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容我轉貼一下PENT...(恕刪)
1/2.3吋的感光元件...
好歹也用個旗艦DC該有的1/1.6吋...
表現上或是方便性
大概都不如同樣是DC的XZ-1, GRD3, LX5
而且DC就是DC
我的XZ-1在低ISO+光源充足 表現也比我的EP-1+kit鏡漂亮
光源不足或高ISO就差很多
而且EP-1換顆威一點的鏡頭 高下立判
Pentax Q 感覺只是個有趣的玩具~
P.S.
不過近幾年DC的進步真是太快了
以XZ-1目前的畫質表現
讓我我已經懶得拿EP-1來照了...
更不是擔心DC會超越M4/3
而是如果小片幅都可以表現成這樣
那麼M4/3應該還有進步的空間
只可惜OLYM沒有感光元件的製造技術
這關鍵部份還要看PANA的臉色與施捨,或是先前謠傳的去找泡菜合作
不像SONY雖然是剛起步,但是擁有感光元件的技術,自然不會綁手綁腳
近幾年發展起來可說是突飛猛進啊...
不只是感光元件方面
M4/3的入門鏡頭價位頗高
先不拿Q的標準鏡來比了(目前不知道價位無從比較)
APS-C許多廉價的鏡頭畫質表現也不錯(幾乎是M4/3 KIT的半價甚至還不到)
M4/3的KIT卻要買到20mm的價位才有比較高的滿意度
--------------------------------
另一方面,算是比較題外話的部份
小片幅對於近攝似乎比較吃香一點
因為景深不會太淺,好比貓咪那張
M4/3開一樣的F2.8光圈去近攝的話
首先最短拍攝距離就無法如同小片幅那樣貼近
如果要拍成類似Q那張貓頭的景深
E-P1如果是搭配14-42那顆
要用42mm端/F5.6才會比較接近Q的景深
但是如此的焦段與光圈組合
室內真的會難拍很多
ISO也要拉到400~800才能提高成功率
即使是ISO800,快門時間也是相當難拍的1/4秒
以ISO800的細節來看,自然就會不如Q的低ISO畫質
如果為了確保安全快門而開大光圈
好比E-P1裝20mm開F2.0左右的光圈近拍的話
景深將會比Q拍的貓頭更淺
會變成只有鼻子清晰周圍都糊了
不然就是眼珠清晰鼻子卻糊了
同理,所以用M4/3近拍食物時
就會出現過去用DC所沒有的困擾
景深很容易過淺,縮了光圈室內又變的不好拍
要特寫又要拉長焦段,不像DC可以超近拍攝
而拉長了焦段,又會回到手持不易的問題
但如果M4/3要縮光圈去獲得較多的景深的話
又會不利於手持以及拍攝動態的物體
好比我室內燈光要近距離特寫貓咪的話
就要拉到ISO800成功率才會比較高(這還是針對安份的貓)
以E-P1的ISO800表現,就無法拍出Q那樣的精細畫質了
在特定條件下,小片幅對於近拍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些優勢的
還有戶外陽光充足條件下,小片幅的表現也不會差
但以過去的經驗,小片幅負面的缺陷還是無法蓋過它近攝的優點...
Q目前釋出的範例有點特別的地方就是
它只有中央的畫質是很銳利的
周圍的畫質卻又呈現出DC常見的色斑色塊
但如果不要去刁鑽這些部分的話
它的發色我還滿喜歡的
-----------------------------
我回頭去檢視E-P1的照片
發現我很少有貼的那麼近拍的人像
Q的示範照,人臉幾乎佔滿了1/2的畫面
而我平常習慣拍的人像,人臉大約僅1/4畫面而已
所以放大後的皮膚細節以及眼球水亮感
沒有Q的示範照那麼細節豐富
或許是PENTAX想要突顯小片幅近攝的優勢
所以全數用近攝的方法來呈現範例照
但另一方面比較現實面的問題就是
基本上沒有多少成年人經的起如此貼近的膚質檢視
M4/3的細節呈現已足夠讓我身邊的女性恨的牙癢癢了
我光是用1/4的面積去拍人臉,不動點手腳去後製的話
原圖放大檢視幾乎都是被打槍的
要刻意去拍1/2大頭特寫的話,除非是拍小孩子,或是稀有美女
不然那種原形畢露的照片,除了宣示器材解像高之外
基本上大都不是能般的上檯面的照片啊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容我轉貼一下PENT...(恕刪)
對我而言Q出來的相片就是小DC等級,跟M43相機比較起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我覺得應該是這麼說:
小DC從60分變成80分;M43從80分變成100分;
APSC從100分變成120分;FF從120分變成150分,
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分辨出80分與80分以上的差別。
而且每種鏡頭不同,感光元件特性不同,人的操作方式不同,
拿的相機影響到當下的想法等等,相機在真實使用的狀況下,會有更多的變數。
在講話值的前提下,相機廠商提供的這種studio test,
你也得拿M43廠商的studio test來對比才算客觀。
所以我倒覺得喜歡自己的相機是最重要的事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