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轉貼] Optical bench studies of 50mm lenses

oxa9615 wrote:
沒想到M43是用這類...(恕刪)


倒不是厚薄來決定好壞,而是鏡頭在設計時是有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的
把對應厚玻璃拿去轉接在薄玻璃的機身結果就是畫質下降,但並不是鏡頭本身不好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oxa9615 wrote:
這邊請教一下,若是外...(恕刪)

有興趣可以參考Focal Length and Magnification



這個H兄已經回答一些,實際上要焦距不變,一者整個鏡組移動,二者在內部做鏡組修正補償。


看鏡頭發展其實就應該知道,本身一開始是只有鏡頭,是利用蛇腹或其他來進行整個鏡頭移動對焦。




講個白一些,所謂<對焦>本身只是針對某些光線條件做修正,也就是對焦其實也可以說是把某個位置的光線產生像差最小。
一般鏡頭設計基準點是以無限遠的平行光條件,在物距=無限大,像距=焦距。

鏡組往前移動就是針對較近距離光線本身是相對發散,需要鏡組往前修正光路,此時鏡組對這個距離位置光線修正最好,偏離越多就越差,這個對應最低像差位置就是所謂對焦平面。


只是這樣像差修正還是沒有無限遠的好,再來就是隨著物距變短,或著焦距變長,要移動距離會巨幅上升。

後來是在於微距鏡一開始發展,一者一開始就是鏡組光學設計就是針對近距離像差最佳化,通常會考慮最佳位置在1:10位置,但是這樣對於無限遠就會很差,後來就出現所謂<浮動鏡組>就是一開始在整個鏡組移動,內部某些鏡片作不同移動量或方向,改善近距離像差狀況,但這樣也因此使得焦距變化問題。


內對焦的發展,則是從望遠鏡頭開始,主要是針對望遠鏡頭本身行走的距離太長,特別是很早期鏡頭是有特別另外一組對焦套件來使用,目的只是要改變原本鏡頭對焦距離。




所以不管內對焦或著浮動鏡組從來也沒有針對焦距離不變設計,本身鏡頭焦距本來一開始就是不太會變,是因為縮短對焦距離與近代近距離照片需求需求才發展。
回覆這篇的
http://www.lensrentals.com/blog/2014/06/the-glass-in-the-path-sensor-stacks-and-adapted-lenses

裡面的一個結果

通常鏡頭透過speed booster,應該都能提高解析力(lp/mm),不過這裡的MTF分析分數滑落。
但是後來裝上來自相機的低通濾鏡,卻能拉回該有的分數。

沒有裝speed booster的結果,加裝低通濾鏡也能拉高分數,按理想應該多塊玻璃應該是增加對比來提高分數。

底下是三種類型的 IR-block filter

左:Schott KG Heat Absorbing Glass
中:450D 低通濾鏡屬於藍玻璃(吸收型)
右:Sigma相機低通濾鏡(多層膜反射型)

左邊的,找尋了一陣子,才發現沒有再做薄的,可能是物理限制須要一定厚度才能達到合理的紅外線阻隔效果。看到這裡才發現M43可能使用的是種形式的低通濾鏡!
低通濾鏡應該都會有數層的光學鍍膜來增加抗耀與穿透特性,也可能是額外的紅外線干擾到Optical Bench,剛好濾除(?) 文後也說可能需要再調整機台。
不過這幾塊玻璃的折射率都不相同使用限制也不相同,加上去之後,MTF圖中的虛線結果又會亂撇...以後的結果可能會很有趣吧。
即便是像Otus這樣的SLR鏡,在filter有無的情況下也有很大的差異
可以簡單下個結論:先前無filter的測試結果大概沒有太多參考價值了

接下來我想最有趣的問題就在於:鏡頭廠是針對什麼樣的filter設定去設計鏡頭的?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像這樣的Optical Bench,應該就是要設計來屏除相機機身差異的量測,不過這MTF對比也佔不少比例的分數,
加入這樣一片低通濾鏡,似乎又有點變成各說各的MTF標準了。
另外很多鏡頭設計無限遠,都是再轉到底又退回來一些的位置,不知道這個測量的無限遠會定在哪一點,如果說要退回來的位置,似乎也難定義每一支鏡頭相同的標準。 轉到底又有些不再合焦使用範圍內。.
至於設計鏡頭時,先考慮機身filter,聽起來就感覺不合理,不太可能這樣做吧。機身應該是比較屬於被動方面的,低通濾鏡的厚度,會影響到焦平面距離,不過機身組裝時,也可以微調image sensor前移或後移來適配。另外一隻鏡頭可以換過許多代的機身,每代低通都可能變更,應該就不會是鏡頭設計去配合機身filter。
oxa9615 wrote:
像這樣的Optica...(恕刪)


如果不同的filter會造成如此明顯的影像品質差異,去測無filter狀態的光學表現就無意義
因為大多數的機身都有不可忽略的filter厚度,而且差異還不小

除非機身廠不懂這件事,否則固定filter厚度(不見得要完全一樣,但起碼不能差太多)
本就該是很重要的目標

我想不久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Roger提供一些常見機身的filter厚度了
各家到底有沒有一致性就會很清楚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