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叔愛吃麵 wrote:
手機演算法超強又如何?再強都是算出來的,我只信仰物理光學呈現的影像。
最真實記錄的是人眼,
不管是底片還是數位相片,都無法直接紀錄人眼所見的很自然的高動態範圍。
而手機只是在RAW層級用先進晶片去試著轉換接近人眼所見的紀錄影像。
不管哪種記錄形式,只要直出影像越接近人眼所見高動態範圍,
我就認定這是最好的紀錄型態。
人眼所見是經過大腦修正的即時影像,
我希望拍照設備也是如此,拍攝出來後就是呈現同樣高動態成像。
這才是最佳的紀錄設備。
從底片時代跨足到數位時代,就是光轉數位訊號的轉換而已。
本身就是一連串的演算過程。
數位相機時代從來沒脫離過”演算法”
所以數位時代很簡單,只要能記錄最多“真實“影像就好。
只要這影像是真實存在的即可。
數位時代全部都是算出來的影像。
如果不喜歡算出來的影像,那可能只能玩底片了。

<數位拍立得,其實也是經過電子訊號的轉換。
但這張照片其實是傳統底片拍攝轉沖洗成拍立得照片。>
就算是相機RAW檔也是經過處理過的,
而手機的計算攝影也是演進到RAW階段的捕捉訊號。
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手機的晶片更為先進,可以在RAW取得跟轉換過程取得更多細節。
手機讓影像細節更接近人眼所見的高動態表現。
但數位單眼的RAW要轉成可見影像,也是需要經過影像軟體去後處理。
一旦影像軟體AI跑過跟使用者處理,反而會有更多非現實的成像。
另外,人眼景深是很深的,
不可能在看一個人臉時,
背後就變成奶油淺景深。
所以,傳統單眼照片是在追求真實嗎?
我要打一個問號。
以下為AI提供:
RAW檔從光轉換為數位訊號的過程中,確實有一定的處理步驟,但這些處理相對原始且最小化,主要由相機的感光元件和內部電路完成。以下是具體過程:
1. **光的捕捉**:
- 光線通過鏡頭進入相機,照射到感光元件(通常是CMOS或CCD)。
- 感光元件上的每個像素點(感光單元)包含光電二極體,能將光子轉換為電子,產生模擬電訊號。光強越強,產生的電子越多。
2. **模擬訊號生成**:
- 每個像素根據接收到的光量生成不同強度的電壓,這是連續的模擬訊號。
- 此時,訊號尚未數位化,仍反映原始光線強度。
3. **模擬到數位轉換(A/D轉換)**:
- 相機內的模擬數位轉換器(ADC)將模擬電訊號轉為數位訊號。
- ADC以固定位元深度(例如12位、14位)量化電壓,生成數值(例如0-4095或0-16383),對應每個像素的光強度。
- 這一步是RAW檔的核心數據來源,但未涉及色彩處理。
4. **前處理(最小化處理)**:
- **拜耳濾色器數據**:感光元件通常覆蓋拜耳濾色器(RGBG格局),每個像素只記錄單一顏色(紅、綠、藍之一)。RAW檔保留這些原始數據,未進行完整的色彩插值(demosaicing)。
- **基本校正**:可能包含噪點抑制、暗電流校正(去除感光元件本身的電子噪聲)或鏡頭失真校正,但這些處理極為基礎,不改變數據本質。
- 不像JPEG,RAW檔不會應用白平衡、銳化、對比調整等後期處理。
5. **儲存為RAW檔**:
- 轉換後的數位訊號以原始格式儲存(如.CR2、.NEF),包含感光元件的完整數據和元數據(曝光時間、ISO等),供後期軟件(如Lightroom)進一步處理。
**與JPEG的區別**:
- JPEG在A/D轉換後,會進行色彩插值、白平衡調整、壓縮等大量處理,直接生成正片影像。
- RAW檔則保留未經渲染的「原始」數據,僅完成光到數位的基本轉換,後續處理交由使用者決定。
**結論**:
RAW檔從光到數位訊號是有處理的,但主要是模擬到數位的量化過程及少量硬體校正,保持數據的高度原始性,這也是它被稱為「數位負片」的原因。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