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9 匹配的鏡頭請益

α9 橫空出世真的弄的所有人不要不要的,老實說N家的我看了也是口水直流。
個人蠻喜歡追焦,想問如果真的換系統會不會沒有足夠的長焦可以切換搭配 α9?

2017-04-20 16:2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鏡頭

嗨,如果不嫌棄的話,可以來這裡看看S家的實拍圖比較一下XDDD
Amplframe

亞果 wrote:
α9 橫空出世真的...(恕刪)

不急!不急!

我用了幾年索家產品,不算粉絲也算麵線了,勸你一句,等追焦實測看過幾個之後再下決定不遲。這款既然以運動適用為賣點,等開賣之後 youtube上一定會有一堆相關測試影片,至少01會有這方面測試的。

是說,跟A9同時發表的,不是有一管100-400 GM 嗎?這管你還看不上眼嗎?口袋深不可測喔~
widther wrote:
不急!不急!我用了...(恕刪)
最不應先出的鏡,有70一200GM和2x增距鏡下,應先出16-35F2.8和150一600F5-5.6和500F5.6等鏡優先!而且還放棄自家好評的70-400G,唉!Sony你是否能走出自己風格,莫要跟往牙膏走 ?
wilsonabce wrote:
最不應先出的鏡,有70一200GM和2x增距鏡下,應先出16-35F2.8和150一600F5-5.6和500F5.6等鏡優先!而且還放棄自家好評的70-400G,唉!Sony你是否能走出自己風格,莫要跟往牙膏走 ?

我認為目前Sony還是處於"逐鹿中原打天下"的階段,所以屢屢端出大盤牛肉吸引目光、製造話題成為焦點。改天等他坐穩江山,必然照樣擠牙膏,說不定還擠得更兇,因為那是賺錢的生意經,Sony當然也不會是吃素的。

生意人的算盤打法,有時跟部分消費者意願大相逕庭,但人家手上有許多市場大數據資料,我們沒有,分析市場的最大利益點所在的能耐,消費者個人相去太遠。況且消費者言論大多片面主觀,只能是"少部分意見",缺乏市場全面趨勢代表性,所以該先出哪類哪款鏡頭這種事,還是讓承受成敗的廠商自己去決定就好。消費者當然可以表示意見與看法,但對廠商的作法,就沒啥好質疑的啦。
widther wrote:
我認為目前Sony...(恕刪)

看到A9確實為之一亮,若按過去MINLOTA原則,9系列旗艦機,代表意義<SONY E系統準備好>。
或許感光元件相位對焦是體現全畫面高速對焦之路,但是對焦並不是單純靠機身對焦系統,他是一個串聯結構。




就個人預估,DSLR系統在相位對焦的覆蓋率與移焦率是無法和A9這樣相比,這部分不管CANON或NIKON也是有著手\感光元件相位對焦技術發展,但是在前端到鏡頭對焦馬達等方面設計來說,還是有較高能力。


最後往往是卡在最弱環節!
diffusionless wrote:
就個人預估,DSLR系統在相位對焦的覆蓋率與移焦率是無法和A9這樣相比,這部分不管CANON或NIKON也是有著手\感光元件相位對焦技術發展,但是在前端到鏡頭對焦馬達等方面設計來說,還是有較高能力。

最後往往是卡在最弱環節!...(恕刪)

d大是鏡頭專家,看法自是有本,這我不懷疑。

只是,Sony向來被酸"家電廠",但家電廠也有家電廠的優勢,就是電子技術方面的經驗積累與研究發展會好些。Sony在對焦馬達方面究竟功力如何、是否最後成為她的系統瓶頸?這我不清楚。但我從Sony近幾年的行動作為來看,以她的企圖心與電子部門長處,加上Minolta遺產與蔡司的協力,對焦馬達與鏡頭就算目前處於劣勢,追上的步伐也會很快。反而CMOS方面,由目前跡象來看,Sony靠手機感光元件的優勢利潤,不但可維持晶圓廠的更新汰舊、使製程技術優勢得以持續,還能提供感光元件研發的強大動能,只怕這點CN兩家會被越甩越遠了。

鏡頭很重要沒錯,但感光元件更有話題性、更有花樣可玩、更能吸引一般消費者注目、更不知終極能力在何處..不是嗎?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