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沒有未來的數位單眼

ionium007 wrote:其實你這句話就透露出...(恕刪)


呵呵, 我說實話而已,你不用惱羞成怒啊!

相機變強了,但你不會用啊,
你會去拍的東西範圍太窄太局限用不到啊,
你的學習心態太懶惰,也不求進步啊。

你就瞎扯蛋什麼你的攝影水平不受器材影響,
你的攝影水平完全受手機進步水平影響啊! 😂

事實上我手機應該用的比你還順手.
手機演算法超強又如何?再強都是算出來的,我只信仰物理光學呈現的影像。
呂稀少

有些Fujifilm用戶太依賴富士內建濾鏡的AI變造,感官習慣變造合成圖像後再看"相機"拍出的成像難怪怎麼都看不順眼

2025-04-27 20:29
呂稀少

在人人董事長個個CEO的鍵盤時代,M43也被唱衰這麼久依舊勇,M43今只能說各有各的想像力

2025-04-27 20:31
中年大叔愛吃麵 wrote:
手機演算法超強又如何?再強都是算出來的,我只信仰物理光學呈現的影像。

最真實記錄的是人眼,
不管是底片還是數位相片,都無法直接紀錄人眼所見的很自然的高動態範圍。
而手機只是在RAW層級用先進晶片去試著轉換接近人眼所見的紀錄影像。

不管哪種記錄形式,只要直出影像越接近人眼所見高動態範圍,
我就認定這是最好的紀錄型態。
人眼所見是經過大腦修正的即時影像,
我希望拍照設備也是如此,拍攝出來後就是呈現同樣高動態成像。
這才是最佳的紀錄設備。

從底片時代跨足到數位時代,就是光轉數位訊號的轉換而已。
本身就是一連串的演算過程。
數位相機時代從來沒脫離過”演算法”

所以數位時代很簡單,只要能記錄最多“真實“影像就好。
只要這影像是真實存在的即可。

數位時代全部都是算出來的影像。
如果不喜歡算出來的影像,那可能只能玩底片了。

<數位拍立得,其實也是經過電子訊號的轉換。
但這張照片其實是傳統底片拍攝轉沖洗成拍立得照片。>


就算是相機RAW檔也是經過處理過的,
而手機的計算攝影也是演進到RAW階段的捕捉訊號。
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手機的晶片更為先進,可以在RAW取得跟轉換過程取得更多細節。
手機讓影像細節更接近人眼所見的高動態表現。

但數位單眼的RAW要轉成可見影像,也是需要經過影像軟體去後處理。
一旦影像軟體AI跑過跟使用者處理,反而會有更多非現實的成像。

另外,人眼景深是很深的,
不可能在看一個人臉時,
背後就變成奶油淺景深。

所以,傳統單眼照片是在追求真實嗎?
我要打一個問號。


以下為AI提供:

RAW檔從光轉換為數位訊號的過程中,確實有一定的處理步驟,但這些處理相對原始且最小化,主要由相機的感光元件和內部電路完成。以下是具體過程:

1. **光的捕捉**:
- 光線通過鏡頭進入相機,照射到感光元件(通常是CMOS或CCD)。
- 感光元件上的每個像素點(感光單元)包含光電二極體,能將光子轉換為電子,產生模擬電訊號。光強越強,產生的電子越多。

2. **模擬訊號生成**:
- 每個像素根據接收到的光量生成不同強度的電壓,這是連續的模擬訊號。
- 此時,訊號尚未數位化,仍反映原始光線強度。

3. **模擬到數位轉換(A/D轉換)**:
- 相機內的模擬數位轉換器(ADC)將模擬電訊號轉為數位訊號。
- ADC以固定位元深度(例如12位、14位)量化電壓,生成數值(例如0-4095或0-16383),對應每個像素的光強度。
- 這一步是RAW檔的核心數據來源,但未涉及色彩處理。

4. **前處理(最小化處理)**:
- **拜耳濾色器數據**:感光元件通常覆蓋拜耳濾色器(RGBG格局),每個像素只記錄單一顏色(紅、綠、藍之一)。RAW檔保留這些原始數據,未進行完整的色彩插值(demosaicing)。
- **基本校正**:可能包含噪點抑制、暗電流校正(去除感光元件本身的電子噪聲)或鏡頭失真校正,但這些處理極為基礎,不改變數據本質。
- 不像JPEG,RAW檔不會應用白平衡、銳化、對比調整等後期處理。

5. **儲存為RAW檔**:
- 轉換後的數位訊號以原始格式儲存(如.CR2、.NEF),包含感光元件的完整數據和元數據(曝光時間、ISO等),供後期軟件(如Lightroom)進一步處理。

**與JPEG的區別**:
- JPEG在A/D轉換後,會進行色彩插值、白平衡調整、壓縮等大量處理,直接生成正片影像。
- RAW檔則保留未經渲染的「原始」數據,僅完成光到數位的基本轉換,後續處理交由使用者決定。

**結論**:
RAW檔從光到數位訊號是有處理的,但主要是模擬到數位的量化過程及少量硬體校正,保持數據的高度原始性,這也是它被稱為「數位負片」的原因。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CP-9 wrote:...會去拍的東西範圍太窄太局限用不到啊...
是啊,絕大多數人只是不會用,不想用,不需要,不在乎,在現今這個時代真的很正常很普遍;9成以上的人都這麼想也都只用手機拍照,但這個低標準頂多就是生活必需品之必帶,這在本質上要滿足複雜的攝影需求還差一大截;反正必買必帶,不必額外多花錢+攜帶,拍照要求一般就接受妥協罷了;

以下隨便舉幾個非常粗淺又生活化的例子,一再被神話吹上天的計算攝影"解決"了嗎!?




得以依照自己的意思拍,可以拍,拍得到,先有照片再談畫質才有意義吧?不佔篇幅多作說明,看得懂有需要的自會"了解",不在乎又沒興趣的,多費口舌毫無意義;

以下是2013年入的Sony HX50V口袋小砲,樓下河堤散步隨拍的(2022/11/29下午);全新1萬出含原廠皮套;因無法上傳100%直出的原圖,不得已只好裁出一小部分作參考;


等效720mm;"計算""攝影"?真實光學?有"昂貴"?需要多高深的科技或理論???

攝影其實也可以既便宜又"簡單",用對工具就是了;工具選錯,當然就花大錢又拍不到啊!
yuxian wrote:
最真實記錄的是人眼,
不管是底片還是數位相片,都無法直接紀錄人眼所見的很自然的高動態範圍。
而手機只是在RAW層級用先進晶片去試著轉換接近人眼所見的紀錄影像。


人眼遠比拍數位相機的高動態範圍高
推測有兩機制:

1.高光溢洩機制, 類似溫泉浴缸上方排水孔, 讓水位不高過排水孔
(除非是超級爆量注水的來不及宣洩, 如同對向來車HID大燈照到你眼睛爆光完全看不到)
所以照片中常看到的爆光, 人眼根本就看得很清楚, 因為視網膜相對相機CMOS不爆光多了

2.低光拉高感光機制
這方面panasonic有研發類似產品
Panasonic 再次展出有機 CMOS 原型,距離商品化還遠嗎?

文中提到"有機 CMOS 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是一般 CMOS 感光元件的 4 倍"

半導體是"矽基"產品, 較易有電子雜訊, 光電轉換率並不算優
叫"有機"兩字~那應該會是"碳基"化合物
產品中的有機薄膜能降低電子雜訊, 提高光電轉換率
人眼視網膜就是有機物不含矽, 沒有雜訊, 光電轉換率應該也不錯

這兩個機制讓人眼的對高光區與低光區的感光能力是"極度非線性"的

目前數位相機感光度是整張照片固定的
不分高光區與低光區, 所以亮部與岸部的明暗差距過大

那手機模擬人眼的方法就是按下快門後一次拍多張不同明暗的照片
針對高光區與低光區選取明暗差距較低的疊圖
來接近人眼的高動態範圍
yuxian

其實還有景深問題其實跟人眼視力有關,但原則上景深會比大片幅單眼還深蠻多的。就像看自己家人一樣,背景就不可能會模糊掉,背景虛化原本就是假真實,所以越大片幅越難模擬人眼的真實。

2025-03-10 17:34
elfwong wrote:
這兩個機制讓人眼的對高光區與低光區的感光能力是"極度非線性"的


這點在蘋果年度攝影動態處理報告裡面有說明到

真正人眼所視的動態範圍不是整張照片都是高動態。
就如同你所說高光區跟低光區是極度非線性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單眼RAW的後製照片很假的原因。
用比較傳統舊思維的方式去修圖,卻非常不耐看。

蘋果有注意到這件事情,
所以在最新的計算攝影裡面並不全面追求把細節全拉得很明顯。
細節有保留在影像裡面,但最新的計算攝影一樣不會把暗部直接拉得很明顯。
所以照片看起來就是高動態的很自然。


例如下面這張,以往的或他台手機就會把遠方的建築物全部拉到一清二楚。
但其實肉眼所見不是如此。
很多人修圖也是往這種方向去修圖。
所以導致照片一看就是 “一眼假“

但最新的計算攝影,已經不會這樣子了。
如下圖 :
新的計算攝影並不會一昧的拉亮暗部,而是採取紀錄細節在照片裡面,
但成像會維持適度的暗部。
但人眼可以所見的高動態色調,照樣會維持呈現。

(上傳的照片已經被壓縮成8bit,色彩有斷階是正常的,
但在ipad pro的螢幕看是很完整呈現高動態範圍的)

所以蘋果最新的計算攝影在高動態照片表現部分,已經越來越自然了。


當蘋果注意到要注意更自然的高動態範圍表現時,
越來越靠近真實時,
很多單眼修圖者卻越修越假,但其實已經越來越脫離真實了。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yuxian wrote: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單眼RAW的後製照片很假的原因。


很假有很大原因是沒有進行照片區域切割的調光

例如單一指令做HDR或降低高低光比的類似指令程序
或是相機內建的HDR

只要適度分區調光
很費工, 尤其是一次拍回來上千張, 每張狀況不一樣, 會昏倒
有很大機率可以達到"視覺自然"與"高動態範圍"的平衡

我修圖的第一優先就是降亮部爆光低光拉高不能太假,
除非是非常滿意的圖, 否則我不去搞分區調光, 寧把時間留做其他事

若自然造成暗部幾乎看不到細節
我寧願放棄暗部

另外後製修圖分區調光, 與手機疊圖超高動態範圍的最常見的死穴場景
可能是暗部是茂密樹梢與夾雜著亮部藍天
分區後製調光必放棄
手機疊圖高動態範圍也會有很多破綻
elfwong wrote:
很假有很大原因是沒有...(恕刪)
只要適度分區調光
很費工, 尤其是一次拍回來上千張, 每張狀況不一樣, 會昏倒
有很大機率可以達到"視覺自然"與"高動態範圍"的平衡


計算攝影裡面的影像分割,會分別識別影像做分割然後做不同曝光。
攝影風格調整不會動到衣服跟膚色都是如此原理。

手機已經應用的很成熟了。在攝影管線裡面就有RAW層級的處理。

PS/LR也都有導入AI去做這件事情,我想目前應該會比以往輕鬆不少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色彩會斷階,不是因為8bit的jpg再編輯才會有嗎,上傳就會斷階,那板上看到的不就沒有一張是完整的?
yuxian

你答對了,手機上傳的都會如此。我用ipad pro這種等級的螢幕來看就很明顯不同色調照片。

2025-03-10 21:38
Xperienced wrote:
沒有未來的數...(恕刪)


不是單眼相機沒有未來,
而是你的未來不會有單眼相機。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