISO可用性的差別因素不是只有片幅大小...
還有畫素密度...
DL18-50一吋2300萬畫素
相較M43的1600萬與APS-C的2000萬
你認為會只差一級嗎?
明明還有其它變數的東西你也能說已經包含在內了...
舉個近期一吋的例子
RX100M4的ISO800我就覺得快把細節抹光了...
片幅的差異也會影響畫質
鏡頭的光學素質也會影響畫質
所以我才會說你只拿帳面上好看的規格來比較
你自己都拿了可換鏡系統的超廣來比了
你也知道DL焦段範圍更長光圈更大
但是卻不提體積小很多
體積小也相對影響了光學素質
拿APS-C E環的1650舉例吧
作小顆了光學素質差
能用數位修正彌補過來嗎?
我當然知道現在大多都是用數位修正
但是數位修正是有極限的...
別再說理論差不多了好嗎?
你都把其它差別全都忽略了然後在那邊說差不多...
就跟拿不同級距同排氣量的車子來比較一樣
排氣量都是兩升所以差不多
這不是鴕鳥心態嗎?
你直接說DL18-50的規格可以上打APS-C
這種誤導新手的說法我無法接受
規格不是只有鏡頭上面的數字而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