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mo是一台傳奇有趣的相機,可以說集所有缺點於一身,失焦、暗角、色偏、漏光、手動捲片、快門難按、鏡頭沒有鍍膜、操作憋腳。
對焦方式很過份,只有一根小小的撥桿,有四個對焦距離,叫作0.8公尺、1.5公尺、3公尺和無限遠,換句話說,拍攝物如果不在這些距離,景深涵蓋不到,就是準備失焦。
光圈控制好一些,但也是兩光,總共有七段,分別是A(自動測光,我認為這是整台Lomo最高科技之處)2.8、4、5.6、8、11和16,有趣的又來了,除了光圈值A是自動判斷光圈和快門組合,如果切到其他光圈值,Lomo給你的快門就是一個1/60秒,沒有別的,我的功力經驗不夠到判斷正確的數值,就只能放在A就一檔到底了!
於是,拍出來的照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今天拿照片時,好心的店員跟我說有很多都糊掉了,我也只能淡淡的說:我知道......
回來翻看著照片卻有一種感動,不同於數位的精準乾淨,Lomo加上底片的味道,好像多了一點點氛圍,好像從腦袋裡挖出來的影像似的,有著不太確定的畫面和顏色,四邊有著近代相機和鏡頭避之唯恐不及的暗角,好像在窺視著什麼,沒辦法準確對焦的照片,模模糊糊裡卻有一種濃厚的生命力,好像也把時間拍進來了?
我有點在思考,如果一台半鐵半塑膠的小?瓜,拍出來的照片是這麼有個性,對於氛圍的營造和空間掌握有著神奇的效果,而這些卻是追求精準犀利的現代相機和鏡頭,所無法企及的層面,那當我們在追求準確和快速的同時,是不是可以回頭檢視那些不確定的珍貴,是不是可以多一些缺點,多一些人性......
試拍了兩捲,還不錯,一半滿意一半失望,這台相機大概跟人一樣有著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