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000 高iso之長曝用力操

最近常常有說在說高iso長曝
到底要拍什麼
可能多數人不會去拍星空
而我就是會很想拍星空的人
所以我選擇了Nikon D7000
來接下D80所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幾天用下來的感想是
讚!

以下幾張的拍攝環境是非常非常暗
拍攝設定都有開長曝降燥

iso6400 15秒


iso6400裁切上半部的星空



iso3200 20秒


iso3200裁切上半部的星空



iso1600 30秒


iso1600裁切上半部的星空



圖裡面的星星只有30%左右是肉眼能清楚看見
因為我拍的地方海拔還不算很高
所以其他都是靠相機我才能看清楚

有了這次的測試
近期就要衝武嶺了
看來錢沒白花了
D80也該好好休息一下
2010-12-02 1:14 發佈
把D80的低通拔掉帶上山吧! 也許拍的星空會比你的新機更多色彩。
上面拍照地點是在苗栗山區嗎? 有點眼熟
不好意思問個笨問題,
高ISO長曝夜拍星空, 分得清楚那些是星星或是熱噪點嗎?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不好意思問個笨問題,...(恕刪)


根據自己手上的機子的拍攝經驗去判斷,通常是可以判斷出來。

不過通常熱躁點通常是很多,所以拿掉熱躁點的方式,是利用同溫度同時間長度去
拍攝蓋了鏡頭的照片,利用各種算數方式去判斷躁點之後,然後根據軟體判斷出來的位置,
運算後取走熱躁點的圖素。天文照片的除躁點方式,其實很適合喜歡夜拍的朋友參考。

這樣吧...我簡單的敘述方法,喜歡天文攝影的老手版友如果發現有誤或者需要補充的,也很歡迎!

針對電子或者熱躁點的部份如何去除,其實過程與相機的自動除躁有點像,只是這是事後的作法

1. 拍攝實際照片10分鐘
2. 蓋著鏡頭拍10分鐘(俗稱dark frame)

第二張照片中出現的雜點,就可以拿來當成躁點處理。如果dark frame拍的多,
可參考的資料就更有價值,單張可參考的躁點比較沒那麼客觀,因為可能下一張並不會出現。

拍出來之後,拿去用影像處理軟體,利用減法去把燥點去除,所得到的除躁影像會少掉不少躁點。
但是不管是相機本身除躁或者是後的影像除躁,都是有很大機率把少部份正常的像素給犧牲掉,
所以天文攝影或者科學攝影有一種冷卻CCD,把CCD利用降溫方式,減低到零下溫度以下,
來降低熱躁點。個人看過的資料與使用經驗,CCD大概每降低5度可以減少約一半的躁點,
CMOS好像是10度少一半的躁點。不過冷卻型相機,通常價位都是非常高,而且耗電量很可觀,
通常帶出去拍照的話,電力問題是很傷腦筋的問題,沒辦法像一般相機多帶個小電池就撐整夜。

國內外有很多天文攝影的文章可以參考,不過我自己是比較偷懶,通常要求很低,利用相機軟體
簡單除躁我就能夠接受,部份高階的玩家,可能就不能認同我這麼偷懶的方式...
jacksonlu wrote:
但是不管是相機本身除躁或者是後的影像除躁,都是有很大機率把少部份正常的像素給犧牲掉,
(恕刪)


噢,小弟又學到一課
我一直以為dark frame的方法是無損畫質
依照大大的意思是有雜訊點的地方減去變成黑色比較不明顯而已嗎?

不過如暗電流扣除的方法搭配多張照片來運作不知道是否可行?
(若在星空攝影上可能會有地球自轉的問題)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不好意思問個笨問題,...(恕刪)


我上面的圖有裁切山跟星空邊緣的局部圖
你可以看一下右下角是山
山的方面是全黑的
所以可以明顯知道噪點幾乎沒了
而且熱噪一般都是明顯的紅、藍色

.stick. wrote:
我一直以為dark frame的方法是無損畫質

依照大大的意思是有雜訊點的地方減去變成黑色比較不明顯而已嗎?


天文照片之所以可以用dark frame還有個原因...因為多半是用多張去疊加,所以就算減去躁點,
後面的照片可能有機會補上這個位置,所以疊的多之後就有機會出現更好品質的照片

.stick. wrote:
不過如暗電流扣除的方法搭配多張照片來運作不知道是否可行?

(若在星空攝影上可能會有地球自轉的問題)


多張暗電流是比單張要好,不過要看是不是用軟體去運算減去,如果手動疊多圖...那好累喔!

至於地球轉動的問題....用了赤道儀或者手動攝星設備,問題就迎刃而解囉!

致於躁點的顏色...可能是紅色居多,如果像機改過拿掉低通濾鏡,會很明顯看到長時間曝光後,
熱訊號從CMOS四週開始出現很多紅色躁點...明顯的紅綠藍的雜點,大部分應該來自不確定的
電子雜訊所帶來的比較多。






敢問版大用的是哪顆鏡頭呢?

zx50230682 wrote:
敢問版大用的是哪顆鏡...(恕刪)


我用Tokina124
跟著我3年多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