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郵輪駛入羅德斯島的港灣,打開陽台的門就可以看到港口美景, EM5 拍攝,有ZOOM還是比較方便
仔細看可以看到清真寺的高塔
可見此島曾經被回教徒統治過
羅德斯島---一個不太希臘的島
羅德斯島位於愛琴海南端,是希臘最南端的大島,與土耳其最近只距離20公里
四千多年前,上就已經有人居住,
著名的希臘建築家希波達摩斯(Hippodamos)據說是羅德市的建城之父(應該只是誤傳),
西元前四世紀他將城市規劃成衛城、廣場、港口和住宅區,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舊市區的雛型。
而後歷經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文明。回教崛起於西方世界後,阿拉伯人兩度攻佔羅德島。
西元1097年,羅馬教徒為了收復耶路撒冷聖地,組成十字軍東征,
第一次東征後,成功的在聖地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羅德島也在此次東征中重回基督教世界。
因應聖地防禦需求,保護朝聖者免受異教徒欺負,耶路撒冷逐漸發展出三大軍事組織--
Knights Templar(聖殿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醫院騎士團或聖約翰騎士團),Tuetonic Knights(條頓騎士團)。
西元1291年,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再度落入穆斯林手中,聖約翰騎士團撤退至賽普勒斯,
西元1309年,又退到羅德島。聖約翰騎士團在此厲兵秣馬,將羅德島建設成一個固若金湯的要塞。
當時,回教勢力在東地中海不斷擴張,羅德島上的聖約翰騎士兵團奮力抵抗穆斯林,是此區域內僅存的基督教力量。
西元1522年,鄂圖曼帝國蘇萊曼一世率軍圍攻羅德島,騎士團與土耳其人實力懸殊,
雖然以寡抗眾堅守數月,仍然不敵土耳其人強大兵力,西元1523年,騎士團投降,離開羅得島,前往歐洲。
經過漂蕩遷徙,騎士團最終落腳馬爾他島,在此建立馬爾他騎士團國(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S.M.O.M.)。
1912年,義土戰爭中,義大利佔領羅德島,直到1947年二次世界大戰後,羅德島才被併入希臘領土。
聖約翰騎士團駐守羅德島期間,留下許多中世紀的壯觀建築。而後鄂圖曼土耳其人統治,也為羅德島增添許多伊斯蘭教風情。
多重文化交會,讓羅德島散發迷人情調,舊城區的歷史建築,被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羅德島最著名的景點--騎士團團長宮殿(Palace of the Grand Master)正是一棟被堅固城牆環繞著的堡壘式建築物。
這是聖約翰騎士團歷任團長居住的宮殿,但19世紀中葉被毀,由20世紀占領羅德島的義大利人修復,
一度是墨索里尼和伊曼紐三世的行宮,但是義大利人從來沒來住過。
從地理位置來看,羅德島鄰近西亞與北非,在古代帝國版圖變遷中,戰爭頻仍。
它曾被騎士團占領,15到16世紀被鄂圖曼帝國納入版圖,
幾百年後淪入義大利人手中,之後經過德國、英國統治,
一直到近60年重回希臘領土,經過多重文化的洗禮,沈澱出耐人尋味的異國風味。
羅得斯島巨像是七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因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間便倒下了,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實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 (island of Rhodes) 通往地中海 (Mediterranean Sea) 的港口。
在公元前 305 年羅得斯島聯邦和馬耳他 (Macedonia) 的安帝哥尼斯 (Antigonids) 發生了一場戰爭,
戰勝的羅得斯島聯邦得到大批戰利品,為了記念這場勝仗,他們便變賣戰利品來建造羅得斯島巨像。
長久以來,一般人都相信羅得斯島巨像是分開雙腿,站立於羅得斯島Mandraki 港口 的入口處,
然而,研究顯示以 Mandraki 港口的闊度和巨像的高度,這是不可能的,
而且地震後巨像的遺跡亦會阻礙著港口,所以真實的巨像應該位於港口的東面更內陸的地方。
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希里奧斯 (Helios),
由建築師 Chares 設計,經過十二年的興建,羅得斯島巨像於公元前 282 年完工,
整座巨像共高 34 米 (110 尺),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其後更被用作燈塔。
但公元前 226 年的大地震卻把這幢偉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蓋成為了巨像的致命傷,巨像從此倒在 Mandraki 港附近的岸邊。
公元 654 年,羅得斯島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遺跡運往敘利亞,使這個奇觀的考察更形困難。
16世紀的版畫 (借用網路圖片)
20世紀的圖 (借用網路圖片)
現今在據說是巨像的位置設置了二根石柱 (借用網路圖片)
(節錄)
說羅德島不夠希臘味的人,肯定沒好好研究過希臘神話。
因為在希臘神話中,羅德島是太陽神赫利歐斯相中的新娘,太陽神賜予羅德島光、溫暖與植物,
他們的兒子索卡佛斯(Cercafos)又生了3個兒子─卡米羅斯(Camiros)、 伊亞力索斯(Ialyssos)和林多斯(Lindos),分別在島上建設了3座以他們名字為名的城市。
林多斯也是因為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羅德島極為重要的城市。
它最早建立於西元前2000年,拜占廷、法蘭克和土耳其文化在此交融,貿易相當繁榮,
可惜在羅德斯市建成後就逐漸沒落,今日只能靠觀光業為生。
到林多斯不可錯過的是步行106公尺的陡坡,上山拜訪衛城。
穿梭在白色小巷裡,兩旁掛滿的白色蕾絲桌布隨風飄揚,趕驢人優閒地來回載送遊客,復古風情濃厚。
爬上衛城,蔚藍的地中海與白色林多斯盡收眼底,眼前的城垛依舊堅固,只是古蹟多已傾圮
西元前170年時,為了表揚船長Hagesandros ,林德斯居民在衛城的第一層城牆上刻劃出三層漿戰船的船尾,
這就是著名浮雕” Ship in Relief”。 EM5
經過浮雕還要再爬上當初聖約翰騎士軍團建造的中世紀階梯,才算是真正進入林德斯衛城內。
位於第二層的Exedra(古希臘的室外討論會場),據說以前林德斯居民就是在此地教導下一代有關雅典娜的知識。EM5
DP2X
抵達第三層後迎面而來的是87公尺長的「希臘式拱廊」(Hellenistic Stoa),
擁有Π字型構造,據說是為了表現「張開雙臂歡迎朝聖者」的情境,所以採用此種設計。
此處風勢強勁,垂直地樹立柱子相當困難。「希臘式拱廊」原本共有42根陶立克式(Doric)圓柱中,目前僅僅重建了21根 EM5
通過「希臘式拱廊」爬上所謂的「天梯」(Stairs to Heaven),抵達第四層雅典娜神殿(Temple of Lindian Athena),
它坐落於林德斯衛城的最高處,其重要性可見一班。
林德斯居民在西元前8世紀就開始供奉雅典娜,這座小規模的神殿據信建於西元前4世紀左右,
長寬僅22x8公尺,屬於雙門廊(Amphiprostyle)的設計(前後皆有門柱)。 EM5
下午開始重頭戲---進入羅德斯古城,享受14世紀的風情
當年騎士團真的把羅德斯城蓋的固若金湯
有五道城門,三道護城溝
不過還是不敵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優勢兵力 EM5
每個有上百公斤的石球,可以想像中世紀用投石機投擲大石球的慘烈場面 EM5
不只 Santorini 有驢子,羅德斯島也有,Lindos 就有人坐驢子上衛城
聽說這裡的人待驢子比較好
入城後看到一棵樹上面的彩繪,蠻可愛的 EM5
羅德斯島最著名的景點--騎士團團長宮殿(Palace of the Grand Master)正是一棟被堅固城牆環繞著的堡壘式建築物。
這是聖約翰騎士團歷任團長居住的宮殿,但19世紀中葉被毀,由20世紀占領羅德斯島的義大利人修復,
一度是墨索里尼和伊曼紐三世的行宮,但是義大利人從來沒來住過。 EM5
辦公廳
一清早,郵輪駛進DUBROVNIK的舊港,停在離港口約2海浬處,終於來到亞得里亞海的珍珠,可惜沒機會到沙灘看克羅埃西亞美女。
我們要到三樓中庭排隊拿搭Tender Boat的塑膠牌,大排長龍,繞了一圈又一圈,很像排DISNEYLAND的SPACE MOUNTAIN。
從Tender Boat遠眺古城,可以看到高高的鐘樓 DP2X
這張網路上下載來的空照圖,可以清楚看見古城的輪廓
愛爾蘭著名作家蕭伯納在1929年遊歷了Dubrovnik之後,
情不自禁讚嘆這個城市是最像天堂的地方,他說:Dubrovnik是找尋人間天堂者的必經之處。
英國詩人拜倫Gordon Byron也說:Dubrovnik是亞得里亞海的珍珠。
在斯拉夫語中,杜布羅夫尼克是“橡樹林”的意思。
這座面積364平方公裡、人口不到6萬的小城坐落在亞得利亞海濱、達爾馬提亞南部海岸的石灰岩半島上。
中國人熟知的馬可‧波羅就曾在杜布羅夫尼克長期居住。
杜布洛尼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世紀,曾受拜占庭、威尼斯、匈牙利等政權統治,
1358年此地建立起一座自治的「拉古沙共和城邦」(The republic of Ragusa),杜布洛尼克隨後以拉古沙(Ragusa)之名馳名海上。
15、16世紀時,杜布洛尼克的商船艦隊超過500艘,隨著歐洲大發現紀元開啟,這座老城富甲一方,
緊接著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當地的藝術、建築、文學、科學發展達到顛峰,是杜布洛尼克的黃金年代。
1667年的那場大地震,毀去了城中大半建築,幸好根基雄厚的杜布洛尼克迅速從災難中站起來,興建起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建築,這等實力即為明證。
18世紀末,杜布洛尼克的商船達到673艘,締結邦交的城市超過80個。直到1808年,拿破崙攻破堡壘,解散城邦,「拉古沙」時代告一段落。
近代史上,杜布洛尼克面臨最殘酷的考驗,1991年秋天到1992年5月期間,克羅埃西亞為爭取獨立,
被南斯拉夫軍隊重砲轟擊,丟下超過2000顆炸彈及導彈在杜布洛尼克城裡,許多達爾馬齊亞文化遺產嚴重受損,觀光產業一蹶不振。
直至199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盟協助重建下,杜布洛尼克逐漸走出戰火陰影,遊客回籠,再度展現黃金年代的榮耀~
在歐洲,杜布羅夫尼克是中世紀建築保存較完好的一個城市,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摘自MOOK克羅埃西亞一書)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