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贊成用畫素多寡來討論這個議題
我比較傾向用畫素密度來討論,比較能理性探討
畫素密度多少畫質會下降?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每個廠商都有其立場,也只會挑對自己有利的說法來講
Canon高層說CMOS pixel以6.4μm面積為最佳畫質表現之上限,這也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這樣的密度,這樣的密度在全幅上為2110萬畫素
Leica在M9發表時則說,他們認為全幅的最佳畫素為1800萬畫素,再上去畫質也會逐漸下降,換算畫素密度約為6.8μm
然而,Leica的S2卻採用了3750萬畫素,換算畫素密度約為6μm
這樣不是自相矛盾嗎?
再比較Phase One P45+與P65+,畫素密度均為6μm,這是否代表該廠商認為若要維持畫質,6μm是維持畫質畫素密度的上限?若要增加畫素,則必須像P65+那般用加大感光元件面積來達成?
而Sony與Nikon,目前全幅機的最高畫素密度也都維持在6μm左右(或說5.9μm),這難道是一種巧合嗎?
我個人的看法,畫素密度多少畫質會下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你可以說是6.8μm,或6.4μm,或者6μm。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多數廠商使用6μm只是人類習慣用整數來當landmark而已。
所以,若廠商要說,因為CMOS技術的進步,改善了光電二極體的轉換效率,所以用最新的技術而言,他們認為5.7μm(或者5.3μm)才是分界點,我們也不能說他錯,只是要看消費者買不買單而已。
不過,以我個人的觀點而言,目前畫素密度小於5μm的,除非在很充足的光線下作業,否則我大概都不太能接受。我還是比較喜歡畫素密度在6μm以上的機器拍出來的效果。此外,還有光線繞射效應的問題需要被考慮進去。
我的看法是,6μm的畫素密度是在畫素多寡與維持畫質間的一個平衡點。5.7μm不是不好,而是要看實際端出來的畫質能不能服眾,如果一下子就跳到5.3μm,甚至低於5μm以下的話,我目前是不太看好能維持多麼好的畫質,不過我希望廠商能做出來證明我是錯的。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魯獅 wrote:
我買相機,只要求實用,用得習慣就好.
像1D/1Ds系列那種大塊頭機身,壓根兒我也不會買,像電池把手我就絕對不會買.
目前2110萬畫素幾乎足夠個人99%以上的拍照需要了,不足部份,就接圖應付或不接這種案子了.
鏡頭IS功能或機身防震功能我都用不到,高ISO非常少用,除非萬不得已,才用ISO200或ISO400.
錄影功能用不到.
雖然偶爾需要高速連拍,但沒那種機身,也只好不用了,也許將來會買一台低畫素高連拍的40D備用.
我買相機,只要求實用,用得習慣就好.
像DSLR那種大塊頭機身,壓根兒我也不會買,但是像電池把手我就可能會買.
目前1210萬畫素幾乎足夠我個人99%以上的拍照需要了,不足部份,就接圖應付或不接這種案子了.
鏡頭IS功能或機身防震功能我可能都用的到,高ISO晚上常用,除非萬不得已,才用ISO1600或ISO3200.
錄影功能我用的到.
雖然偶爾需要高速連拍,但沒那種機身,也只好不用了,我已經買一台低階防水相機下雨天備用.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我不是大大 想大大或是看大大的話請去廁所!謝謝!
ewingsu wrote:
3:入Sigma的門檻,SD14 SD15 DP1X DP2S
都采用接近APS-C規格大小的X3 CMOS,但這麼大的CMOS實際像素只有400多萬.
這就是為什麼別人說DP系列的機100%放大細節遠超高端的機.
我想這就是魯大的理想機身吧~~~~

SD15我還在觀望中!!!
Flickr → http://www.flickr.com/photos/kinomoto41/c
2003年,Canon 1Ds剛上市,就想轉數位的.
壯年魯獅的煩惱 ─由Canon 1Ds談起
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Classroom/DigiTalk/digitalk-02.htm
一直拖到2007/9月因公司要求數位檔案交件,原本欲購5D,卻因沒有自動除塵功能而作罷,後來入手Canon 400D初嘗數位,後因連拍速度不夠快又轉40D,但全片幅才是我要的,終於等到佛心價的5DII.
第二台本來有意買Sony的A850,但雙系統操作恐怕有困難,要是全換成Sony系統,全數使用ZA鏡頭,就可省去目前AF/MF各一套的麻煩.但發現A850不是Exmor R CMOS Sensor,在噪訊處理方面還是不如C,N,只好繼續購入5DII.
依近年來Canon發行數位單眼的畫素倍增率, APS-C是以大約X1.2的倍數增加; FF機種,是以大約X1.3的倍數增加
APS-C
自300D的600萬X1.2約等於800萬的350D;800萬X1.2約等於1000萬的400D;1000萬X1.2約等於1200萬的450D;1200萬X1.2約等於1500萬的500D;1500萬X1.2約等於1800萬的550D;下回的600D應該就是1800萬X1.2約等於2200萬;再下回的650D應該就是2100萬X1.2約等於2600萬
FF
自1Ds的1000萬X1.3約等於1280萬的5D;1280萬X1.3約等於1670萬的1DsII;
1670萬X1.3約等於2110萬的1DsIII和5DII;下回的1Ds4應該就是2100萬X1.3約等於2750萬;再下回的1Ds5應該就是2750萬X1.3約等於3600萬.
這FF的2750萬畫素,就等於5.6μm的畫素面積而已.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魯獅 wrote:
Sigma的數位機身...(恕刪)
若是職業攝影師,2到3台工作機很正常。無除塵功能也無妨,況且交付廠家也很方便啊。
1Ds系列個人認爲1DsM2比較適中,速度和畫質綜合。要特寫或攝影棚就1DsM3。
至於5D個人不想說太多,畢竟是業餘類跨時代的一部過度機。
最新消息:Pentax要出4000万畫素的机器!
Title:ペンタックス新製品は4,000万画素の撮像素子を搭載
内容请参考如下:
http://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20100308_353549.html
所以说畫素戰爭才剛剛打響而已,鬼曉得今後什麽樣子
10多年前的人還不知道會有數碼檔勒,你說他們也是堅決不入數碼嗎?
我看未必。摩爾定律也好,數碼更新也好總歸是越來越好越來越發達的。
這也就是爲何數碼機身掉價很快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說沒必要拘束什麽,完全看個人喜好啦。職業攝影師有他們自己的要求,
而專業攝影師們又是一個要求,再有業餘玩家們縂想靠好的器材來獲得更好的效果
(他們最不容易,平時工作繁忙,器材全都自己買單,很多時候一個月都沒什麽時間接觸相機)
總之誰都不容易,誰的要求都不同,所以說還是自己按自己的口味來就好了,頂重要的就是開心就好

輸出設備和相機一樣,幾乎每二年就有更新的機器上市
我在輸出設備代理商那麼多年
廣告公司也在為了輸出更好的品質而提昇設備
有時提高輸出品質不一定有更好價錢
但至少可以獲得更多的顧客、更多的接單來彌補單價
相對的也會有更高畫質的檔案
畫素高在輸出軟體RIP時,不需在曲線上額外增加墨量即可使畫面飽和
放大後漸層也較不會出現斷層現象
成天和客戶在測試客戶輸出不滿意的檔案
大多數都是換張解析度更高的檔案就OK了
市場是有需求才有供應
若樓主有那麼多怨言
那標題改一下比較不會那麼多人論戰

"個人"不爽用2100畫素全幅機,打五折廉售,要搶要快

PS 接受1000萬畫素40D換機

別K我,我是嫩炮一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