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一眼瞬間,回首 - 我與SONY RX1的三年回憶

即使是外星科技充斥的現在,我依舊非常喜歡這台相機,不單只是畫質,也因為它的純粹。

持有RX1到現在也差不多經過了三年,原本只是在發表會體驗上的偶遇,這幾年這台相機也從短短一見逐漸變成走入生活的隨行相機。

對於輕便的相機,我一向沒有什麼抵抗力,RX1更是如此。這是一台具備135片幅的輕便相機,即便是不能換鏡頭,讓我評價如此高且愛不釋手的還是鏡頭表現了。

這樣輕便,也具備高畫質的相機,確實成為這幾年來我手上最喜歡的相機。



一直都惦記著要來介紹這台喜歡的相機,沒想到光想著要收集更多照片素材,拍著拍著,從見面的第一眼瞬間,也變成三年後的回首。

就用這篇文章,來重新回顧我所喜愛的這台相機吧!

一、回首

在我的相機啟蒙時代,Sony的F707/F717、F828都是當時相當重要且名氣響亮的銘機,然而我一直都沒能長期使用Sony的數位相機,直到RX1。

「輕便」一直是我的軟肋,入門的數位單眼相機,我選的是當時機身與鏡頭搭配最輕巧的Pentax *sit Ds/D,也影響到我後來熱愛無反光鏡系統;小相機就更不用說了,即便是拿著單眼相機,我身邊都還是有些小相機,底片的Contax T3、Minolta TC-1,數位的Ricoh GRD都是基於輕便而開始喜愛的相機。



對RX1,我喜歡的第一個理由自然就是輕便。

而這個輕便的比較標準,就基於他是個135全片幅的數位相機。

RX1是台單純的數位相機,規格也很簡單:2400萬畫素的135全片幅感光元件搭配定焦的35mm F2蔡司鏡頭。

這麼簡單的搭配,就已構成讓我喜歡的條件。



如果RX1跟以往Sony的數位相機類似的話,比較偏向一般使用者的操作邏輯,我或許也不會那麼喜歡它。

RX1有一些操作上的邏輯我是喜歡的:它具備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同時光圈的調整也與一般數位相機不同,是透過鏡頭上的轉環來調整改變。

快門紐上也能安裝機械式的快門線,加上光圈數值調整這部分是比較接近底片相機的感覺,但是RX1也不全然是仿古,它也具有蠻多數位相機的特性,像是可以自定義一些功能在「C功能鈕」與「左、右、下鈕」,後滾輪、方向鈕四周的轉盤也能夠作為快捷調整。



我想這是一台生長在數位時代,卻帶有一些底片操作意圖的相機。

RX1是台精緻,外型質感好的相機,操作上也挺讓人滿意,不過在使用上我認為還是有些未能圓滿。

RX1基本就是一台方塊,雖然已經是相當輕便的機器,但是可以說幾乎沒有人體工學可言,尤其是相機的前緣,雖然有蒙皮的覆蓋,但是面積跟形狀都不是很理想,因此握著的同時無名指大概得靠在相機下面來穩固。

不過RX1小歸小,還是有些重量的,一趟六七天的旅行下來,我的無名指也磨了破皮。

幸好是還有些第三方的廠商,有針對這樣的狀況製作一些外加握把,我原先是用Flipbac的握把貼,後來買了日本UN社的金屬制握把,這才改善了這些使用狀況。



二、驚艷

Sony RX1在推出之時,很多人看的是這台相機是首台擁有全片幅的數位相機(非可交換鏡頭的機身)

在此之外,我更滿意的是這顆Zeiss鏡頭。

老實說,今天Sony若是推出的是等效35mm,感光元件為APS-C的RX1,只要光學品質一樣,我同樣會買單。

RX1的好,基本上就是在135片幅底下,擁有精緻的體積重量,然後又有極優秀讓人驚艷的鏡頭。



下面這張照片,說明了我對RX1異常喜愛的原因。

散景柔和、光點漂亮、明暗過渡良好、解析度高、在逆光的表現優秀,我所喜歡的一個好鏡頭的特點,通通在這張照片上了。



我稍微挑了幾張照片來看一下這顆鏡頭的實力。

下面這張是光圈F2.8的狀態下拍的,葉脈的紋理相當清晰。





散景的表現,下面這張照片則是全開所拍。

RX1的散景光點並非是正圓形的形狀,邊緣也還是可以看出有一點口徑蝕,但反而是這樣的特性,讓這台相機的成像反而沒有那麼現代的感覺。

你要說RX1這顆Zeiss Sonnar 35mm完全沒缺點,那倒也未必,礙於體積,這顆鏡頭有用上數位修正,在沒有修正前,都略有變形跟暗角。

暗角的部分蠻有意思,是個不修正也很有味道的特色。

RX1是一台現代的相機,但光學確有一些略別現代氣息的表現,但也不是全然的有缺陷而已,而是在體積縮減與完美的光學修正上取得一個平衡。



RX1@F5.6的表現,散景的柔美讓人心醉。



作為一個器材派,除了看MTF與定向的測試以外,我個人有一個對鏡頭的判別方法,不是那麼精確,但很容易找到喜歡的鏡頭。

『如果這是一個好鏡頭的話,針對材質的描寫會十分優秀』



在這個理論底下,Olympus的M.ZD 12mm跟M.ZD 75mm都符合這樣的條件,雖然M.ZD 12mm的解像力並不特別高,但它們都針對玻璃、流水、金屬等材質有特殊的光澤描寫表現。

而RX1也一樣有。

我尤其喜歡它在反射材質上的表現。











高ISO的表現呢?

當時我主力機種是採用4/3"感光元件的M43與小感光元件的GRD,RX1這樣的表現實在是跳躍了不只一級,這樣的高ISO表現即使拿到現在來我也認為蠻優秀,下面這兩張都是ISO6400的實際拍攝,點圖會連到flickr,我放的是原圖,可供參考。





RX1也設計了一個對焦距離較近的近拍模式,這個模式下放大率尚可,拍拍出門的飲食與小花小草也是足夠的。

我因為個人興趣的關係有時候會拍一些器材,RX1的2400萬畫素雖然比不上現在的超高畫素,但裁切一下仍舊可用,尤其鏡頭與相機上面的漆料,質感展露無遺。



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除了為了長時間使用而購入的握把以外,基於個人喜好,我還是添購了一些配件,像是真皮的背帶,外接光學的觀景窗,還有復古的方形遮光罩。

再怎麼說,照片拍得不好,相機打扮的好看出門,總是不能輸人的:D



光學的觀景窗Sony有推出原廠部品,那是有著Zeiss鍍膜技術的光學觀景窗,那個觀景窗我實際看過,非常明亮,觀看感異常舒服,可是過於昂貴的售價(19980新台幣,比外接電子觀景窗還貴,裡面是只有框線而沒有任何拍攝資訊),所以我選了替代方案。

我的替代方案是當時候Olympys M.ZD 17mm F2.8同捆的外接觀景窗,外型跟大小都正好,
當然如果用GRD的外接觀景窗或者是福輪達、蔡司的外接觀景窗都可以。

我用了攝影鐵人膠帶加了點工變成黑色,雖說觀景窗是塑膠鏡片透光度稍差一點,但還勉強可用。

搭配方形遮光罩真是好看哪!是不是真的用這個觀景窗取景,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四、名為開始的尾聲

這其實是一個三年後對一台相機的總覽與回顧,儘管仍舊還是有器材派對於器材的感想跟分析,在此之外,文章更有彈性些,可以有更多隊於相機的個人觀感。

除了輕便的相機以外,我也一直都喜歡簡單純粹的相機。這樣簡單純粹的相機有時是樸實的單眼相機,像Olympus E-1;有時候則是純粹的小相機,像Ricoh GRD。

但更有時候,是具備奇妙特色卻仍純粹的相機,Ricoh GXR是一個類型,這台Sony RX1又是另外一個類型。



GXR跟RX1都是新世代的相機,GXR代表的是某種模組化、最佳化的美學,而RX1則是單純的將技術鎔鑄在最精緻最小這件事情。

對我來說,RX1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是一台可以隨身放進包裡的135全片幅相機,而且畫質足夠好。



RX1的價錢不低,同等價位我們可以買到Canon EOS 5D Mark3或者是Nikon D810的機身,以入門全片幅(EOS 6D或D600)來說,還可以搭配一些很好的鏡頭。

但我依舊認為那是不同的東西,不同的樣貌,甚至可說是不同的樂趣。



單眼相機、無反光鏡的魅力可說就是在不同用途下挑選適合的鏡頭,喜歡小小大世界的可以投注在微距鏡頭、喜歡風景的可以投注在超廣角鏡頭、喜歡運動的可以搭配長焦段鏡頭…

各種鏡頭可以搭配各種你喜歡的題材。



以這樣的標準看,RX1是台什麼都做不到的相機:它不夠廣、它不夠近、它不夠遠。

原因無他,它不能換鏡頭。

如果還有要求的話,它甚至還不夠快。



對很多人來說,一台好相機的要素是可以換鏡頭,然而我的標準不是,應該說,不全然是。

當你會留意到RX1這樣的相機並且決定選擇時,我想除了價錢以外應該是有一些思考過的要點,這些要點也是我說的純粹所在。



還記得在回覆PTT那篇關於RX1R II的購買建議文章時,裡面推文有個意見是說:「這樣一台相機過於昂貴,且不能換鏡頭,幾年後回頭看會覺得很傻、很天真。」



RX1是一個具備35mm視角的鏡頭,這是一個拍什麼都適合,卻也不一定每樣能拍好的焦段。它是一個在生活中但可能缺少些激情、它能拍但缺少些張力、它沒負擔但缺少些獨特。

你會選擇RX1,一定是對這個焦段有所瞭解而後的選擇。



這麼一般的視角,搭配小巧的機身,旅行時在街上不怕打擾,也沒有任何侵入感,你同時知道照片的品質就是這麼好,所以你只需要帶著它,然後按下快門。

這種樂趣就是日常、隨行、單純的拍照之樂。



這是專屬小相機的樂趣,而RX1就是這類小相機的終極版。

你會選擇RX1,其實也就是對這種小相機的樂趣認同。有時候是興趣使然、有時候是從單眼回來的返璞歸真、有時候只是想要單純的東西,就這樣而已。

RX1一發表之初,我就很喜歡這台相機,但預料到沒辦法馬上購入,已經有長期抗戰的打算,持有至今已經超過三年,我仍未後悔當初的選擇。



大概是RX1的畫質優秀,我對Sony的印象改變很多,後來其實也因為RX1而踏入了A7系列,整個A7系列是很有魅力的系統,但剛買A7的時候我總覺得還是差RX1一點,直到後來用了A7s還有A7R II,才覺得在畫質上有相似的感覺。

這篇文章說著RX1這台相機逐漸到了尾聲,但它卻也同時是另外一個系統啟蒙的新開始。

這個名為開始的尾聲,說的是這台相機帶來的新體驗,還有跨入的新門檻。



用RX1這幾年下來,我一直很有個感覺:「這是一台具備工程師浪漫的相機。」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RX1推出的當時,是在不確定市場反應而推出的。

同樣的價格確實可以買台全片幅單眼相機跟一顆好的定焦鏡,不可換鏡的相機對很多人來說就跟玩具一樣,要能購買這樣的相機,我覺得很有勇氣。

而要能夠推出這樣的相機,我認為更有勇氣。



這台相機並非粗製濫造,鏡頭的設計一點都不馬虎,感光元件的表現也十分可圈可點,速度上雖不快,但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可以這麼說,在不知道市場反應,也不知道這些技術有沒有辦法延續下去到第二代,有一個工程師的團隊設計了一台這樣的相機。

這樣的團隊應該對相機非常有熱情,才有辦法在未知的狀況下設計推出這樣的相機。

當時為了小型化的技術,包含光學、感光元件與使用體驗,我相信RX1的設計經驗有很大一部份也轉移到了A7系列上面,除了A7,也促成了RX100與RX10系列的到來。



說來也奇怪,相機是一個理性的器具,設計者也是理性的工程師,然後在使用者與攝影師手裡,卻能造就感性的作品。



但總還是有個理性的相機,在操作的時候能感受到設計者努力往用戶的體驗靠攏,融合量化和質化的成品。

我想,RX1就會是那樣具備理性跟感性的相機。



Sony RX1並不完美,但確實是近年來我難得特別喜愛的相機。

至於它後來修整了面貌,用更完美姿態出現在世人眼前,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那麼最後,是我這三年多來,RX1的照片。



我還寫了一點關於RX1的小問答,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裡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2016-06-28 20:5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回憶 Sony RX1
大大拍的太好,也講得太好。

我身邊有太多相機,但如果只能留下一台,那一定是 RX1。

RX1 的價格高不可攀,我想也沒想過自己會有機會用到它。直到因緣際會下入手一台二手的 RX1,才有機會認識它的美。在認識它、了解它、愛上它之後,如果它壞了,我會很願意用原價去買一台全新的。因為它值得這個價。

那個鏡頭素質與影像素質因為機身與鏡頭的完美搭配,可換鏡頭的全幅機也很難媲美。最近在試 X-T10+23/1.4 與 M3+22/2,差得遠、真的差得太遠,何況體積重量也沒比較小巧。

卡在價格的因素,有機會能品嚐它的美的有緣人實在太少、卻也太幸福了。
感謝專業分享

從照片就可以感受到對相機的愛

danieltflu wrote:
大大拍的太好,也講...(恕刪)


無反光鏡裡面,等效35mm的鏡頭,真的比較不好找到表現好的,C/P高的有,你說的EOS M+22mm那顆CP很高;表現好的也有,XF 23/1.4就是其一,FE 35/1.4也不錯。

不過我個人還是覺得以輕便、畫質上來說,RX1真的是最均衡,畫質也是在非常前面的。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忍不住 就想 回文 ~
敘述 得 太 真確 了 ~ 落落大方 ... 充滿 了 愛 ..... 可以 感受到 真的 有 愛

獨具慧眼 ~ 非凡 的 視界 .... 讚啦 !
因火成煙,若不撇開乃是苦; 酉水為酒,入能回頭是為人。
如果不論發色的偏好,純就鏡頭與影像素質來看,EF-M22/2 與 XF23/1.4 還差 RX1 有好大~~~一段距離吧... (本來我也以為只有一點點,現在知道有很多了...)

FE35/1.4 我沒用過,就不予置評了(不過以鏡後距與機身鏡頭最佳化的技術角度來看,我相信RX1還是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優勢,整體的體積與重量就更不用說了)。
cybercat wrote:
無反光鏡裡面,等效35mm的鏡頭,真的比較不好找到表現好的...(恕刪)


其實有啊,只是不太隨身... FE35/1.4
ZEISS為了追求更精緻的畫質,更大的光圈,已經做成一顆巨獸了。

寫的真好,因為有愛所以擁有,就跟我選車一樣 XDDD

cybercat wrote:
即使是外星科技充斥...(恕刪)


寫拍俱佳~~忍不住迴文,大大這篇文章重新啟發了我對美感的堅持與生活細處的觀察力...棒啊,感覺心裡一下年輕(清新)了許多
Small V

cybercat wrote:
即使是外星科技充斥...(恕刪)

同是RX1使用者來推一下。
000_4623-2 by 二 毛 趙, 於 Flickr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