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Z-1的出現,有許多過去在Olympus消費級數位相機看不到的元素,也因為Micro 4/3系統的研發,這台相機也有些許M43相機的影子。

在購買Penatx *ist Ds跨入數位單眼的領域以前,我用過一陣子的高階數位相機,我人生的第一台數位相機就是Olympus C-730uz。但我最早的夢幻機種,其實不是Olympus E-1,而是當時實驗室裡面的Olympus 8080uz。
但從8080以後,雖然還是一直關注Olympus高階DC的演進,但一直都沒有一個適合且小型化的高階數位相機出現,直到Olympus 去年發佈了採用Zuiko Digital鏡頭的小型高階DC,才讓我重新燃起了希望。

XZ-1的鏡頭比較突出,也需要在開機使用的時候取下鏡頭蓋,就外型來說,我覺得倒是很像Panasonic的LX系列。
這個鏡頭蓋的設計蠻有趣的,開機的時候忘記取下是不會顯示鏡頭蓋未取下之類的訊息,鏡頭會自己把鏡頭蓋推開,如果綁上所附細繩的話,在開機的時候是不需要擔心忘記取下鏡頭蓋或者開機後鏡頭蓋不見的情形。

XZ-1是第一台使用Zuiko Digital鏡頭的Olympus DC。
是的,真的是第一台,這在十多年的Olympus數位相機發展歷史裡面,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連當初的8080uz也沒有使用ZD鏡頭。
姑且不論不是只是掛牌,使用這這個鏡頭的表現非常令人滿意。開放光圈畫質就很令人滿意,在變形還有銳利度來說也都是上上之選。
輔以四倍範圍從28mm起跳的變焦,是非常在實際使用令人滿意的畫質。

說到最大光圈F1.8的Olympus數位相機,XZ-1是不是第一台?
不是。第一台是Olympus C-3040uz,而且發售的日期是在2000年。甚至要說更早的機種C-2000,它的最大光圈就有F2.0了。
從C-3040開始(同期還有2040,兩百萬像素的版本),Olympus後來又陸陸續續製作了C-4040跟C-5050這幾台最大光圈F1.8的數位相機。
擁有大光圈的鏡頭,Olympus的數位相機一路走來,都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

F2.0以下的高階消費型數位相機,近兩年來一直都是眾廠商強打的主題。從Panasonic LX系列開始,一直到Ricoh GRD3、Samsung EX1,甚至是在XZ-1之後的Nikon P300,都是相似的輕便高性能相機。
這些都擁有最大光圈F1.8-2.0的規格。
那麼,XZ-1到底有什麼稀奇之處?不是大家有的它都有嗎?那有什麼稀罕?

就是這麼稀罕。
多數大光圈數位相機(或者單眼的鏡頭),都是在廣角端上擁有最大的光圈,變焦之後會開始逐漸減少進光量變小。
XZ-1最特異的地方就是它一直到四倍變焦等校112mm的時候,還有F2.5。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簡單的說來,以你過去使用一般數位小相機的經驗,只要在室內一變焦就會感到好像容易晃到的情況,因為光圈加大也讓進光量跟著變多,加上XZ-1也有防手震的機制,這樣的狀況可以減輕很多很多。

因為這層關係,讓XZ-1在很多使用上面,其實是擁有DC的外觀體積重量,可是卻比一般的數位相機多了很多拍攝彈性。
XZ-1也跟Micro 4/3系統一樣,擁有720P的錄影功能。

整體看來,XZ-1不是一台很大型、很厚重的機種,可說是這幾年來Olympus小型數位相機的代表作。
這台的使用者是我妹妹,所以購買時挑選了白色。不過我後來有幾次機會用到黑色版本的XZ-1,我自己反而比較喜歡黑色版本,一來是比較不會沾染手垢,二來是全機身都是金屬質感,很合我的胃口。

XZ-1是台比較接近一般消費型機種的相機,也因此沒有放置「攝影」取向的傳統滾輪方便操控。
取而代之的,是在鏡頭前緣的控制環。這個控制環並不是數位相機的首見,Canon S90/S95也採用類似的設計,我自己也很喜歡這樣的設計。
是不同的思考方式,需要適應,但不會是大問題。另外轉動時也會發出喀喀的聲響,轉動時轉環的觸感也不錯。

機頂的功能轉盤跟M 4/3的機種蠻接近的,有將Art模式跟iAuto獨立出來,也把幾個傳統的PSAM模式放在上面。

電源開關的地方比較容易卡上汙垢,開機的時候也會有藍光顯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回XZ-1並沒有附上充電器,而是直接接到機身上面充電。
這個藍光也同時擔任充電指示的角色,充電時亮起,充電完畢後會熄滅。

老實說對於面板前面放一個大大的F1.8大牌子不太能接受,我覺得很醜,也不能用什麼貼紙之類的蓋掉。
反而是型號部分是用很簡單的字體直接蓋在閃光燈上面。

XZ-1的機背配置,我個人覺得很有LX系列的影子。

機背的LCD其實也是XZ-1改進的重點。
Olympus已經用了不知道多久的23萬像素LCD,最近終於改版採用比較高像素的LCD,E-5採用的是92萬LCD、E-PL2是46萬LCD。
而XZ-1用的是64萬畫素的AMOLED。
實際用起來有點小缺點,顯示的狀況會有些許偏黃,所以很多照片在機身LCD觀看的時候覺得有點黃,回到電腦上反而是很正常的照片。

幾個正常數位相機都應該要有的按鈕,非常傳統Olym派的按鈕安排。
XZ-1為了操作考量,在這邊也放了一個飛梭按鈕。

獨立的錄影按鈕。
這個按鈕其實被很多同時擁有XZ-1還有E-System or M43的用戶詬病。在E-System or M43上,許多按鈕除了原本的功能以外,都可以有一點點彈性可以自己設定功能。
像是錄影按鈕常常就有人設定成AEL或者是白平衡快速鈕。
但畢竟XZ-1是一台消費型數位相機,很強大的消費型數位相機。但即使它在強大,所訴求的對象還是一般大眾,對他們來說相機上面的紅鈕看起來就是「我是錄影按鈕,要錄影就快按我吧!」這樣的意象。
過多的自定義反而造成認知上的衝突,或許這也可能是XZ-1在定義按鈕部分下放較少的原因。

跟E-PL2相同的擴充接頭,除了EVF以外,也有一些新式的擴充元件可以使用。

閃燈是隱藏式的。當年GRD使用的時候很稀奇,但經過這四年以來,已經不是什麼太特別的設計了。
雖然不特別,但很實用。

彈起的樣子,仔細看閃光燈的位置有稍微高一點,可以減少打燈的時候被自己鏡頭檔到造成陰影。

輸出的接頭,還有USB連結。這次因為沒有充電器,所以充電也是透過USB來進行。
不過他的USB接頭不是傳統的mini USB,我有一次忘記帶出門以為一般的接線可以通用,結果無法充電。這部份是外出旅行時比較需要注意的一點。

電池的續航力還算OK,我覺得算是很中規中矩的表現。

背帶的吊環。
XZ-1的重量不算太重,說要用手腕帶也是可以的,不過它的吊環孔稍微小一點,選購背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一下。

最近很少有一台相機能讓我用起來這麼開心,尤其又是我喜歡的廠牌所推出的。因為是喜歡的廠牌推出,我反而會用比較嚴苛的角度去評斷它。
但XZ-1要認真講,能挑剔的部份不多,絕大部分的使用觀感都很正面。
對我來講我比較稍微有遺憾的是能夠自定義的地方比較少,比較像是一台「體質強健的大眾數位相機」,有時候會覺得好像少了些操作的樂趣。
而在外觀方面我也覺得稍嫌平滑了一些,確實是比較走向大眾口味的時尚設計,不過我會在包包內快速抽取,有時候會比較擔心。

這回XZ-1的文章,我邀請了日本的dolcejp兄跟台灣的星佐兄寫了幾篇文章。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想法,然後來討論一下XZ-1跟M43以及數位單眼系統比較不一樣的操作設計思考。
關於我對XZ-1更多的一些想法,就放在最後幾篇文章了。
Olympus XZ-1 快問快答

所以,為什麼先從XZ1開始?
不瞞你說,當初E-PL2跟XZ-1一起發表的時候,兩者我比較關切XZ-1。甚至應該說,其實我對E-PL2的興趣非常普通,我覺得不過是另外一台小改款的E-PL1。
而Olympus這幾年在M43幹了些什麼蠢事,我想大家都看的到。
然而事實證明我的猜想有些錯誤,E-PL2不僅是小改款,也算是這個世代裡面Olympus重新對大眾市場調整再出發的機種,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那麼,什麼機緣把XZ1買下來的?
簡單的說來就是我有好朋友(還是該說壞朋友呢?)
這台本來是達叔先買了,看我先前天天念念不忘所以借了我一兩週,沒想到案情峰迴路轉,最後買的不是我。
是我妹。
過年期間有天帶她上阿里山,我跟同學整個一人一台相機整個拍的好不快活,結果她沒帶相機晾在一旁,順手把XZ1丟給她,一下山她自己就開口問我這台相機價位多少了。
果然器材這種東西就是一個推一個進坑阿~

簡單說來,什麼規格造就XZ1的不同?
1.等校28-112mm的焦段,同時擁有F1.8-F2.5的最大光圈
2.改良的LCD螢幕:首次在Olympus相機(包含單眼系統)出現的AMOLED LCD
3.新式的鏡頭前緣控制,雖然在S90/S95已經有類似的設計了,但顯然這個設計並不是個壞事。
4.第一次在Olympus DC上面使用的Zuiko 鏡頭。是的,這真的是第一次。
5.與Micro 4/3共用的擴充配件接頭。

XZ1令人著迷的地方是什麼呢?
XZ1有的,令人著迷的點,其實就跟多數輕便高階小相機一樣。
它輕便,同時也具備完整的操作模式。更重要的,它同時也跟一般人的DC使用體驗非常接近,這也造就了這類相機迷人的地方。
但XZ1所擁有的,不只這些。
廣角端F1.8(或者F1.9、F2.0)的大光圈,EX1、GRD3、LX5也有;但望遠端還擁有F2.5的大光圈,而且也擁有防手震規格,那可不是隨便一台小相機就有的。
而這件事情其實可以顛覆過去我們對小相機的所有認知,包含望遠端的散景表現、在室內拍攝上的彈性,也包含了原本小相機就很方便使用的介面。

XZ1有什麼是跟m43相似的地方?
基本上XZ1的操作、選單(甚至選單字體跟配色)可說是跟m43相當接近,就使用上的體驗這個條件來說,兩者是非常相近的。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跟m43相異的地方?
當然還是有些不一樣,比方說XZ1其實比較接近上一個世代的E-PL1,濾鏡沒有像E-PL2有多出一些微調選項(可以想見的,這個世代E-P3也應該要有這些細部選項)
另外,XZ1的訴求族群比較偏向大眾,也造成它的介面又比M43更加簡明容易使用,包含了:沒有AEL、沒有隱藏選單、一些細部的設定不若M43或43系統詳盡。

XZ1有什麼使用上你喜歡的點?
簡單說來,XZ1的大光圈應用實在是非常令人喜愛。
這當然不是說可以營造出多夢幻的淺景深之類的,但是大光圈的規格卻可以彌補很多過去使用小相機所做不到,或者是你必須拼了命才可以達到的成果。(諸如挑戰閉氣跟雙手夾緊不動極限之類的)
鏡頭相對來說比較突出,不過體積相對來說還是很讓人喜愛。

在使用上,覺得XZ1比較需要注意的點是什麼?
第一個,LCD顯示出來的畫面會偏黃,也就是說在電腦上蠻正常的東西在XZ1上會覺得稍稍偏黃。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沒有握把。
老實講我不是很喜歡XZ1的外觀,實在太像S90+LX5系列,少了握把而且過於摩登。
少了握把這件事情讓很多快速想拿相機拍攝的時候有點綁手綁腳,深怕一個滑手就飛出去,另外大概就是其實在操作上XZ1跟過去難用的Olympus數位相機不太一樣,它非常接近一般大眾的思考。
也因為這樣所以少了我們這些Olympus老用戶覺得應該要有的東西,所以有些人覺得XZ1跛腳。但認真的說來,跟大眾靠攏這件事情我覺得這還是正確的方向。
至少,XZ1是目前Olympus最容易使用的高階數位相機。
真的要注意什麼的話,我覺得要轉換一個「選單裡面樣樣都要有」的想法,重新想一下「這台相機這麼做,我該怎麼拍」,對我這種器材偏執狂來說是比較值得注意的事情。

我想大家應該很在意影像品質,你個人看法怎麼樣?
非常好。
我真的很喜歡XZ1拍出來的東西,如果GRD/GXR讓我體驗一個攝影操作良好並且可以極度個人化的體驗,XZ1或許就是一個簡單按下快門可以拍出漂亮照片的體驗。
因為色彩管理、因為種種規格、因為跟大眾靠攏的一些設計與人機介面。

你都帶XZ1去哪裡?或者應該問,你都怎麼用XZ1?
應該說大家該帶DC去哪?我就帶XZ1去哪。吃飯、出去玩、當然也包含把相機帶在包包裡面什麼都不做。
其實所有相機對我都一樣,我大概有多數的時間都使用P mode(包含使用濾鏡、或者情境模式)然後少部分有空閒的時間用些A mode或者M mode。
而且我用Jpeg,儘管我會使用Lightroom,但目的不是為了修圖或者解Raw,而是因為它的資料庫管理比起iPhoto強大的多。

那麼我應該選擇高階DC、DSLR還是ILDC?
這個問題很好。其實我在過去一篇文章寫過。
用最簡單的話說來。
不畏懼體積跟重量,渴望最大限度的擴充性的話,可以從入門DSLR開始。
在體積跟擴充性之間搖擺,但希望多些替換性,可以考慮ILDC。
以體積為前提,願意接受(也體認到)數位相機的侷限,那就選高階DC。

那麼這些輕便型高階DC,諸如LX5、EX1、S95、GXR+S10模組,你認為差異在哪裡?
其實我知道你要問的是「我應該要買哪一台類單眼相機?」
首先,這個世界沒有『類單眼』。是單眼就是單眼,DC不會因為功能比較強大它就會變得「像」單眼。
回到問題。
我知道大家都想要問我該買哪一台,但其實你應該了解的是你有多少預算、每一台相機最特出的特點、對體積對操作的容許度、甚至你應該問問你到底能接受哪個廠牌?
乍看之下這些不是很重要,但卻是影響你採購的真正關鍵。

你幹嘛要跟別人不一樣,要用什麼輕便型高階DC不用「類單眼」?
我對這個名詞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說,過去數位單眼昂貴不普及,所以廠商們推出一些操作功能完整搭配特殊鏡頭,長得像單眼相機的數位相機稱作類單眼也就算了,畢竟還真的有點像單眼。(ex:SONY F828、Minolta A2、Fuji S602、Olympus 8080uz)
現在S95、GRD3、LX5這種相機長得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說是「類單眼」不覺得怪怪的嗎?

用一句話總結XZ1呢?
Different gear, still speeding.

二、小情人
「小情人」這篇文章是跟dolcejp兄邀約的一篇簡短心得。
dolcejp目前是在日本進修設計相關的課程,他的作品在Flickr上我也一直很喜愛,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連結到他的Blog:雙 魚 咖 啡 館
會回頭購買小片幅的小DC,其實有一些始料未及。
畢竟用習慣了片幅較大的單眼相機,小DC的畫質常常無法滿足我。
更何況現在市面上還有目前體積與畫質最佳平衡點的M4/3等ILDC相機,那選擇這台小DC的考量又是什麼呢?

+ OLYMPUS XZ-1 & VF-2 +
會捨棄ILDC相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以我的口袋深度,實在無法繼續養另一個鏡頭系統。
大家都知道使用可換鏡頭相機拍照時,拍攝風景時需要廣角鏡頭; 拍攝遠方物體時需要長焦的望遠鏡頭; 拍攝昆蟲或花花草草時需要微距鏡頭等等,依照拍攝主題的不同,常常是需要多顆不同功能的鏡頭來支持。
但XZ-1這台小DC有等校28mm~112mm的常用焦段的4倍變焦,還有1cm的無敵近拍功能,雖然不能說包山包海所有主題都可以拍了,但生活上的隨拍以及吃喝玩樂的生活紀錄,是綽綽有餘的了。
加上不俗的鏡頭質量以及畫值表現,讓我沒有考慮太久的時間,就把它給帶回家了。

+ 雨天 原宿 竹下通 +
euyoung先前來信邀請我分享XZ-1的使用心得時,當時的構想是寫一篇關於我目前所居住的城市:横浜的旅遊雜記。
但好巧不巧,因為3月11日東日本地區發生大地震,我們認為在這時間點寫日本的遊記似乎不是那麼恰當。而且因為剛好我三月底回台灣一趟,就以這一個月在日本以及台灣所拍攝的照片為主,拼拼湊湊完成了這篇拍攝的分享文章。

+ 横浜 三月雪 +

+ 横浜 港未來 +

和我手上另外一台數位相機E-620比起來,在使用XZ-1拍攝時的心態有哪些不一樣呢?
我想應該是多了一些放鬆的心情和玩樂的心態吧。
雖然我的拍攝主題沒有什麼改變,還是以隨拍為主,但當我拿起它時,"嘿!或許這樣子拍也不錯。”就會從我腦袋中跑出來。
說是好玩也好,說是惡搞也好,總之XZ-1就是一台趣味十足的相機!

+ 築地魚市場 戲劇性濾鏡 +

+ 横浜 戲劇性模式+

+ 粗粒子 模式 +

+ 渋谷駅前 透視模式 +

+ 苗栗南庄 針孔模式 +

+ 幾米展 針孔模式 +

+ 横浜 針孔模式 +
除了這些有趣的濾鏡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全景模式了!
雖然過去Olympus的相機都有內建所謂的全景模式,但一定得使用自家的XD記憶卡才能使用,而且還沒辦法在機上完成,還必須回到電腦上處理才行
現在完全不需要這些惱人的手續,跟著相機上簡單的步驟,輕易就可以拍下全景照片。

+ 横浜 三張全景模式 +

+ 赤レンガ倉庫 兩張全景模式 +
全景模式有分為連結三張或兩張,接合處難免會出現破綻和接合失敗的狀況產生。
建議將鏡頭推至35mm左右,這樣子成功機率會高上很多。
另外我也愛用黑白模式拍攝,去除了顏色的干擾,讓畫面直接說故事。


+ 台北市 行天宮 +


+ 苗栗頭份 +
曾經聽過一些說法是,用這些濾鏡模式拍照不耐看,甚至會造成觀看者的厭惡感,所以最好回到攝影的本質為佳。
但對我來說,拍照主要還是樂趣為主,想怎麼拍,就怎麼拍吧。開心才是重點啊!
XZ-1雖然如此的趣味十足!但它也是可以很專業的。

+ 横浜 港未來 +

+ 新宿駅 +

+ 横浜 港未來 +
畢竟感光元件比起DSLR是小了好幾號,但長曝的結果還算是不錯呢!
當然縮光圈,降ISO這些標準程序是必要的,另外也可以考慮拍攝RAW檔,也可以讓畫面看起來乾淨一些。

常常有朋友問我,到底要怎麼樣才拍出好看的照片。
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會很心虛,除了多按快門以及多觀察外,
我也說不太出一個所以然。
如果硬是要說出一個理由的話,或許是對於手上相機的瞭解和熟悉吧。

+ 横浜 +


當你能比別人更加瞭解你手上的相機,那使用它時,肯定會比較得心應手。
XZ-1在操控上說不上非常的直覺,畢竟沒有了AEL曝光鎖定,也沒有超級面板選單,這些都是需要習慣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這次加入的飛梭轉盤和鏡頭上的光圈調整環,好好熟悉和運用的話,也同樣可以達到不一樣的拍照樂趣。

每台相機都會有他的優點以及缺點,就看使用者如何衡量和判斷了。
像是被討論的沸沸揚揚的佛光事件,或許對我來說不是那麼在意,應該很少拍攝和太陽對幹的照片,但對於你來說,或許就是一個不可以接受的嚴重缺陷。

瞭解自己手上的相機,或許就更能拍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畫面。



"那第二步呢"
我就知道你會這樣問,就像交男女朋友一樣,除了瞭解她之外,剩下的就是多帶她出去約會和外出走走囉。
我想只要作到這兩點,XZ-1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情人。:D

「小情人」這篇文章是跟dolcejp兄邀約的一篇簡短心得。
dolcejp目前是在日本進修設計相關的課程,他的作品在Flickr上我也一直很喜愛,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連結到他的Blog:雙 魚 咖 啡 館
文章索引:
樂你的生活- Olympus XZ-1快問快答
樂你的生活- Olympus XZ-1(一)intro
樂你的生活- Olympus XZ-1(二)小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