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在一個帖子內完成所有內容,無奈部分圖片實在太大會影響大家瀏覽速度,還是分開來寫吧.
這裡想對比一下DP的X3芯片和膠片的效果.
相信對DP系列感興趣的人無法就是向往DP的色彩和細節以及輕便,DP的X3芯片能極大限度地接近菲林膠片的效果.
先讓我們來看看膠片的效果,再看看DP是否有膠片的味道.
這裡提供一些我能找到的高精度膠片圖片,部分圖片為中畫幅及大畫幅相機拍攝,全部采用海德堡電分子掃描.
135菲林的底片掃描後大概接近3000萬像素,大畫幅的底片掃描後接近1億像素,原文件都是超大的不能提供給大家瀏覽.
以下是我能找到的掃描得最好的膠片照片啦,效果是非常出色的.
我看這些圖片都有一個特色就是細節非常豐富,拍攝者的技術十分了得,色彩飽過渡自然,物體的立體感很強烈.[這些圖片是用柯達膠片拍攝的]
玻璃杯子的那一張玻璃的質感和厚度都充分體現,猶如真的有杯子放在眼前一樣.135菲林膠片的掃描極限分辨率為3000萬像素,如果Sigma能生成出全畫幅的1200萬X3芯片那效果就完全超越膠片啦.最後的大畫幅成像更是恐怕,這些圖片動不動都在F32甚至F64的光圈下拍攝的,細節掃描後相當豐富,相信目前數碼機中無可與之匹敵.
這些照片都拍攝於法國的南部,天氣異常的好,日光型的膠片在充足的陽光下色彩還原准確,但光線不足時會有色偏.
圖1的建築物陽光下的部分色彩准確,陰影處呈現藍色的色調,X3同樣會有偏色不過偏色的情況就比日光型膠片復復雜多了.
大畫幅膠片機拍攝,電分掃描,文件超過200兆像素約1億.
截取部分100%放大.
為什麼我選Carl Rytterfalk大大的X3圖片和菲林膠卷進行對比,因為實在是拍得太好太精彩啦,這其中除了對機器的熟悉外還有X3 RAW文件的後制處理.
大家可以看到DP的X3拍出的照片有種奇妙的感覺,一切都鮮活起來,各樣問題各個場景都如果真實般再現,立體層次感相當出色.DP拍出的照片在色彩的飽和度/對比度上都和菲林膠片相當,當然需要使用X3 RAW格式配合適當的軟件才能發揮出色.
原生解析度方面,如果菲林膠片經過掃描解析度肯定會下降,DP的3層X3色彩還原1200萬像的原生解析度十分出生,如果能達到1200*3那估計會是相當恐怖的.
我個人的感覺,100%查看DP照片時確實有像看菲林膠片的感覺.
待續M9的數碼文件和DP進行比較.......
http://le2x1g.blu.livefilestore.com/y1p_Q0tkBovcSh1A-_xB1qZHgib8QFQMxHdfCoSbxQ34OQHzvE6A8D30t5NrztJYVWPsiPh6-L8v8JvZJ7PfT3xwA/b.jpeg?psid=1
http://le2x1g.blu.livefilestore.com/y1pHW5x1RqG4B7pFGTDz33Gd5998Pj-aZ6TqQOmdQFvtHoWbwFWe2-y7GJh4wXReiR3ROcFzqERkOFYGjC7-JEKhw/a.jpeg?psid=1
100%查看原圖,發現恐怖驚人的細節哦.
我仔細地和DP的X3大圖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使用FF芯片的M9 立體感十分出色,FF再加上淺景深營造的效果確實了得,圖片的分辨率很不錯,這得益於取消了低通濾鏡及Leica的高質數鏡頭,發色濃郁自然,高ISO了得.
M9和DP的圖片在縮圖狀態下看很難看出區別,一旦放大到100%大小,DP的圖片照樣是那樣清晰實在,M9的線條在100%下顯得有點發虛,無庸置疑因為兩者芯片的區別X3的3層 FOVEON CMOS能100%還原真實的顏色,M9的MSK CMOS只能靠猜,所以縮圖下M9不輸給DP,只有在原圖100%放大下才發覺原來靠猜出來的顏色真的不如DP,包括顏色的過渡和各種顏色之間的區分這些都不如DP.
Leica M9的綠色層次最為豐富,因為MSK的特色 R:G:B像素的比例是1:2:1,2000萬的M9擁有500萬的R像數,1000萬的G像素和500萬的B像素,凡是MSK的相機對綠色的還原都是最為豐富的. DP2 各擁有460萬的RGB像素,3層加起來達1200萬,雖然顏色像素方面是M9較多,但DP對於每個像素的顏色都是真是還原所以在色彩上仍然較M9更為出色和豐富.
這個比較不在於說明M9和DP誰會更好,只在反應兩者的特性,M9是一台性能更出色的相機是無庸置疑.
圖片全部讀完花了我5分鐘......
話說我最近劈腿GXR+A12才覺得水土不服
還是比較喜歡Foveon X3的照片
另外,這張照片讓我印象很深刻
雖然不知道他有沒有後製,但剛看到還以為是底片
沒取得對方同意,有興趣的就連到Flickr吧
http://www.flickr.com/photos/poagao/3155865736/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