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這句話雖是老梗,卻一點都沒錯,也點出了進步亦來自需求的硬道理。就以阿比本身的攝影經驗歷程來說好了,那應該從30多年前第一台單眼膠捲底片機開始談,阿比高中學生時期曾短暫上過一學期的攝影課,因為學校上的是美工科,所以攝影課是必須上的課程,想當然爾三十多年前的那個年代,學攝影一定是使用單眼底片機,而阿比還是用一台當年就算稱之為老骨董機也不為過的Nikkmat FT2,那是一台上個世紀六、七O生產的一代銘機,保存至今應該都比01上一堆同好的年齡還大,但對於當時還是初窺攝影世界的阿比來說,它還是太難駕馭了,透過不甚清晰的光學觀景窗作手動合焦動作,外加只能使用純手動光圈跟快門來做曝光設定,常常一捲底片拍完,送去沖洗店時,往往是”福袋”開獎的時刻….。

狀況輕一點是照片合焦不準,畫面略顯模糊或是曝光值設定不對,但一捲36張裡面多少還會幾張是還算成功的作品,嚴重一點因為裝膠捲底片遇到老舊捲片軸機構,根本是空轉的狀況去拍完一捲底片,然後送沖洗後才發現捲空白的底片,遇到交作業前夕,根本會癱軟在地。。。

也因此學校畢業後,就幾乎沒再碰那台膠捲底片單眼老相機了,因為對於阿比來說,那成功率過低的玩意,實在引不起我拿來當休閒嗜好,而阿比相信有使用過膠捲底片單眼相機的玩家同好,應該也能體會阿比上述的敘述歷程吧!

而莫約在9年前,也就是在2011年時,阿比開始重拾單眼相機時,入手了人生第一台DLSR:Nikon的D5000,雖然它只是台入門等級的DSLR,但基本上來說,它已經解除了我在學生時期在接觸單眼相機攝影時的疑慮,快門跟光圈的設定便捷,讓我在掌握曝光值能更能有效掌握,隨拍即看,能第一時間透過機背的小LCD幕來觀看所拍結果,若不滿意可再立即透過增減EV值來做微調,更別說早期填裝膠捲底片會發生的冏事,在現今用插入記憶卡來取代的數位時代更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

由於數位單眼的誕生讓入門單眼相機攝影的門檻變得輕鬆許多,也可讓阿比更專心在構圖與用色方面,這麼多年來阿比帶著DSLR走遍國內外不少地方,不敢說自己拍的攝影成品有多好,但都算是努力的去記錄當下所見,也常藉由一段時間更換一段拍攝主題來讓自己不會對固定拍攝固定的主題而麻痺自己對攝影的熱情,於是在三年前(2015年)某一次在碧潭用僅僅只是28-300焦段的N牌旅遊鏡,拍了人生第一組黑鳶照,從這時開始一頭又栽入飛羽拍攝的世界,這時手上的飛羽攝影組合是N牌D610與有窮人的大砲鏡之稱的Tamron SP 150-600mm F/5-6.3 Di VC USD(Model A011)。

就這樣,這幾年我帶這這組飛羽攝影的組合也追隨著鳥訊到處拍攝,或許作品本身不是那麼理想,甚至說比起常在01飛羽版發表作品的同好前輩相比,更是不值得一晒,但讓捕抓到的瞬間畫面,還是常讓我坐在電腦銀幕前感動不已,畢竟感動我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在拍攝時的當下的心靈感動〜

不過事情總是有遺憾的,自己在2012年時,曾經發生”雷殘”導致手腕收傷,足足花有近半年的時間才漸漸不敢到那麼痛,當下以為已經復原的手腕,在三年後進入飛羽世界後,入手Tamron 150-600mm的大砲鏡之後,鏡頭本身重達2000g,外加一開始使用的D610機身跟現役使用的D750(含電池把手)也有約1000g,這個組合加起來重達3kg之重,讓我開始拍攝飛羽攝影時的負擔加大,而手腕的舊傷又復發了!而偏偏我的拍攝習慣又不喜歡架著腳架在原地守株待兔的等待拍攝模式,喜歡帶這這個相機鏡頭組合採用機動性高的手持拍攝方式,所以導致這幾年間,每次出門拍趟飛羽攝影,回來之後就痛個三天、一星期,通常只能回家看著自己的作品、安慰自己說,這也算是甜蜜的負擔吧!

再者,由於是採用手持拍攝,相對來說過重的相機、鏡頭組合讓我在追焦時對於拍攝物的成功率不是那麼的高,這時內心總會想若我的這組打鳥設備能再輕一點該有多好?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尤其是今年手腕的不舒適性已達到連時好時壞的地步,更讓我降低帶這套重達3公斤的組合出去打鳥….。心理偶而會想說難道沒有距離長、又輕巧的組合可以做替代方案嗎?但阿比也知道,在攝影方面光學素質這部分是一分錢一分貨,很明顯除非奇蹟或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出現,這願望才可能實現。突然之間,阿比在01瀏覽時,發現了這個試用活動:【試用】閃電般極速對焦、廣角/長焦一鏡捕捉!《Sony RX10IV》飛羽攝影大賽開跑,若依照說明文中所敘述的功能是如此強大且符合阿比的需求,那或許這會是困擾阿比手腕許久的攝影的新解方也說不一定!於是阿比趕緊上了 Mobile 01活動組官網去作報名,想必是阿比平日有燒香拜佛,就這樣幸運的入選了這次的Sony RX10IV試用活動!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當01活動組將這組全新的Sony RX10IV寄達阿比手上,阿比迫不及待的拿出來惦惦其斤兩,畢竟這是阿比第一次使用Sony的(單/類單)相機系統,具有絕對的新鮮體驗感!看看其外觀,就單機身與原系統兩者一起比較,其實並不會比我手上的Nikon D750(不含電池把手)來的小,但是兩者若都把鏡頭鏡頭部份給計算上去,D750本體含電池是840g,若加上最常拿來當鏡頭蓋的NIKKOR 28-300 mm的那隻旅遊鏡也要800g,這組和重量合計為1680g,反觀Sony RX10IV的重量也只有約1095g (含電池及 SDXC 記憶卡),在這輕便性來說可說是完勝,另外還有一點讓阿比有好感的地方是再於其握把凹槽的設計,非常符合人體工學,即便你鏡頭拉長到600m端也不會有頭重腳輕的握感,而之前使用幾組N家的機身,裝上可變焦鏡頭後,除了裝上垂直電池把手之後,不然都難避免會有頭重腳輕的握感出現,但裝上電池握把難免又增加了幾百公克的重量。而重量的輕量化的優點也體現在於之後幾天在外拍攝時的輕鬆度,即便是掛在脖子上戴著兒子去走山上步道或是帶著它在水塘追高蹺鴴,都顯得輕鬆自在。這重量的差異更別說跟原本打鳥的Nkon D750+Tamron 150-600mm重達3Kg的組合相比了,減少了近2/3的重量,讓人隨時都會有想走出戶外去拍攝去打鳥!

可以從這兩張圖看的出來,其實Sony RX10IV的真實機身體積已經跟N家D750的差距不大,但卻輕量化許多~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更別說跟D750裝上T牌150-600mm的鏡頭後,Sony RX10IV更是顯得更為輕便與靈巧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Sony RX10IV的電子觀景窗也是令阿比感到意外的地方。阿比向來拍照不喜歡看機背的小銀幕,即便用小台隨身機或是用手機拍照都一樣,因為那樣拍照構圖時沒有融入感,所以除非無計可施,不然透過觀景窗拍照是阿比我一項攝影時的堅持,而幾年前曾經試用過某廠牌的DSLR,就是採用電子觀景窗來取代傳統的光學觀景窗,但阿比必須說,那看起來真是有夠給他怪,不僅顏色怪、透視出去的空間感、空氣感也怪、怎麼看都不像肉眼所視之真實世界,甚至很像早期的個人3D眼鏡系統看出去的缺乏真實感的電子影像,總之三個字,”就是怪”!也因此這麼多年來我對於數位單眼或類單眼相機只要是採用電子觀景窗的機種可說是敬謝不敏….。然而當我初次透過電子光景窗使用Sony RX10IV時,那種違和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通透的清潔明亮與真實感,雖然還是跟肉眼所見之真實景物有些差距,但已經能讓阿比放心使用其電子觀景窗了,可以說是完全擺脫之前印象中電子觀景窗假假的感覺了。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這是怎麼辦到的?這點令阿比很感興趣,但查過官方說明書、網站或是隨機附給的一份設定說明書,對於電子觀景窗的奧秘,只寥寥的提到一段:『改良後的顯示系統有效降低拍攝時電子觀景窗顯示畫面的延遲現象』,究竟用了甚麼密技,Sony原廠沒有多談,若查看官網規格上則是寫RX10IV採用的是0.39型XGA OLED面板,總畫素達2,359,296點、視野覆蓋率100%的電子觀景窗,看到了這裡,阿比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阿比從觀景窗的Panel規格來看,採用的居然是是Sony自家顯示器(電視機)在高階機種才會採用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當電子觀景窗的顯示,難怪乎畫質會那麼好!至於沒提到的”有效降低顯示畫面延遲現象”這部分,阿比大膽推測Sony既然電子觀景窗顯示面板都用上了OLED Panel,那麼降低延遲這部分應該也是導入自家再顯示器的“Motionflow”畫面動態補插這類相關技術,以較高的顯示頻率(120Hz或是240Hz)來提升畫面動作的流暢度,並減少模糊。這也難怪阿比會在使用電子觀景窗拍攝時得到如此好的使用體驗!

Sony RX10IV搭配的是攝影玩家暱稱”菜頭”的蔡司ZEISS Vario-Sonnar T* 鏡頭、18 枚 13 群 (6 枚非球面鏡含雙非球面鏡)、24-600mm 大光圈(F2.4-F4)高倍率變焦鏡頭,基本上就是涵蓋從24mm廣角端到600mm望遠端一鏡涵蓋到底,這樣的搭配組合讓阿比非常喜歡,常常旅遊出國時會為了帶哪隻鏡頭而煩惱,最後為了輕便化,最後只會帶一之28-300mm的旅遊鏡與一隻超廣角鏡出門,但偶而遇到想拉遠拍望遠的場景時,還是會有恨望遠焦段不足而望景興嘆,若是手上有了Sony RX10IV,他基本上應該可以讓用家享受到真正的一機遊天涯的拍照樂趣。

以下是我在桃園大園廣興堂水塘拍的廣角與望遠兩端的示範照。
這張第二層田埂上畫面中央偏左(紅色箭頭正下方),以這張來看根本像是相機鏡頭的進塵小髒點。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接著將鏡頭拉近到600mm端,你就會發現田埂上站著其實是一隻蒼鷺。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這兩張是從關渡自然生態公園的遊客中心望出去拍的,目測實際距離都超過1公里遠以上,但透過Sony RX10IV 600mm望遠端居然可清清楚楚地數到所拍攝的高蹺鴴與小水鴨的數量!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關於Sony RX10IV對焦系統,阿比體驗的感想是非常快且效率佳。具官方資料說法是將旗艦無反DSLRα9採用的自動對焦演算法下放到這台類單眼身上,使用過後的確是令人印象深刻。基本上,他在對於對焦物體的判斷,尤其有前後景物複雜且色調相近下的時候,只要設定在對焦區域「寬」+AF-C(連續AF)下,他可以迅速地跳選到你要拍攝的物件,以下面這張來說,前面的高腳鴴並不是失焦,而是要拍後方在枯稻草土堆裡的鶺鴒,而Sony RX10IV對焦系統幫阿比找到我正確要拍攝的主角了。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而且他在望遠端在對焦時也不至於會有我常用的攝影組合會有拉風箱的狀況產生,總能迅速的定位到要被拍攝物上面,以阿比的體驗來說,除非是突然移動或高速飛行的鳥類,會比較容易產生失焦或不準焦的狀況,不然基本上它都能迅速準確地完成對焦任務。另外它在機背的TFT LCD銀幕是觸控銀幕,可支援便利的觸控對焦功能,若是在架上腳架做守株待兔時,在等待鳥類出沒時,可以使用銀幕做觀察,並可應付隨時的變化做出觸控對焦,這功能也是十分實用的。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若真要說到它的遺憾,畢竟Sony RX10IV鏡頭的變焦是以電子為主、手動為輔,所以用電子變焦撥桿在Zoom鏡頭時,有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時或場景出現,會反應慢上半拍,雖然也有可以手動的變焦環,但它畢竟原生是機械馬達結構,無法將他轉太快拉出或收回,它還是需要緩衝時間,所以無法像傳統可替換式變焦鏡頭一樣,拉得很順暢與敏捷,這也是架構在類單眼機身上的非戰之罪也是它的宿命。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由於在此之前阿比使用的都是N家的系統,這是第一次接觸到Sony的(類)單眼相機系統,在操作方面Sony RX10IV在按鍵與轉盤的設計邏輯堪稱清楚易入手,即使是初次使用的用家如阿比,也能在極短暫的時間不太需要翻說明書而搞懂用途,剩下的只是適應上的時間問題,基本上我非常喜歡從電子觀景窗看出去作構圖後的景象,因為具有100%的覆蓋率,外加利用機頂右側上方的「曝光補償轉盤」做EV值的增/減補償,就能即刻將成像結果反應在光學觀景窗內,而達到真正的『所看即所拍』的境界,這是之前使用傳統光學觀景窗所無法辦到的超便利功能,過往使用的DSLR,即使透過光學觀景窗內的EV +/-表來做曝光補償,最終按下快門後,還是得透過機背的小LCD銀幕去察看最終成像結果,但Sony RX10IV不僅只是替用家節省一道程序,而是讓用家能在按下快門前就能確認最終成像結果,果然替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做了最好註解啊!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上面談了一堆Sony RX10IV在機身設計與使用上的便利,但相機的本質終究需要回歸到最終畫面的成像品質。這段時間的拍照與使用,讓阿比對於Sony RX10IV的成像品質有著很好的評價,以往對於類單眼的畫質其實不會有太大信心,畢竟在攝影上面,片幅(感光元件)的體積大小通常會跟最終成像品質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以此次Sony RX10IV帳面上搭載的是1.0 吋 Exmor RS® CMOS 感光元件,長寬比為 3:2,但畫素還是高達約約 2,010 萬像素,外加Sony本身長期在專業與民生市場累積出來的影像調整功力,像是搭載蔡司鏡頭與自家的BIONZ X 影像處理器相結合,這使得阿比在外出拍攝一輪後,對其成像銳利度、自然不帶太多闢性的色彩表現有著很好的體驗,更難得的是其自動白平衡測定十分精準,實用性極高。以往在用N家相機用RAW檔拍攝時,回家在電腦銀幕上總需要加油添醋一番,拉拉曲線、調整銳利度或是在顏色方面做個修飾才會覺得滿意,這絕對不是說N家的畫質不好(不然怎麼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只是阿比個人有那種不調一調手會癢的壞習慣,反過來也可以說是N家的調整想像空間比較大吧!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但奇怪的是當我第一次將拍攝回來的檔案丟在電腦銀幕前面用『Imaging Edge』這個SONY 數位相機RAW檔專用的軟體來觀看時,我發覺銳利度出乎預期的清晰,放大來檢視可用數毛來形容,有嘗試著替它加個銳利度看看,但感覺似乎加與不加其實對於畫質也沒太多影響,這功夫似乎可以省略下來。至於在發色的部分,初看時有種觀看Sony專業PVM 系列Monitor的感覺,顏色非常中性、自然、通透度或說是空氣感很佳,我嘗試「在風格設定」設在「標準」裡去拍攝,幾乎就可以得到層次、階調豐富的成像品質,甚至不會讓你想去動色濃度值去修補償。總的來說,此次的成品照,阿比極少在顏色方面去做補償或修飾,最多只有在曝光值方面針對亮部與暗部層次兩端作微調而已,這讓阿比在回來處理照片時省去很多時間,我相信這也是很多攝影愛好者以往最大的困擾吧!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若真要說它的小遺憾,雖然它標示28mm端最大光圈F2.4,但實際上受限於感光元件的片幅尺寸,若是要用它拍出漂漂亮亮的二線性虛化度極高的奶油散景,還是有困難的,除非是用遠距離去做背景的壓縮拍攝,但那大概就要退到一定距離才能辦的到,而且還是無法跟可交換式大光圈鏡頭拍出來的大圓形光圈相比。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再來就是他在放大之後觀看就會發覺,其實它物件邊緣雖不至於會產生紫邊,但成像的扎實度還是跟片幅較大的相比有些落差,當然若拍照的用途只是要自我在電腦上(如上傳網路縮圖)欣賞,或不需有大尺寸輸出的需求,它的表現還是足敷以上的需求。

以上是阿比此次使用Sony RX10IV所做的一點心得,但基本上使用的體驗是滿意的,若真要跟阿比現有的打鳥設備兩者作相比較,基本上Sony RX10IV或許它再大尺寸輸出上比不上全幅的組合,但它的輕便性、它的對焦便利性;它所看即所拍的直覺性都是它非常有競爭性的優勢,更別說它的成像品質真的蠻對得起它這個價位,或許有人覺得它的價位可以直上自家或它家入門甚至是中階的全幅機身,但別忘了若是加上各個焦段的鏡頭,那預算又要往上暴增上去了,值不值得那就看用家對於拍照的用途與實際使用需求了,阿比認為,這台Sony RX10IV絕對會是想要輕便拍飛羽作品與有出國拍照旅遊需求用家的首選機,它也是一台改變大部分攝影玩家對於類單眼畫質與功能性看法的機種,而且是正面的。

以下照片限於阿比的攝影能力不足,只能野人獻曝提出一些實際拍攝時的照片給有興趣的準用家做個基本參考,還望01的攝影同好多多指教。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此張為1/3 秒、f/11、多重測光,自動白平衡 17.55mm 手持拍攝,未上腳架,RX10IV的穩定度與安全門容許度極高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這也是另外一種飛羽攝影,只是打的是鐵鳥,用Sony RX10IV來拍飛機,算是輕便迅速又易捕捉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這是花了一整天在大雪山林道尋覓不見,見天色已晚在打道回府、驅車下山途中,暮然回首處,於大馬路旁,巧遇這一家族,最後以這組大雪山之寶的藍腹鷴家族作為本次試用報心得的End,謝謝各位同好賞圖。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後記】這隻原以為是藍腹鷴的亞成鳥,沒想到回家一翻圖鑑才知牠居然是名列全球『接近威脅』的鳥種:台灣山鷓鴣,據說有鳥友專程上來拍攝而片尋不著,哈,想必是帶著Sony RX10IV上大雪山給阿比帶來好運,居然讓我來一趟就遇見牠。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人性』:  SONY RX10 IV 好評試用心得

快樂阿比兄
2018-11-10 19:17 發佈

Abby1926 wrote:
『科技的進步始終來自...(恕刪)

有個問題
從D610過來能接受的了ISO 表現?
以前ISO都開6400喔?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So狗不叫世界和平
iflash wrote:
有個問題
從D610過來能接受的了ISO 表現?
以前ISO都開6400喔?


不瞞您說,我以前用D610時,ISO最高只敢開到6400,
再高我就無法接受了,也因此後來換成現役的D750,
也是為了他的高ISO值再躁訊的處理能力比較好。

下面這張就是D610再 ISO6400的表現,
拍完這一組,讓我動了想升級D750的念頭了。。


至於這台RX10IV,我自己檢視過ISO值的躁訊能力,
最保險應該還是3200以內,
能接受的上限也差不多是在6400,再上去其實就破功了,
最後一張"台灣山鷓鴣"就是在傍晚路邊樹林光線不是很充足,
硬開6400上去拍的。。。
但就如同上面心得文所說,若你只是在網路瀏覽,
而沒輸出大圖的需求,大抵上是還OK的。
快樂阿比兄

Abby1926 wrote:
不瞞您說,我以前用D610...(恕刪)

我當初看完這台我認為依照不同環境考量
我只能接受ISO 500左右XD
所以就只有純試用沒有買了
我是裁圖會不好處理...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So狗不叫世界和平
Abby1926 wrote:
最後一張"台灣山鷓鴣"就是在傍晚路邊樹林光線不是很充足,
硬開6400上去拍的...(恕刪)


感謝精彩圖文心得分享~

RX10M3/4最棒的一點就是
那顆等效24-600/f2.4-4的鏡頭
樓主有用RX10M4跟騰龍150-600pk過嗎?

最後一張用騰龍150-600
iso會超過16000呢~

byrianshih wrote:
RX10M3/4最棒的一點就是
那顆等效24-600/f2.4-4的鏡頭
樓主有用RX10M4跟騰龍150-600pk過嗎?


兩者的PK,若是以600mm端來看,
騰龍是裝在D750全幅機上面,
畫質還是重量會騰龍150-600保有優勢,
因為真的、真的很重.....
快樂阿比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