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問為何F100不建議使用1200萬畫數,而調600萬就好?

marine9256wu wrote:
CCD有full mode ,sub sampling mode 與 sum mode
subsampling mode 與 sum mode 一般是用在preview或拍video
在拍still image時,也就是拍照時
都是用full mode , 也就是1200萬的ccd 就拍1200萬的影像進來
DSC的backend chip裡都會有scaller ,會把它scalle成user選擇的size


沒錯,您的說法比起某位只是憑自己猜測的人完整多了。

以個人的淺見來解釋現行的感光元件思維,現在典型的感光元件RGB是以磁磚一樣的方式來排列,每個感應器所反應的是三原色之一,資料由管線一列列的輸入處理器。

然後處理器去作組合,用資料疊合去算出來顏色。



以上圖為例,如果異想天開要設計相機要用原有的1/10輸出好了,這例子很極端,但是結果卻很明顯:

要是相機算出一個顏色,處理器還必須從左上的一整行、右上的一整行、下方的一整列各挑出一個特定的感測器來算,不是很慢嗎?

所以,即使將12M的相機設定成1.2M輸出,現行的方式也還是先在處理器收集到12M的電位資料後,算好bitmap 圖像,再做縮小。這也是一般Mosaic 排列相機的作法,不用再多想了。
文包 wrote:
我以前用過的Dimage 7Hi就是這樣
當初的賣點之一是高容量buffer. RAW連拍五張. JPG fine連拍九張
JPG的部分即使調低像素還是會限制在最大九張...(恕刪)


全日本限定3000台的相機您都有,請容我叫您一聲前輩~
不過,很明顯的,
您我在雞同鴨講!

請問這台相機的最高畫素有比用最低畫素拍時還快!?
(連你自己也說一樣快了!)


舉個例子:
CASIO EX-F1
60fps:600萬畫素
1200fps:336×96畫素

高速連拍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就是buffer記憶體不足,
想要獲得更高速的連拍,降低畫素是勢在必行,高畫素有可能會比低畫素連拍更快!?
(那除非是用軟體故意去限制,不過有哪家相機廠商做過這種事?!)
麻煩您舉個反例來看看!
lfjadsflk wrote:
全日本限定3000台...(恕刪)


不喜歡7Hi的話. 7i也是一樣狀況

lfjadsflk wrote:
高速連拍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就是buffer記憶體不足,
想要獲得更高速的連拍,降低畫素是勢在必行,高畫素有可能會比低畫素連拍更快!?


這個例子是在解釋. 即使你開低像素. 照理講buffer應該用得比較少吧?
但實際上還是限制
因為問題不只是buffer. 還有前端的運算. 開低像素並不會減少前端的運算
我想已經很多人跟您解釋理由何在了

Casio這個系列本來就是為了高速連拍而誕生的機種. 是特別的設計
其實7Hi也有類似的小畫素高速連拍
跟一般DC/DSLR不同
文包 wrote:
不喜歡7Hi的話. ...(恕刪)

我是針對你「很多相機都這樣啊. 你用其他像素連拍的速度反而不如最高像素連拍」那句在討論,
請問您舉的例子是什麼?
7Hi跟7i有符合「用其他像素連拍的速度反而不如最高像素連拍」這點?

我有說過我討厭7Hi?
lfjadsflk wrote:
我是針對你「很多相機...(恕刪)


我印象中是有. 不過這種沒有寫在規格上面的事情現在一時不容易找

而道理前面已經有人說得很清楚
full mode和sub-sampling mode的差別
您要堅持您的意見
那就隨意吧
文包 wrote:
full mode和sub-sampling mode的差別
您要堅持您的意見...(恕刪)

我堅持自己的意見?!
你在指什麼?

現在DC的畫素壓縮方式是一回事兒,
我在問「有哪一台相機的高速拍照是高畫素設定時會快於低畫素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兒!
(或者該說最高速連拍設定時,只能使用最高畫素設定的相機...)

你「印象中」好像有?
那是不是可以麻煩您找出確切數據,好讓在下我增長見識~
我單純的就是想知道哪一台可以辦到而已!(或者該說設計成這樣的...)
就我查到的資料,7Hi沒有符合該條件!

請不要自己擅自把他人的文章全部混在一起討論~
謝謝!


--

補充一下~
在下對於您「有Dimage 7Hi」一事,並沒有酸文的回應~
希望您不要有奇怪的聯想!(因為您的回文讓在下有此感覺~)
在下是有話直說的人,重複看了幾次您我的回文,我發現我們在雞同鴨講~
marine9256wu wrote:
四點併成一點其感光度...(恕刪)


這個問題又查了些資料,說又是顏色信號,又是跟CCD結構有關,SUPERCCD的算法更復雜,還不是件簡單的事,不過從感光面積上出發,倒是想到一些。

每個感光元素類似一個接收光子的容器,那么小像素的就相當于接水的杯,大像素的就相當于碗。用杯和碗排成一片來測量一片廣場上的降水量,碗直徑大很多,就總是很準確,而杯有的接到了較多雨水,有的接到較少雨水,就有一定誤差。假設這個區域有5毫米的降水,但有些酒杯就只收集到了4毫米,有些酒杯就是6毫米,而所有飯碗都是收集到5毫米左右。

這樣一來,相鄰的四個酒杯收集到的降水量信息比如說是一個4毫米,兩個5毫米,一個6毫米,這四個點就呈現為不同的亮度,也就是有噪音。如果平均一下,應該還是可以獲得5毫米的亮度,因此無論最后在PIXEL水平做算術縮放還是在DSP部分就將信號平均,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如果在一個區域存在部分5毫米,部分4毫米,部分6毫米降水的差別,也就是低對比度紋理,經過平均后可能就將有用信息消除了。但因為終歸是四點并一點,圖像也相應縮小很多,四個小杯子取來的降水量信息,平均后應該相當于一個大碗的信息,不會有很大不同。

可為何實際中12M的高ISO照片即使縮到3M,還是不行?比如說有些紋理在12M就已損失,再縮也不會把失去的紋理找回來。

這估計和像素間的電子噪音有關,類似于從地上濺到碗里或杯里的水。這些水不會影響到大碗的信息,但卻會對小杯的信息造成很大的干擾,尤其是當整體信號非常低的時候。同時,機內的降噪算法把該部分紋理信息當作噪音抹掉。這倒是讓我想比較一下機內3M和12M事后再縮到3M的差別,如果機內是直接縮不降噪,倒有可能多保留一些細節!

這還只是單色的情況,如加上三色濾鏡,又要有更多的限制,于是只有大像素在經過濾鏡后能接受到足夠多而穩定的光子數量,而小像素則很可能接收不到足夠的光子,而顯得顏色較黯淡。

總結:大像素才是王道。最近C的5DMK2,比F30的像素要大6倍,性能自然驚人。
johnyj wrote:
總結:大像素才是王道。最近C的5DMK2,比F30的像素要大6倍,性能自然驚人。...(恕刪)

你應該是想講「大感光元件」吧!?
如果只有 像素(畫素)提高,相機其他部份全部不變,畫質是不會進步的~(反而是退步)

C家5D2就算只用300萬畫素去照,也會比富士F30的最高畫素拍出來的更紮實,畫質更好~
(這兩台根本等級差太多了,不該拿來相比吧~
marine9256wu wrote:
在這邊看到一些似是而...(恕刪)


有沒有白話文版本= =
我很想看懂可是看不懂......

順便講一下
600M跟1200M
不就變成600 Mega跟1200 Mega Pixels了???
johnyj wrote:
這個問題又查了些資料.....但因為終歸是四點并一點,圖像也相應縮小很多,四個小杯子取來的降水量信息,平均后應該相當于一個大碗的信息,不會有很大不同。......(恕刪)


大概了解您的說法
再補充一下 你的想法與疑問

1.為何sensor的面積越大越好
sensor 面積越大,每一個pixel的入光量就越大,就像光圈越大一樣
ISO值就可以小一點,自然雜訊(噪點)就小
2.四點併成一點,若是用在scaler down 時,是會再平均 G' = (G1+G2+G3+G4)/4
(這只是一個概念,真的的演算法不會這麼簡單)
不過若是用在提高感光度時,G' = G1+G2+G3+G4 , 把四個pixel的能量加在一起,視為一個pixel的能量
自然感光度就提高了,
為何會變模糊??四個pixel的解析度變成一個pixel的解析度,自然就變模糊了

3.相機內3M和12M事后再縮到3M的差別 ,差別在演算法的差異
每一套軟體,或每一家相機,做scale down都有自己的演算法,自然算出來的結果會不一樣
那相機的scaler較好還是電腦上軟體的scaler較好?
一般來說,相機裡的演算法是硬體做的,既然是硬體就有cost的考量,演算法越複雜,硬體就越複雜,
IC的面積就越大,所以成本就越高,
所以硬體的演算法是理論與現實妥協的產物,
電腦的軟體就沒這考量,要多複雜就可以多複雜,因此電腦軟體的演算法均會優於相機
但有趣的一點是,一般拿去電腦做縮圖,都是拿JPG ,JPG是已經壓縮過的資訊,已經有部分失真了
再拿這已失真的圖去做縮圖,結果有沒有比相機好.... 試試看才知道 , 哈哈
不過若是JPG壓縮率越小,電腦做出來得效果會越好

總結:沒錯, 大像素才是王道。
就像為何LX3 的F2.0 會受歡迎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