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雖然規定要在12/12的23:59之前寫完文才能參與評選,但我來不及了首先真的很開心可以入選這次的體驗活動。雖然刷機越來越不盛行、又適逢去年iPhone SE的發佈我已脫離Android的世界;但PRO-I的發佈讓我十分感興趣。畢竟這麼多主打拍照的手機,我聽過有人敢稱「手機界的單眼」,卻沒聽過有人號稱自己是「真相機」。也因為自己做工作多與動態影像相關,會特別看重相機的錄影功能是否足夠強大。只是還是很想跟大家分享這支手機的使用體驗,於是在未來的幾個小時內文章將陸續補完.......
照片拍得好不好除了相機本身,攝影技術佔更大一部分,同時由於本次體驗場景都在白天,光線充足下基本也很難有畫質不好的情形。因此今天文章不談照片畫質,談拍照「體驗」;對於PRO-I,我期待他能屈能伸,能滿足「平常傻瓜拍、偶爾認真拍」的需求。
前面用簡短篇幅介紹一下體驗活動,後面是我對XPERIA PRO-I的體驗心得及想法,如果不想看活動過程可以直接跳到後面~
㊀ 談談我對手機攝影的期待
㊁ PRO-I 相機使用「體驗」
㊂ 期待未來的 XPERIA PRO-I II
㊃ 一些 PRO-I 拍的照片
㊄ 結論
聽說小惡魔的活動都很細心,像今天還準備了餐盒跟各種零食飲料,不過最讓我開心的是見到LALA!!!看到LALA真的非常的興奮,記得很久以前開始看電獺少女的影片,很常會有LALA的影子。可惜在數輪的有獎徵答中一直無法被LALA選中真的頗難過。
Sony Mobile的講師William也針對產品做很詳細的介紹,基本上也沒什麼意外,都是2021年12月以前最好的手機規格,Snapdragon 888 SoC、12+512的RAM/ROM搭配、4K 120Hz HDR的OLED螢幕、5G、IP68、大電池等等;再加上相機部份「號稱來自黑卡」的1英吋CMOS、ZEISS鍍膜鏡頭、可變光圈、雙鏡頭OIS等規格,賣48880以Sony手機來講也沒什麼好挑剔的了。什麼遊戲或者效能等體驗基本上沒有太擔心。
現場也展示了這支手機的拆解模型,除了展示那碩大的CMOS,也是向眾人展示PRO-I的散熱結構透過多片石墨烯均熱板。至於有沒有遇到過熱,以我來講在體驗會的兩個小時間並沒有任何過熱提示,也沒覺得手機很燙。
這次比較特別有請到相機板的吉姆林大大跟我們分享PRO-I使用過程中的有趣經驗,還有Model擺拍讓我們體驗PRO-I的威力,這個部分就留到後面深度體驗環節講囉。
|
Sony雖為最大的手機CMOS製造商,但在我印象中手機的相機體驗一直很糟糕,記得曾短暫用過2014發布的XPERIA Z3,憑藉2070萬的超高畫素搭配防手震算法、多框合成算法最後的成片依舊很不理想,不斷的過熱更是惱人。只是作為當時少數以防水為主打的手機,Z3依然帶給我不少美好回憶。
後來的Sony手機在One Sony政策下有了重大突破;有了來自Bravia的顯示技術以及Alpha的多項相機技術加持,這幾年的Sony手機除了保有原汁原味的日本美學設計,在樸質剛韌的外表下一直將硬體的極限推上新高峰。
PRO-I這支手機非常張揚,碩大的Tessar鏡頭以及經典的ZEISS小藍標,無處不為了彰顯他特別的內涵,官網更是以「專業智慧型手機」特別劃分這手機與其他手機的不同之處,主打1英吋CMOS、可變光圈等功能無一不是將技術控的期待值拉滿。有幾個瞬間我真的會以為他就是加了手機功能的黑卡。
回顧過去,擁有類似「相機」外表的手機並不少見。現在的多鏡頭手機都是以「變焦」功能為主,而在還沒有多鏡頭概念前,有不少手機都將碩大的光學變焦鏡頭組整合到手機背後的「OREO」裡面。如2014的Samsung Galaxy K Zoom、2015的ASUS ZenFone Zoom、Panasonic Lumix DMC-CM1都有一片碩大的「OREO」。而這些機種過去都不是最高規格的旗艦手機,除了拍照很強之外也一無是處。
- Samsung Galaxy K Zoom(Copyright Engadget Chinese)
- ASUS Zenfone Zoom(Copyright Engadget Chinese)
- Panasonic Lumix DMC-CM1(Copyright Engadget Chinese)
PRO-I的可變光圈也不是手機上首次出現,2018發布的Galaxy S9就搭載一個f/1.5與f/2.4的可變光圈。我認為手機上引入可變光圈機構還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子,畢竟不是隨時都要拍攝虛化背景的人像照片,像是上課拍投影片就很需要銳利的畫質
- 同樣擁有1英吋CMOS的Leica Leitz 1
- 同樣也是因為超大CMOS引起熱議的Mi 11 Ultra
- 具備可變雙光圈的Galaxy S9
|
Photography Pro
Photography Pro確實是非常專業的拍照應用程式,跟Alpha相機的操作邏輯非常類似。好處是Alpha的用戶可以非常好上手,壞處是Alpha相機的操作邏輯一直都不是非常直覺。講到我最不能接受的部分就是(未完待續)
Cinematography Pro
(未完待續)Videography Pro
(未完待續)
|
1.三顆鏡頭體驗過於撕裂
多鏡頭手機由於不同焦距的鏡頭光學設計也不一樣,沒辦法做到像一般相機能用一個機身接上不同鏡頭的形式,這導致三顆鏡頭的體驗差異很大,例如快速連拍、12-bit RAW、全域快門就只有主鏡頭能用,也只有主鏡頭享有1英吋大底的感光優勢。體驗會的人像拍攝場景,我喜歡用50mm這個焦段拍攝,卻會因為很多功能不支援和畫質較差讓我得猶豫要不要用24mm端拍攝。這種猶豫真的讓人很不舒服,不如拿一支iPhone開啟人像模式來得爽快。
如果說有一天Sony可以設計出使用一個CMOS,其他鏡頭用轉盤的方式,有點類似顯微鏡切換倍率那樣,縱使要做的更厚,縱使不是使用1英吋的CMOS,我都覺得這可以大大提升使用體驗,手機開發上面也只要針對一CMOS做調整,才不會有一顆鏡頭很厲害,其他鏡頭打醬油的情況出現

(示意圖)
2.怎麼可以缺少轉盤
有了實體的快門鍵真的很不錯,也是Sony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但是在螢幕上面滑動調整參數的方式實在是太直覺了,尤其在M模式下上面主要能調整快門,兩手持機器時還必須伸出不能精確操作的大拇指調快門......就不能加一個實體的滾輪嗎?我覺得快門鍵旁邊的角落非常適合加入滾輪功能,非相機模式也能作為快速操作的捷徑。


3.手感與螢幕大小的抉擇
拿著一個又大又平的東西拍照真的是非常不舒服......平常拿著Alpha可以單手抓著調參數跟拍照,到這臺上面完全不行。如果螢幕可以小一點然後手機稍微厚一點,我認為在拍照握持體驗會好上不少。4.錄影功能的改進
記得那天現場有人問William PRO-I有沒有支援10-bit 4:2:2的錄影規格以及有沒有S-Log的支援。根據我錄影完放到DaVinci Resolve裡來看,HEVC錄影是有10-bit的色深,色彩空間為BT.2100 HLG,但採樣部分是一般的4:2:0,也沒有All-Intra之類的編碼選項可供選擇。
至於S-Log的部分黑卡有完整的S-Log2/3支援,可以提供較大的後期調整空間(實際還是得看CMOS本身的動態範圍紀錄能力)而PRO-I的Cinematography Pro則稱為VENICE CS。這個聽起來很厲害的東西我也仔細找了找,發現沒有太多資訊。姑且就理解成這就是BT.2100的HLG模式吧。VENICE CS所拍攝的影片在PRO-I的HDR螢幕上顏色非常豔麗,但導到非Rec.709的工作環境中將顯得平淡無奇,需要進一步調整。
所以我想,既然是主打專業的手機,是不是可以引入更多包括編碼的設定、S-Log等專業功能?是不用像iPhone 13 Pro Max那樣導入ProRes Workflow,但起碼對錄影規格能有更多的掌握。
5.加強運算攝影比光學提升更有意義
2016推出的Google Pixel算是第一次讓大家見識了如何在有限硬體發展出無限可能,當時透過強大的HDR算法讓單鏡頭的Pixel也能擁有絕佳的攝影表現。後來在人像背景虛化和夜拍上Pixel都屢屢改變人們對手機拍照的想法。iPhone的運算攝影同樣也極為先進,尤其在今年的iPhone 13上導入了電影模式跟可以改變焦點的錄影背景虛化效果,依靠的都是A15晶片強大的運算能力與AI功能。
Sony的手機則一直都主打強大的硬體,軟體上面並沒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特別玩法,好處是永遠可以原汁原味的忠實呈現實景,代價是總得花上更多的時間調好設定拍攝。對很多時間只想按下快門傻瓜拍照的我而言,這才是真正提升使用體驗的關鍵因素!
|
|
這支手機也讓我好好思考究竟什麼是「專業」?當技術與經驗的隔閡被打破以後,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