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smario wrote:
老實講,幾年前這個是成立的,但現在很難說,
現在ISP都越來越強,片幅小有防手震優勢,加上現在軟體很強勢,
APSC在LR或DXO抗噪打下去都可以婊的全幅不要不要的。
近年影視圈還有個奇怪的風氣-躁點的美感,
太過接近完美的數位感都過流行了。
個人覺得你的選擇還是以鏡頭為主,即便是旅遊,
如果喜歡遠拍,APSC有片幅換算的優勢,
如果喜歡廣角,FF大口徑有優勢,
論重量,GM已經算做輕量化了,
如果不能接受那恐怕FF鏡群都不是你的菜。
像個人喜歡遠拍的壓縮感,長焦就是掛機頭,
標準焦段我一個鏡頭都沒有,
因為帶不出的相機,終究還是拉基。
不是想跟你槓
但是你這講的內容好幾條都不正確
可能你也是被不正確的東西誤導
但你繼續講
別人也會繼續被誤導
1. "APSC在LR或DXO抗噪打下去都可以婊的全幅不要不要的
躁點這個講細一點
因為太多人都混為一談 導致你會有這種結論
所謂降躁一般講的是把畫面的stubble 彩躁顆粒給平滑化 讓你看上去比較順眼
但是對於畫面細節的解析度是不會增加的
學理一點講 S/N 還是一樣並不會提高
只是讓它們比較平均 但原本糊的還是是糊的
用AI加強勾勒猜色這個我不算在降躁範圍內 這是另一個課題
結論是
讓畫面不要那麼髒 彩躁色塊不那麼明顯 ---> 成立
提高畫面細節紋理 ---> 不成立
所以對你講這個不是很以為然
就算你講的對都好了
APSC 可以降躁提升
那FF降躁不是可以提升更多?
2. 影視圈還有個奇怪的風氣-躁點的美感
你可以去看粗哥的頻道
他說富士的躁點是有序的 你可以把它視為一種畫面的紋理或者質地
就像你印相片 用不同相紙的效果一樣
Sony的躁點則是無序彩躁 看上去畫面就很髒(還有偏綠的底躁)很難看
其中M43的彩躁是最難看的
你不能把兩種混為一談 就說人家奇怪 人家是有講究的
3.如果喜歡遠拍,APSC有片幅換算的優勢,如果喜歡廣角,FF大口徑有優勢
APSC 並沒有片幅換算的優勢 ,
同樣畫素密度下,拍出來東西是一模一樣的
並沒有APSC 可以拍遠的理由,例如 A7R5 的裁切 = A6700 看上去一樣
正確說法 :
APSC的優勢在於鏡頭比較小
因為需要覆蓋的成像圈較小 僅此而已
4.現在ISP都越來越強
現在ISP強是強在影片封裝編碼提升
降躁這東西還是得到軟體後製去 用顯卡的威能去算
你提這個顯然是在瞎說
5.片幅小有防手震優勢
理論上是
現實中並沒有
範例 : Sony 最新出的 APSC 6700 防抖一樣一塌糊塗
防抖好不好
看廠商願不願意用心 還是叫你把快門拉高 自己去軟體後製
範例:
Canon第一次出FF防抖機種R5/R6 就幹趴 已經領先出無反六七年的 Sony 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