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前輩很多,不過似乎沒回答到樓主的問題哩......我沒有買過所謂的 LOMO 相機,所以不清楚 LC-A 或是 Diana 調整機身上的 ASA/DIN 設定後有什麼變化但是在 DX code 發明前但有 CdS 電眼測光的機械相機,調整 ASA/DIN 設定時會切換電眼前擋板上的小洞這塊擋板不僅與 ASA/DIN 設定連動,也與快門速度連動
frizenet wrote:比正片還貴從何得知那...(恕刪) 底片包裝紙盒上都有標記哪年哪月過期呀。網路上過期的一捲50一堆.....就算那個牌子的過期底片有獨特風味。但也斂財才斂太大了吧........一般過期底片都是當清庫存隨便賣的耶。
twyanz wrote:簡單的說,那個調整小...(恕刪)因為它不像數位單眼有ISO AUOT,因為LC-A+不AUOT~就是簡單的解釋~...(恕刪) 這個名詞真的是讓我看得一頭霧水,我拿DSLR跟SLR討論就被一堆前輩"洗臉"了,怎麼還會有這等不知哪來的名詞存在DSLR上?
最早的Lomography(應是起源於奧地利)是指很隨性地用簡單的相機, 而不是很貴的很專業的相機來拍照.請注意就是沒甚麼錢的年輕人, 也可以享受攝影的樂趣!當時由於西歐對共產世界的好奇, 對蘇聯所生產的一些相機 尤其是 Zenit 生產的 LOMO COMPACT AUTO, 簡稱LC-A 的相機能拍出甚麼效果抱著一股好奇的心理, 拍了一些 Snap-shot, 結果其鏡頭的特性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特性不外乎就是濫鏡頭都有的周邊暗角明顯, 解析力不佳等等, 不過發起人特有的拍攝手法和正沖負等玩法, 衝擊了較正統的攝影觀念, 原來攝影也可以這樣玩, 而且成本出奇的低.幾年前在歐洲買庫存的LC-A只要台幣不到一千元, 而且塑料和做工都比今天市面上賣的新品還好, 搞不懂為什麼今天這爛東西動輒5000, 6000 台幣? 好像只要變成時尚就不管本質如何,價錢就可以賣很貴很貴!其實在拍賣網上買一些 1970-2000前後的日製或德製的單焦RF相機,不管自動對焦或手動對焦, 都可以玩出樂趣來.個人覺得 Lomography 的精神不在於器材, 而在於拍攝的手法和異想天開的構圖與色彩了, 所以以前經常調好光圈和焦距後, 幾乎很少看觀景窗取景, 都是從各種不同角度來抓拍, 至於顏色, 就依賴正沖負或者顏色較重的底片, 像Agfa Ultra等等.至於想玩6x6 去標一台 Yashica Mat-124(G)就可以玩得很過癮了最重要的是, 不要花太多錢在器材上! 就品質而言現在市面上的LOMO不值這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