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Fuji X50/X10 曝光: 有光學景觀窗, F2.0-2.8 手動4X變焦

更多規格與照片公開了:

12Mp EXR CMOS 2/3", ISO 100-3200, 12800 at 3Mp; 所以這部分跟 S100FS 一模一樣......

28-112mm f2,0-2,8 lens, 11 elements in 9 groups, 3 aspherical 2 ED. Lens stabilization moving 5 of the elements; 9群11鏡(3非球面2低色散),鏡頭光學防手震(會動到5片鏡片?)

Optical viewfinder coupled with the zoom, 3 glass elements and 2 glass prisms; 光學觀景窗與變焦聯動,三透鏡二稜鏡

10 fps at 6Mp, 7fps at 12Mp; 全解析度時每秒連拍7張,要更快得降解析度

Shutter speeds 30 sec to 1/4000, at open apertures the same limitation for shutter speeds as x100 applies; X100 在光圈全開時有什麼快門的限制??

all EXR modes, film simulations, and 2 custom modes; 這個一定會有啦

LCD 2,8" 460?, life histogram, focus and dof scale; 附景深表尺?這太讚了

Full HD, H.264;

zoom ring acts as an on/off switch; 啟動電源只須轉一下變焦環......哇塞這是抓拍專用喔,因為這個動作在拿起機身準備構圖時就可以同時完成,然後從觀景窗取好景就直接按下快門

flash hot shoe - fuji ttl as x100. 所以可以放心拿 EF-20 搭配

leather case and lens hood available and sold separately 正想到這台有個致命傷:當 GF3X 為了減少體積把手動變焦拿掉時,X10 卻反其道而行,雖然滿足了操控性,但卻讓鏡頭無法完全收回機身,也讓它無法使用一般的相機包(又是要分開買皮套與遮光罩......),鏡頭蓋也需手動裝卸,這一定會降低部分消費者的意願



NP-50 battery 已經是F家的通用電池了

dimensions 117/70/57 mm - W/H/D




貓,鐵道,cospla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rmcat
dormcat wrote:
Shutter speeds 30 sec to 1/4000, at open apertures the same limitation for shutter speeds as x100 applies; X100 在光圈全開時有什麼快門的限制??


F2.0-2.8快門僅能到1/1000
F4.0以後可用1/2000
F8.0以後可用1/4000
dormcat wrote:
更多規格與照片公開了...(恕刪)




看這規格已經是很仁慈了...

SUPER EBC....

手中的XZ-1也是需要手動鏡頭蓋...所以習慣了~~
意思是那個鏡筒是用鏡頭轉環手動伸縮嗎?
圖片看來是沒有電動伸縮的裝置, 用鏡頭環手動的話那還滿酷的!
凸一點應該還好, 現在幾台類單鏡頭也都有凸一點, 我看那個幅度大概跟LX5差不多

Super EBC還真是誠意十足, 如果真的17K的話還真是誘人~

看過一個說法說CMOS在小相機身上不適合做大於1/2.3"
因為開口率的關係會不利於畫質, 是真的嗎?

armani0118 wrote:
看過一個說法說CMOS在小相機身上不適合做大於1/2.3"
因為開口率的關係會不利於畫質, 是真的嗎?


那個指的是背照式CMOS才會有這個限制,
一般CMOS Sensor沒這回事

用簡單的解釋方法,
正常的CMOS半導體製程,感光元件會擺在最底層,
上面是一些絕緣層與金屬走線,光線進入後要到達感光元件本體多少都會衰減,
感光元件愈小這個問題愈明顯,因為開口率小,進光量耗損更為嚴重,
如此一來感光元件的靈敏度大減,雜訊更高,還會有一些色散等等不良影響

那麼把感光元件放到最外層不就沒這個問題了嗎?理論上是,
但實際上不行,半導體製程不能這樣做,
所以就繞個圈子,把感光元件放在基板的背面,不用改變製程順序,
感光元件又不會被一堆絕緣層擋住,小尺寸感光元件的開口率能大幅提高,
靈敏度與噪訊比都會比同尺寸一般製程的CMOS Sensor好

在製程為同一世代的條件下,
感光元件上的光二極體其特性是差不多的,較高的進光量,
能夠讓光二極體更容易發揮其光電轉換效率
對小尺寸感光元件來說,背照式CMOS提高了開口率,增加了進光量,
所以能夠把光電轉換效率發揮到與較大尺寸一般製程的CMOS Sensor相近

但當感光元件尺寸變大時,除非畫素塞到很滿,否則開口率都會比小尺寸感光元件大,
開口率變大的情況下進光量本來就比較高,在光二極體的特性不變之下,
採用背照式的作法不會得到更多好處,片幅愈大這個趨勢更明顯

另外就是愈大的感光元件幾乎無阻隔地接受到光線,
在高光環境下會很容易進入元件的飽和區,也就是感光元件的輸出幾乎不隨光線強度變化而改變,
對影像來說就是缺少層次變化與細節

所以目前片幅較大的DSLR或EVIL仍沒有採用背照式CMOS,
有些網站上的相機規格很多都寫錯了,也造成很多人以為背照式CMOS = CMOS,
但其實兩者不相同

aztec1234 wrote:
那個指的是背照式CM...(恕刪)


大大的意思是...X10的CMOS...

Jimmy Chiu4216 wrote:
大大的意思是...X...(恕刪)


x10的cmos不是背照式
但有EXR核心的加持


所以是....非常ok的!!
ENTER鍵就是我的快門鈕
感覺比X100更有古典味耶,如果15K以內畫質又超優的話,我想我會忍不住
かわいい

zbb3219 wrote:
x10的cmos不是...(恕刪)


是的,
Fuji的CMOS Sensor,有加上"BSI"的才是背照式,
只是很多網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通通加上"背照式CMOS"的名字

另外,2/3"與1/1.7"的感光元件大小如下:
2/3": 8.8 x 6.6mm
1/1.7": 7.6 x 5.7mm
其實大小沒有差很多,所以2/3"的像素密度做過高,
在雜訊上反而會比較糟,12MP看來是比較適當的數目

而相機感光元件大小所謂的1",不是25.4mm,
有點類似16mm電影底片的概念,1"大約等於對角線16mm,
所以2/3"的對角線大約是11mm,4/3片幅的對角線大約是21.64mm,
APS-C片幅的對角線大約是28.4mm (除了Canon),135mm片幅則是43.3mm




vworm wrote:
F2.0-2.8快門僅能到1/1000
F4.0以後可用1/2000
F8.0以後可用1/4000


請問這個是這台的限制嗎?
那我可能會有點失望了...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