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為什麼M43的解像力會贏全幅那麼多???

小弟拿CANON的5D3 隨身機是O牌的M43系統EPL5
兩台都蠻喜歡的
雖然我看不懂以上的種種要素
但我想以一樣的攝影角度 一樣的構圖
我想連完全不懂攝影的人都看的出來5D3的照片勝出...

再來上面有攝友說高價1.4定焦鏡只贏在大兩格的光圈,絕對是隨便說說而已....
定焦鏡除了不方便之外,其他應該是完爆變焦鏡....但照相就是構圖最重要,所以很多攝影師還是普遍拿變焦鏡..
Nikon D3x 搭配 Carl Zeiss Otus 55 mm f/1.4 ZE/ZF.2
中心最高解像力@F4 = 50 lpmm
乘上感光元件高度24mm = 1200 lp, 亦即在全幅感光元件的高度方向可分辨出1200組黑白線條
而此感光元件在高度方向最高可解析的黑白線條組為(總像素/2) = 4032/2 = 2016組
所以鏡頭可從最多2016組黑白線條組中解析出1200組, 單論鏡頭解析力為1200/2016 = 0.5952

Olympus E-PL1 搭配 Olympus M.Zuiko Digital 12-40 mm f/2.8 ED PRO
25mm最高解像力@F2.8 = 71 lpmm
乘上感光元件高度13mm = 923 lp, 亦即在43感光元件的高度方向可分辨出923組黑白線條
而此感光元件在高度方向最高可解析的黑白線條組為(總像素/2) = 3024/2 = 1512組
所以鏡頭可從最多1512組黑白線條組中解析出923組, 單論鏡頭解析力為923/1512 = 0.6104

所以, 兩者在50mm焦段附近的最佳解析力其實差不多, Olympus 12-40略勝

要注意的是, E-PL1的像素密度換算成FF面積的話, 則有48M以上的驚人像素值
個人認為一來像素越高, 理應越能逼出鏡頭解析力上限;
二來FF鏡設計難度高, 不似M43鏡容易達到中央與邊角皆銳利的程度
個人以為, 此兩點為M43變焦鏡竟能勝全幅定焦鏡之因

DxOMark的鏡頭評分並未對感光元件總像素做正規化,
亦即其Sharpness實為鏡頭+機身整體表現
不建議做為單論鏡頭表現時之依據
tyf000 wrote:
現在數位相機的 MTF50 圖表通常用 LW/ph (line widths/picture height) 表示.
看整張照片可以識別出多少水平黑白線,再除以整張照片的高度。

相對於 LP/mm,LW/ph 的數據更能跨 sensor 比較,因為它有針對 sensor resolution 做 normalize.


LW/ph這單位如您所言, 是用黑白線組數除以照片高度得到, 並未計入sensor resolution
還要再扣除"感光元件總像素"這變數, 才勉強可跨系統比較

其實....最好還是不要跨系統比較...變數很多
mousekrt wrote:
小弟拿CANON的5D3 隨身機是O牌的M43系統EPL5
兩台都蠻喜歡的
雖然我看不懂以上的種種要素
但我想以一樣的攝影角度 一樣的構圖
我想連完全不懂攝影的人都看的出來5D3的照片勝出...

再來上面有攝友說高價1.4定焦鏡只贏在大兩格的光圈,絕對是隨便說說而已....
定焦鏡除了不方便之外,其他應該是完爆變焦鏡....但照相就是構圖最重要,所以很多攝影師還是普遍拿變焦鏡..


全幅照片勝出是因為感光元件, 單論鏡頭則FF並未占優

大光圈定焦鏡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更快的快門速度, 亦或淺景深效果
與光圈較小便宜鏡頭在同光圈下有時解析能力確實未必優勝

小弟記得過去在比較50mm F1.2 L與 50mm F1.4(甚至50mm F1.8)時,
即有此"下犯上"的解析力違和現象
(中心或邊角/極邊角的解析力於不同光圈時會互有勝負, 並非L鏡全勝)
成像圈小有幾個好處,第一就是廣角鏡光線大角度折射入鏡頭後再折射到感光元件的角度較小,這可以減少許多光學設計上的困難,自然成像容易變好。同理,在FF中望遠鏡頭畫質通常優於廣角鏡。第二就是M4/3的鏡後距十分短,這對於光的傳遞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光學誤差經過長距離的傳遞是會放大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投影機(約等於反向的相機),屏幕放得越遠畫質越模糊。
看各位提供的數據是很好看

但我實際使用起來好像沒有那麼好...
解析度是很不錯
但色彩深度不大行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mousekrt wrote:
小弟拿CANON的5...(恕刪)


真的嗎?有這種事?
簡單一點說, 是因為測試方法錯誤

lpmm 套用到 digital sensor 的話, 就是 line/mm 而線的最細單位就是一粒 Pixel
同是 1mm^2 的面積下, M43 比起 APS-C/135FF 有更高的密度, 10MP 的 E3, 密度已大約等於 APS-C 的 16MP 或 135FF 的 38MP

因此如果鏡頭足夠支援此密度的話, Sensor 密度越高, 自然 lpmm 越高, 此測試換上小 DC 的 Cmos 可以有破標的 lpmm (先假設小 DC 有足夠解像力的鏡頭)

但Sensor 密度越高, 其反效果相信大家都懂得了; 而片幅的影響更容易明白
所以此等 lpmm 測試其實已是沒意義和過時的標準 (傳統銀鹽相機的鏡頭測試用 USAF 1951 chart), 基本上測出來的結果最多只供同片幅下比較

在傳統的 135 銀鹽相機上,我們一談到解像力,便可直接意識到是在做鏡頭的測試,這是因為 135 相機的底片片幅固定為 36x24mm,所以片幅的因素、像素值多寡是被固定了。數位相機的解像力測試,鏡頭、片幅、像素值是連帶考慮的,在數位相機系統的測試上,使用的是 LW/PH ( Line widths per picture height )的單位,常用的測試圖表為 ISO 12233

以 LW/PH 做為空間週期的單位之概念可以用來解決數位相機在片幅不同、像素值不同,所面臨的客觀比較問題。
LW/PH= 2 * lp/mm * (picture height in mm)

在 dpreview 找來 3 台像素密度接近的相機來比較一下
D800 - 3600 萬像, 解像力破標, 超過可測試到的 4000LPH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nikon-d800-d800e/21

D5100 - 1600 萬像, 解像力2600LPH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nikond5100/13

EP3 - 1200 萬像, 解像力2300LPH (其密度已超過以上 2 台 DSLR, 理論上用 lpmm 做測試的話, 會有最高解像力)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olympusep3/14
mousekrt wrote:
再來上面有攝友說高價1.4定焦鏡只贏在大兩格的光圈,絕對是隨便說說而已....
定焦鏡除了不方便之外,其他應該是完爆變焦鏡....但照相就是構圖最重要,所以很多攝影師還是普遍拿變焦鏡.....(恕刪)

你說的沒有錯,定焦除了視角上的不便外其他幾乎完勝變焦,但你一定沒有看清楚我說的...

「同樣都是135規格的35mm/F1.4 vs 35mm/F2.8」
我哪裡提變焦了?

另外,變焦的確方便,也最多人使用沒錯。
但不代表很多攝影師還是普遍拿變焦鏡...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perahia wrote:
看各位提供的數據是很...(恕刪)


請問前輩,色彩深度是什麼?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