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純心得,無圖]RX10用到現在的個人心得

聲明:本文純屬心得類別,個人不是什麼專業大師,也不是一次可以借到七八台機器的專業評測員,言辭難免不夠中立/有偏頗,還請各位多多海涵。由於個人拍照技術比起大媽拿iPhone都還不如,所以不放圖給各位傷眼,若要測試照請找RX10大樓,有一大票前輩拍的比我好,敬請見諒。

個人原本是使用PENTAX,但是由於發生了一場意外導致個人左手肩胛骨必須開刀,至此之後左手就無法出非常多力氣去拖著相機,原本天真的以為加了電池手把可以解決垂直握持的問題,結果反而變成重道單手拿很吃力的窘境。這件事情對我而言影響真的還挺大的,畢竟雖然我的拍照技術比起大媽還不如,但是個人還是很喜歡拿著相機到處亂拍,所以其實我一直在想辦法能不能不要負擔這麼大又可以繼續拍。(因此這篇會帶入部分以前個人使用PENTAX的偏見)

直到SONY宣布RX家族新的RX10,在日本摸過時機以後在台灣定了預購,拿到手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了,個人也有些小心得了,但是由於個人文筆不好,經常會詞不達意或不知所云,還請大家見諒。

首先拿到手的時候翻了翻外觀,感想跟在日本的時候差不多,外觀上跟SONY以往的機種非常不同,可以說是非常樸實的設計,握把部分儘量做到跟DSLR差不多,但是因為本質是消費機,機身部其實並沒有做的很厚,導致EVF突出的狀況,讓翻轉螢幕在往上時會被EVF擋住,這部分可惜了點。機頂右側的液晶螢幕有著不錯的可讀性,並且有個對個人而言很棒的功能:手動背光。這部分其實見仁見智,有些人會希望它會隨著環境光自動判斷,但是我個人比較偏好它可以依照我的需求手動開關。左手邊的模式轉盤轉起來非常順手,檔位也相當明確,以消費機而言沒什麼好挑的,該給的檔位都給了。Custom只有一個是有一點少,但是考量到他有EV轉盤所以影響不大,而原本以為電子轉盤只有一個會不夠用,但是後來發現前面有個電子光圈環所以是完全的多慮了。背後的按鈕跟RX100相當近似,大量可自定的按鈕可以輕易的根據個人喜好調整,但是MENU按鈕變成在左邊了,背後握把突出的部分跟前面握把一樣是人工皮,相當有安全感,握住以後距離操作按鈕轉盤有一小段距離,不會因為太遠而難以操作,又不會因為太近而因此誤觸,算相當用心的設計。側邊的連接端子蓋有些過於容易開啟,如果看到他是防塵防滴的朋友請務必記得,平時記得要確認他是否蓋緊,以免水滴跑進去,SD卡的蓋子要往後拉才開得起來,算是不錯的設計,但是蓋子上沒有防水橡膠,說明了請不要把這檯拿去大雨中使用。
底部的腳架螺絲大概算是我認為本機最殘念的地方,但是也不能說這設計不好(有興趣可以到這裡觀看相關圖片),這個腳架螺絲孔的設計剛好在鏡頭的軸心線以及感光元件標記線的交界處,也就是感光元件的正下方,對於要上腳架拍全景這是相當不錯的設計,但是這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也就是只要鎖在腳架上,或是有使用要裝一塊板子在底板的手腕握把,都會干擾翻轉螢幕的開啟,這點非常的可惜,其實SONY只要把機身設計的厚實一點的話就能同時避免此問題以及EVF擋住翻轉螢幕的問題,但是如果真的加厚了又會變重,真是兩難

RX10對個人而言,根本不是啥「旅遊機」,放眼望去,稱作旅遊幾的機器非常多,但是幾乎都沒有RX10這麼大,而根RX10差不多大的機器全部都是SuperZoom,因此對於個人而言這檯要說是旅遊幾似乎還有點距離,200mm也不夠遠,至少要300起跳才算夠格的旅遊機,對個人而言,這檯是用來取代入門級DSLR最好的替代品,如果只買了一台入門的DSLR,並且買了雙鏡組,然後很快地發現不夠用了,又去買了18-135旅遊鏡或是一大堆便宜的鏡頭的話,不如直接上這台以減少煩惱,24-200mm(35mm等效) F2.8雖然沒有說很誇張,但是絕對夠用,鏡頭本身的素質也夠,對個人而言反而變成一種可靠的選擇,畫質上這檯也不會輸給入門級DSLR,防手震相當夠力,加上使用鏡間快門其實相當安靜,只要關閉提示聲以後幾乎是不會出聲音的,20MP的解析度對於一般用途(放上網路/4X6照片輸出)相當夠用,細節稍微縮圖以後就可以榨出相當多的資訊量,暗部保留以這等級也算相當優秀,唯獨對個人而言可用ISO還停留在1600(緊急用可以拉到3200)有些可惜。連拍的狀態下如果是速度優先連拍,他的BUFFER真的就只有10張,第11張就會慢下來,但是好處是這10張可以是RAW檔案而不是像某些高階旅遊幾只能存JPEG,從這邊可以看得出SONY刻意在這台上面加上了些限制而不會讓這檯完全打到自家的低階DSLT。對焦速度不算相當快(個人在用這台之前還用過Olympus OM-D E-M5),但是准焦程度相當令人滿意,唯獨追焦因為使用對比檢定而非相位檢定,使的鏡頭的對焦鏡片必須不同的前後移動而會降低連拍的速度(望遠端尤其明顯)。而拍影片的部分個人目前最大的不滿就是SONY仍然使用AVCHD這格式,其他像是手持穩定,外接麥克風等都是相當強悍的,但是個人不大用來拍片,所以也就沒辦法說得很詳細,請見諒。

整體上個人對於這台的評價不算低,但是說缺點也不是沒有,如果預算剛好就在35K附近,想要買一台單反/無反可換鏡相機的話,個人認為應該要把RX10列入考慮選項之一,雖然不是一台十全十美的萬能相機,但是個人認為算是整體成熟度相當不錯的產品。
2014-01-07 1:32 發佈
這一台靠兩千萬畫像素+ 大感光元件, 應該可以無損變焦到300mm 的效果,純粹猜測
Hmm,個人使用以RAW為主,所以數位變焦不在考慮範圍內,不過用裁切的也是行啦,就算砍半還是有10MP
如果覺得200mm不夠遠的話
還可以用「清晰影像縮放」x2應急
望遠變成到400mm
當然畫質會變差

使用來說,真的是一機到底的完美機子。
除了對焦速度比不上單眼。
比較可惜的是,貴為光圈2.8大光圈
但是暗部時的對焦不太行....

加上閃燈之後真的會讓人以為是拿單眼
搭了60閃幾乎是可以打遍所有場合。(只欠超廣角和超望遠了)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鏡頭太銳利還是設定關係
一開始我都覺得iso800顆粒就很明顯
感覺沒照到光線的臉部線條比較黑
拍起來會覺得不是很討喜
後來把銳利-2之後感覺用到iso3200都還ok
臉部看起來也不會那麼那麼不討喜。

SanaKimikage wrote:
也就是只要鎖在腳架上,或是有使用要裝一塊板子在底板的手腕握把,都會干擾翻轉螢幕的開啟,這點非常的可惜,...(恕刪)

光是這句話,就先給你個讚,跟我剛拿到時要試試上腳架的感覺時一樣,真的會卡到
我還用托架當穩定器錄影看看,結果螢幕掰不開
slayer8x wrote:
但是暗部時的對焦不太行...(恕刪)

這部分我直接購買了一台F43M,當暗部對焦失控時直接打開LED,多數場合還挺有效的
但是對於某些不適合的場合就只好賭運氣了
之所以沒有買60閃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我用不到GN60,第二個是60閃的LED在閃燈頭的下方,第二點是個人喜好,但是嚴格來說60閃的LED設計比較優,(似乎)可以調整照明角度(但是我沒用過,不知道會不會沒打直就不給用),還內建LED柔光罩以及另外給你一個色遮片,43閃只能一直平行,還沒有柔光罩呢....

顆粒感喔...我還頗愛的耶,把照片沖洗出來還可以騙一些外行的說這是底片拍的(內行的一看就破功了)


Ahan571026 wrote:
光是這句話,就先給你...(恕刪)


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原廠宣傳影片中為什麼要外接一台監看螢幕,因為上穩定器後機身螢幕無法翻轉,抄低角度時完全不行,而不是單純讓人家看起來比較專業,不過說到這個不免要抱怨一下,RX10的miniHDMI相較于一般攝影機而言比較容易脫落,希望他出RX10M2時可以改進這端子的可靠性....

Ahan571026 wrote:
光是這句話,就先給你...(恕刪)



要先摳下面挖出來一點以後才有辦法摳上面
一台DC走天涯

SanaKimikage wrote:
聲明:本文純屬心得類...(恕刪)



剛剛看你講我才知道原來是音頻訊號就是操作指示音...

關掉以後根本超安靜!!
一台DC走天涯
伊斯拉菲爾 wrote:
剛剛看你講我才知道原...(恕刪)

是的,只有鏡間快門的動作聲
也不會像一般DSLR一樣有反光板打機身的震動,就很單純的只有鏡間快門的震動,對手穩影響不會很大
老實說自從購入RX10以後PENTAX沒出勤過

SanaKimikage wrote:
這部分我直接購買了一台F43M,當暗部對焦失控時直接打開LED,多數場合還挺有效的


60閃出沒多久之後我就買了
新的熱靴座43閃真的出的太晚了
60閃的缺點就是重了點,架在RX10上,其實有點頭重腳輕。
LED我倒是很少用,因為在微光環境要拍小孩時
再把LED打開的話,人的眼睛會承受較強的光線(瞳孔放大了)
感覺比較不好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