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輕舞,舊時光 - Fujifilm X100 (最終更新!)

好想買喔,台中都買不到,都要排隊
很有質感的相機,感覺很成熟^^
手感應該也不錯>////////<
哈,我也在等明年的LX
所以也把X100先出清了,現階段用K5先頂著

在可換鏡頭的系統上
LX的MF應該沒道理會像X100這麼兩光
畢竟是機械式的對焦環

至於對焦,可換鏡頭都會有最近對焦距離
不像X100要一鏡通吃
對焦應該也會比X100的表現來的好

此篇文章是邀請Markhsu兄一同來撰寫相關的使用心得,分為上下篇。
Markhsu是在網路上認識的一位好朋友,最初注意到他的文章是E-3與14-35的使用心得,他目前正在美國攻讀博士,照片我也相當喜歡。Mark's note



註:本篇文章沒有特別加註的話就是X100拍攝的,若是有特別加註的話,那就會是NEX5的照片。

上一個部分有提到在Vegas這趟旅程中有帶了NEX-5備用

不過實際上的使用是因為我是跟太太一起去的緣故,所以大部分的時間是一人用一台。



有時候也有可能是我用NEX-5 我太太用X100。所以我在這篇文章中也想談談我們在交替使用上的一些經驗心得。



首先我想提的是:

方便 VS. 畫質

NEX-5跟X100最大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是可以交換鏡頭的系統。
而X100當初最重要的設計理念,就是因為將鏡頭與感光元件綁在同一台相機上可以針對畫質與體積做最佳化處理。



這是一個很大的分歧點,也就是意謂著使用者要在便利性與畫質上做出取捨。



以我個人而言,我認為35mm F2的鏡頭在使用上並沒有「不便」。

加上自己的腳動變焦大概已經可以涵蓋我80%的需求,但是NEX-5搭配上18-55mm變焦鏡頭的使用,實際運用上絕對是更加靈活,尤其是當腳動變焦無效的情況。

比方說拍建築物退無可退 (27mm vs 35mm的視角可是差很多)

(NEX5↓)


(NEX5↓)


還有我們去大峽谷不想摔死的時候 (進退兩難)

(NEX5↓)


(NEX5↓)


NEX-5與變焦鏡的搭配確實是有它的價值存在。

(NEX5↓)


(NEX5↓)


雖然說,以放大100%檢視的銳利度與細節、還有色彩管理方面,我認為X100絕對是大勝 但是縮圖與後製後的差距其實是很難分辨的。

(NEX5↓)


更何況NEX的RAW檔相當優秀,雖然Jpeg直出只能說是普普。

所以兩方沒有所謂的勝出者,應該是使用者自己來決定想要畫質多一些還是方便性高一些。

(NEX5↓)


再來是:先進的自動科技 vs Old school的操作手感

NEX-5跟X100在使用上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感受。

NEX-5設定好之後,基本上我全部都是用P模式在拍。

(NEX5↓)


一開始拿到後我也有用A模式,不過我發現NEX-5的測光很準,幾乎也不太需要調EV,而標準變焦kit鏡頭因為光圈也不大,景深控制的範圍也就相對變小。

除非有一定需要如拍大景要縮光圈,要不然我就乾脆都用P或是自動模式拍,專心構圖就好。

而且家人使用或是請路人幫忙拍照,自動模式是最不會出錯的。

(NEX5↓)


很多人認為玩單眼或是現在這種進階的可換鏡頭系統(ILDC),就應該要會複雜的操作模式等等。

(NEX5↓)


我反而認為這種系統另外的價值是在於:『輕鬆拍也可以拍出好照片!』

(NEX5↓)


因為自動模式已經做得很聰明,搭配大感光元件的良好高ISO表現,如果是以前用小DC的拍攝方式,同樣套用在NEX上,成功率一定是高得多。

(NEX5↓)


NEX還有錄影的獨立按鍵,錄影的功能及品質也不是X100所能及的。

(NEX5↓)


反觀X100的操作,這又是另一種樂趣了。

或者我們可以說是折磨自己的樂趣?上一篇我只談了我對X100感受的優點。



但是要跟NEX-5比較起來,其實我們還是可以看到X100很多過時的地方。

我最想提的主要也是是大家最詬病的地方:對焦系統。



X100的對焦系統是我用過相機裡面算是數一數二的慢。有多慢呢?我覺得比我第一台相機Canon G9還慢…
大概就比Sigma DP系列快上那麼一點點。

跟NEX的對焦系統比起來真的是雞肋比雞腿了。



常常發生的事情是這樣:

我太太用NEX-5拍好幾張Vegas的夜景,準備要閃人了,我連對焦都還沒對到。
要不然就要跟太太說:「等等!不要動!」然後過個2秒看有沒有對到…



有時候真的太暗就真的只能放棄,然後靠NEX-5拍。我覺得這點讓X100原本的高ISO實力等於也封印了一半。
因為太暗對不到焦,高ISO再好也是白搭。對焦輔助燈感覺也是做好玩的,實際使用上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或許有人會說,這可以用手動對焦來克服。呵呵~這更是X100另一個痛處!

它的手動對焦難用到一個爆炸!



不過X100在操作上也不是全然這麼沒優點,我很喜歡它的混合式觀景窗 尤其在大太陽下是很好用的。
我也很喜歡它的鏡頭控制光圈轉環。

還有,我覺得X100的測光系統沒有NEX來得準,所以獨立的加減EV轉盤相對非常有用,非常輕的快門也是我很愛的地方。

這些都不是使用NEX可以體會到的感受,也可以說我大概最不喜歡NEX的地方是它快門震動很大。
在很多安靜的地方拍照,我實在不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



最後是我跟我太太使用上的綜合想法。

簡單來說,我跟我太太都偏好X100拍出來的照片,但是我們都喜歡NEX-5的錄影。

我對X100的操作是又愛又恨,我太太則是完全偏好NEX-5的自動方便。

我比較喜歡帶X100出門享受慢慢拍然後得到滿意照片的樂趣,而我太太則比較喜歡帶NEX-5出門可以輕鬆紀錄生活的回憶。



相機對於生活所扮演的腳色,我們夫妻倆也有不同的想法。

那麼,你呢?

Original Post


此篇文章是邀請Markhsu兄一同來撰寫相關的使用心得,分為上下篇。

Markhsu是在網路上認識的一位好朋友,最初注意到他的文章是E-3與14-35的使用心得,他目前正在美國攻讀博士,照片我也相當喜歡。

Mark's note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十一、生活旋律的演繹者


Boyen是多年以前在台大BBS批踢踢實業坊認識的朋友,後來也跟他請教很多相機與攝影的議題。

部落格關於攝影的一些文章也都很值得觀看,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新想法。

Boyen's blog






說老實話,即便規格漂亮(APS-C、最大光圈f2),X100不是一台適合多數人的相機,從我到相機行領它回家時我就知道了。

euyoung提過的對焦時的果凍感,讓我在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不歡而散的Sigma DP1。驗貨當下我的確是靠著對外型的喜愛,還有不甘心等待預購許久卻空手而返的心情,半強迫自己把這台相機帶回家磨合。

不過現在,我應該是少數使用超過半年沒有賣出,而且還把這台相機當成創作主力,將單眼跟ILDC扔在一旁的人。





使用到現在,有幾個問題還是我比較care的。

最大的問題在於對焦,這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對焦速度與準度落後領先大廠,甚至連對焦狂被吐槽的Olympus E-P1看到X100可能也要覺得心安。

另一個部分就在於尷尬的80cm對焦距離,80cm以內要開近拍,大多數時候這限制尚可接受,但當被攝主體位於60cm~1m之間而不易瞬間判斷時,這個限制就有可能要命地錯失快門時機。可以理解這部分是導因於觀景窗結構的問題,希望下一代可以將近拍設成硬體開關,以免按下近拍還要等選單跳出來,選好後再確認,有時候選單還會delay不會立即反應,這些動作大概就要花費一秒,一秒是可以錯過不少事的。

幸好韌體更新後OVF下的對焦速度與準度都有提升,對於我的拍攝題材而言,已經可以算是容許範圍,只要別帶去拍婚禮活動等需要搶拍的就好,拍一張可能要失誤三張。





至於色彩的部分,我與euyoung的看法比較不同,記得第一批預售機抵台時,網路上對於X100的發色是罵到翻的 (不過也有可能跟當時連日陰雨有關)。

我自己使用的感覺是,預設的色彩偏青色,看起來髒髒的,但階調是好的,而且jpg調整起來似乎比較不容易斷階 (這一點無嚴謹測試,純為個人印象)。我目前使用的設定是Provia (Standard)搭配白平衡偏移紅+2,曝光時大多+0.3EV,比較合我的胃口。













不過反過來說,感覺X100因為高感光的表現好,不太有其他家偽色跟高感光彩度下降的問題,以至於微光時總覺得色彩表現相當突出。









還有一個不知該哭還是該笑的問題,那就是這顆鏡頭的耀光有時還蠻嚴重的,嚴重到可以當成一種效果了…。

即便我通常都會掛著預購送的原廠遮光罩,似乎也看不出有太大的改善。有時候角度對了、光對了,朦朧的效果還不錯。





像上面這張照片,就有不少朋友來問我左半邊的光怎麼拍出來的(汗)。要是光線角度不對的話,就有可能變成下面這樣大爆炸…這算是兩面刃吧。





說了這麼多X100的缺點,為什麼我還留下這台相機呢?引述我的影友深白色對於Epson RD1的評論:有些相機不是最好的,但卻會讓你最想拍照。剛入手X100時,我在部落格上也寫到,如果有一個原因留下這台相機,肯定是因為這個混合式觀景窗。

我想我對於觀景窗有有一種迷戀,即便在LCD取景已經攻陷DSLR的今天,我仍覺得觀景窗帶來與世隔絕、專屬於自己的觀看經驗,可以更專心而平靜地思考。





曾經我認為這個混合式觀景窗可以帶來類似DSLR的取景經驗,用了一陣子之後發現某些層面甚至更好。

旁軸式的OVF,在拍攝中不用開電源,連鏡頭蓋都不用拿下就能取景,很適合隨拍的拍攝模式,在腦海中構思後可以隨時拿起來瞄一下,感覺對了再開機拍。拍攝中跟單眼一樣,只要看著OVF上的參數,可以不離開觀景窗,直接使用各轉盤調整光圈快門ISO。

而單眼做不到的是....拍攝完成後的照片會以EVF的形式秀在觀景窗中。

所以你可以立刻在觀景窗中check構圖以及曝光是否需要調整,並立刻重新拍攝一張。比DSLR的OVF看到更多,比DC的LCD或EVF更省電,甚至觀看模式跟拍攝模式要使用觀景窗還是LCD都可以分開設定。

這真是太方便了!! (方便到我要獨立一段來吶喊)





另外一個算是我後來才逐漸察覺到的事情,就是X100的高感光雜訊抑制做得真是太令人激賞。

我偶然心血來潮拿X100跟Nikon D80去PK,結果D80在iso 800看起來就根本不像是同一個檔次的,為此我還憤而換了D7000 (結果還是輸)。不論是細節保留、偽色處理跟雜訊抹除的效果,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讓我可以放心開auto iso上限直接到3200。

















過往我在挑選輕便底片相機時,我只看一點:常用的曝光設定是否有獨立出來(光圈、曝光補償、曝光鎖定)。

對我來說相機的任務很單純,就是準確地對焦、正確的曝光,其他拉里拉雜的設定都是附加的。我用小DC用了幾年,一直找不到像經典輕便底片相機如Ricoh GR1v或是Contax T3、Minolta TC-1那樣讓拍攝如此純粹簡單的相機。

Fujifilm X100的旋鈕設計不但做到了,而且沿襲機械底片機的使用習慣讓此種設置比起十字鍵、搖桿或滾輪更讓攝影老手感到直覺。光圈、快門、曝光補償,這三個設定你絕對不會在拍攝中還要離開觀景窗用眼睛確認旋鈕的位置。





所以現在朋友找我推薦相機,我都叫他們去買M43,至今我仍然認為M43是隨身機中平衡性最好兼顧最多拍攝彈性的系統。只不過我身邊的日常創作首選,依然會是Fujifilm X100。

以下再放一些實拍圖片供各位參考,X100的照片幾乎都不太需要後製。

































































































爆點要留到最後






Boyen是多年以前在台大BBS批踢踢實業坊認識的朋友,後來也跟他請教很多相機與攝影的議題。

部落格關於攝影的一些文章也都很值得觀看,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新想法。

Boyen's blog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好久不見的阿婷!阿婷使用Klasse W也將近兩年了,提到X100,我很自然的會想要跟Fuji推出的底片小相機做比較,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讓大家緩衝放鬆一下心情,欣賞一下阿婷對於Klasse的一些想法還有照片。

阿婷的Blog:阿婷,拍不停


與Klasse W交織的體驗

是這樣的...Fujifilm Klasse W

有時候遇到就是遇到了,Fujifilm Klasse W不是我的第一台底片相機,但這台是我想擁有很久很久的相機。







有出銀黑機,與限量黑機

2009年因為RICOH GRD被偷而有段時間沒有相機可用,正好看到有台狀況不錯的二手Klasse W,幾番思量後決定購入,有部分原因是使用過Fujifilm Classica Natura後,對於EBC鏡頭大有好感,而且Klasse W是定焦f28mm,跟GRD一樣。

對我來說,Klasse W跟GRD感覺很像,外型不像單眼那樣巨大,卻也沒到很輕巧如消費型卡片機;操作起來沒單眼複雜與多樣性,但好像也有些調整挺好用的...這樣的感覺。

不過,這兩者使用起來的感覺倒是各有趣味。

GRD2的趣味點在於使用上能快速選擇所需要的光圈快門、對焦距離、曝光補償與影像設定(這些都是我設定在ADJ.桿上的快速選單),因應不同的畫面而迅速設定出喜歡的樣子。

Klasse W的趣味,以下會提到。


(Fujifilm Natura1600)


(Fujifilm Natura1600)


(Fujifilm superia premium400)

很多人都說EBC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很"通透",但給我感覺是一種很清澈的,像是在陽光下看透明玻璃杯中的水,應該是無色,卻因陽光折射、周圍環境反射而有了些許變化,但,本質仍是清澈。


(Fujifilm Reala100)


(Vegas400)


(Vegas400)

在使用上,由於Klasse W不算小,使用時我大多都是掛在脖子上,一開始我用過手腕帶,但發現單手開機會有點困難,因為開機需要旋開上方開機旋鈕,掛在脖子上就能方便單手使用了!


(Vegas400)


(Fujifilm superia premium400)



既然是底片相機,底片也是個會讓照片產生變數的重要因素,目前用過的底片還沒有很多,但個人覺得搭配Klasse W最讓我驚艷的是Vegas400,完全讓粉色釋放出來了呢~


(Vegas400)


(Vegas400)

有朋友說,Klasse W是台傲嬌的相機,要給它吃好一點的底片,才有好的表現。XDDD

第一次看到用Kodak e100vs 正片拍出來的照片時,我眼睛真的為之一亮,非常豔麗,整體來說偏藍,而對於紅黃色調卻又反應良好、更飽和的感覺。


(Kodak e100vs 正片)


(Kodak e100vs 正片)


(Kodak e100vs 正片)


(Kodak e100g 正片)


(Kodak e100g 正片)


(Kodak e100g 正片)


(Kodak ektar100)


(Kodak ektar100)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Klasse W是台很方便調整EV值的相機,就在相機正面有獨立的旋鈕,可以快速因應使用需求調整,這是我最愛的一個功能。


(Fujifilm superia premium400)


(Fujifilm superia premium400)


(Fujifilm Natura 1600)


(Fujifilm Natura 1600)


(Fujifilm pro800z)

可能是對黑色蒙皮特別有好感,Klasse W的蒙皮也讓我很喜歡(但也有人認為質感不夠好),帶有復古味道的。

說起來Fujifilm真是勇於經營底片相機市場,仍然持續地發表、販售這樣的底片相機,選擇與近年風行的lomo系列那樣外型活潑、多款不同功能相機的路線相反,以復古穩重外型與主打中高階使用者的路線來經營。

就這樣看來,X10與X100的客群類型很多都會是與Fujifilm底片相機客群重疊的,也算是常年經營有果。

如果有一天我的GRD2壞了,X100(或是未來有相關系列)應該會是我選擇數位相機的優先考量吧!?^^



阿婷除了照片我很喜歡以外,偶爾她也會分享一些手飾品,或者手帳,大家有機會也可以看看。

阿婷的Blog:阿婷,拍不停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這一篇文章,我想借Klasse來談談X100。


所以這篇文章用的照片就是Klasse一代的照片,底片就不刻意註明了,Flickr上面有標籤。有些顏色比較奇怪的是過期片



在買了Contax T3、Minolta TC1、Ricoh GR1s之前,其實我也用過一小陣子的Klasse,不過那時候買的是姊妹機,型號是Rollei的AFM35。



AFM35這台相機說起來跟Klasse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只有鍍膜,Klasse採用的當然是EBC鍍膜,而Rollei AFM35採用的當然就是也同樣赫赫有名的HFT鍍膜。



Klasse這台相機採用的是Tessar結構。Tessar的鏡片數量少,光圈全開的時候就相當銳利,不過最大光圈就沒有特別特出,大約都落在F2.8左右,Klasse自然也不例外,最大光圈是F2.6。



Klasse(AFM35)、T3、TC1、GR1系列這四台相機,算是當時輕便相機裡面相當受人注目的相機。其他當然還有Leica minilux、Nikon 35/28ti(至今仍是尚未入手的夢幻機種)、Konica Hexar AF。



當時看過幾本日本雜誌,四台相機其實各有勝場。



Klasse在很多年以後出了復刻版Klasse W,鏡頭的焦段改為28mm,也改進了一些操作的特點,像是鏡頭旁邊的對焦距離切換鈕改成曝光補償鈕,另外光圈變為F2.8。稍後也推出了跟原本Klasse比較相近的版本Klassse S。



那麼我為什麼選擇Klasse的姊妹機AFM35當做進入底片小相機的第一台相機?



一來當然是AFM35比較少人用(你也知道我根本就是不想跟別人用一樣的相機),二來是AFM35/Klasse的對焦也算蠻犀利的,光圈全開的鏡頭銳利度也很不錯,而且那時候相當喜歡EBC/HFT對於膚色的一些演繹。



除了說觀景窗比較小、顯示的資訊也比較不豐富以外(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資訊阿!),對我來說還真的可算是窮人版的Contax T3。



雖然鏡頭演繹絕對不同,鏡頭結構也不一樣,不過當時二手大約只要一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算是很經濟實惠的選擇。



『可是這跟X100有什麼關係?」

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回到X100來。



X100說起來外型跟Klasse,完全不像,規格跟操作也是。



X100的外型跟一些老RF相機相似度比較高,尤其是那個大大的混合式觀景窗,不過要是加上鏡頭的規格的話,我覺得有另外一台相機更像,上面有提到的Hexar AF。
可是X100就是這樣一台很接近Klasse、老RF相機或者是Hexar AF的相機嗎?



一點也不,這只是表面。

它只是長的像,並不代表它就是那樣的相機。



在回頭說說Klasse那個百花齊放的底片輕便小相機時代如何?



我們常用古典來形容GRD系列,或者是現在的X100、X10,可是真的是那樣嗎?



如果不提手動對焦的小相機,單從自動對焦的樣式看來:Olumpus的μ/μ2(1991/1997)、Pentax ESPIO MINI(1994)、Konica Big mini(1989*)、Contax T2(1990)、Hexar AF(1992)、Nikon28Ti/35Ti(1994/1993)、Leica Minilux(1995)、TC-1(1996)、GR1/GR1s(1996/1998)。



從開始到現在,不過約莫二十年。



而那個時代的終結,是Contax T3(2001)跟Klasse(2001),這兩台機器分別在2005/8/5跟2004/4/27停產。

很不可思議對吧?這兩台相機的時代還跟數位相機重複到許多。



X100或者是GRD說是古典,可能還會有些疑問,但用復古的說法倒是沒什麼問題,畢竟輕便底片小相機的時代真的距離不遠,也不過是一個小學生到大學畢業的年紀而已。



輕便型Point & shoot相機的時代不遠,這類型的相機也逐漸轉為一般人會購買的數位相機。(是的你沒猜錯,Point & shoot相機套用在數位上指的正是絕大多數的數位相機,傻瓜相機外,當然也包含GRD、LX5、G12、X10這類相機)



即便是擁有復古的外型,X100卻擁有更多。

它擁有不只是當時在體積跟畫質之間良好的妥協,正如Contax T3跟35L F1.4的對比一樣。



它擁有的也不只是可以構圖的對焦框線而已,更用電子技術投射了完整的資訊在OVF上,這是數位時代才有辦法做到的。



它擁有的也不是只有寥寥幾顆按鈕,而是具備各種功能鈕都很接近單眼相機,一顆一顆獨立出來。



當然它也不見得就是都是好處,它也擁有過去沒有的高昂價格,已經不在親民,反而變得像是種賞玩的相機。



隨著時間的轉變,X100所代表的意義跟當時差很多了,那是一個時代的逝去。

但卻是一個新的開始。



先從Sigma DP1起頭,Leica X1跟Ricoh A12 28mm接手,然後是Fujifilm的X100。



一個嶄新的「混合理論」,所實踐的時代。



下一台會是什麼呢?



我很期待。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倒數第二篇。最後這兩篇都是X100的sample照片,這篇文章是後製過的部分,文章的發想其實是在「X100這麼復古人見人愛,但到底是不是人人都適合用的相機呢?」加上朋友JK在MSN顯示的一句話『我們在追求美,而不是完美。』擴散出了整篇文章。



X100是一台一般人可以輕易上手的相機嗎?



不是。

X100好漂亮好復古耶,它是可以這樣光看外觀就買的相機嗎?



不是。

一般人應用在生活上,應當來買X100這樣的相機嗎?



不是。

三個不是。



X100的畫質固然很好,但是總有一些缺點,而這些缺點正好是普羅大眾所會面臨的問題。



有些人對相機的定義是要能夠一手掌握,能調整的東西越多越好;而大多數人對相機的要求則是越簡單能拍出好照片,越容易越好。

X100顯然不是一台很簡單就能上手拍出照片的相機。



X100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上,最大的缺點不在於外觀質感、也不在於選單的配置不好、也不是近似傳統相機的操作。

它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在反應的速度,這同時反應在儲存處理速度與對焦速度。



我自己用的相機,我只在速度上期許達到一個可用的標準,但幫家人選擇的,幫一般朋友選擇的相機,對於對焦等等的反應速度那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X100基礎的對焦速度跟準確度來說,大概只是一個合格的位置而已,要增加成功率的話,需要靠使用者自身的經驗去克服它,這是一個進入X100的門檻。



但是不是用P mode這種模式來使用,X100就拍不出不錯的照片呢?那倒也未必,只是在這樣的操作下,使用者多少需要一些先備知識來輔助,增加成功率,這又是另外一個門檻。



我相信大家都同意X100的畫質相當不錯,只是就易用度來說比起ILDC是少了一些,也正是「易用性」,我們往往得增加一些考量。



說到ILDC,那麼,ILDC跟X100這樣的大感光元件相機,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第一個分歧點,就在「可交換鏡頭」與「影像的最佳化」。



諸如E-P3、GF3、NEX5n、NX200這類大家所熟知的相機,我們都知道ILDC的優勢就是在可交換鏡頭這樣的架構下,有效縮減了體積,在畫質上稍稍有一點取捨,另外也加上了親和的使用介面,簡單來說,就是方便又保有畫質。



那麼「影像的最佳化」是什麼?



X100、GXR(A12系列模組)、X1這類型的相機,由於鏡頭跟感光元件是封裝起來的,工程師可以針對這個環境做各種最佳化,不論電子性能的話,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同意這類型相機的畫質相當不錯。



這個最佳化的部分,自然反應在鏡頭光學設計與後端處理上。像X100的鏡後距離,達到了驚人的5.6mm。(ILDC最近的是NEX系統,大約在18mm)



這是不到一公分的距離,鏡頭最後一片鏡片可說是貼著感光元件,也正是因為這顆鏡頭專門為這個感光元件所設計,才能達成這樣的設計。ILDC的鏡後距離,因為要考量到各種不同的焦段(廣角、望遠)的泛用性,鏡後距離不會這麼誇張的貼近感光元件。



甚至機身裡面的影像處理器,也是專門為這個感光元件、這個鏡頭做修正做處理的。ILDC則不然,鏡頭可以替換到不同機身,但隨著機身感光元件的不同,有些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狀況出現。

「方便」跟「最適化」,是這兩種類型相機不同的第一點。



第二個分歧點,那就是『速度』了。



ILDC除了方便,除了跟單眼相機比起來很優異的體積外,在對比式的對焦上,各廠商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每秒連拍的張數跟速度上都是跟一般DC比起來很具優勢的部份。對焦的部份不只在對焦的判斷,在鏡頭馬達的驅動也同樣下了功夫,這都造就ILDC速度比起一般DC較快的部分。



但X100這類型的大感光元件DC也不盡然就是慢,盡管囿於處理器的能力影響,在對焦速度上比起ILDC是略遜的,但是由於採用鏡間快門的關係,也帶來不少好處。



像是按下快門的瞬間,快門遲滯的部份輕微很多,幾乎是所見即所得,不會有延遲的情況;採用鏡間快門的快門聲響跟震盪也相當輕微,幾乎可說是趨近於零,這都是在街道上、旅行上非常重要的速度因素。

兩個不同類型的相機,也帶來不同類型在「速度」上的分歧。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我們怎麼看待X100這台相機?



X100嚴格說來,跟Ricoh推出的GXR是類似的相機,基本上他們的訴求都不是一般人,大概都定位在具備一定攝影知識的使用者。

你可以見到這些相機都有很多非常詳細自定義的設定、也都可以儲存下來,或者是別具操作樂趣,為的就是量身打造一個屬於個人的使用環境。



也就是說,這些使用族群在選擇相機上,所權衡的部份並不一定是要全面性,而是在某種屬性上加重許多,但削弱的那部分,就必須靠自身去適應去彌補。



選擇相機其實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



這些相機都具備很不一樣的個性,隨著需要的不同,我們也會往不同端的天平傾斜。

想要能跟家人一起簡易使用的,或許可以挑ILDC,因為它方便又快速、介面也很得人疼。

想要獲得拍照賞玩的樂趣,寄望照片畫質高一點的,或許可以挑X100這類型獨特的大感光元件DC,因為它們每台都很值得把玩,只是得多花些功夫安撫它們。



別忘了,我們在「選擇」這件事情,就跟追逐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在追求美,而不是完美。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終曲:只是這人生

說起X100。


<!-- more -->
實在是一台很令人難忘的相機。



大概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種外型的相機,發表至今一直都引起很多人的注意,期望它是古典造型P&S相機的復歸。



在傳統造型與現代科技的應用裡面,可以看出來X100極力想讓兩者能夠並存而且發揮最大的魅力。只是很可惜,有些地方像觀景窗來說很不錯,有些像按鍵跟操作上的搭配則有點讓人不解。



當然,慢慢來的個性也讓人很難可以接受,望之卻步。

說穿了,不過是期待過多帶來的遺憾。



只是這麼一台相機,在本質上還是很得人心。

相機的其中一個本質是什麼?



自然,就是產出的照片,以這一點來說,X100做的很好,甚至可以說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忽略許多X100的遺憾。



真的要給X100一句話當做尾聲,我想「矛盾」是很好的一個詞。



簡單來說,X100真的是一台很難用的相機,用過這麼多相機,這麼讓我說出「難用」這個字眼的,恐怕只有X100。



說起難用的相機,應該也不少人會想起Ricoh GRD這台相機。



我至今還是很喜歡這個GRD系列的相機,我們可以說定焦的相機不容易適應、也可以說設定很繁雜不容易上手、自然也可以說價格高昂不容易親近。




但GRD系列畢竟是一台小DC,即使是不做任何個人的設定一樣是可以拍,用起來其實跟傻瓜相機不會有太大差別,只是有些浪費而已。



X100除了擁有這些缺點之外,還多了個對焦、儲存速度緩慢,介面上(包含選單跟硬體上)的不適應也造成跨入的門檻更高。比起現在流行的ILDC們,可說是很難讓人親近的相機。



只是如果能跨越這個門檻,所拿到的照片,所得到的素材,絕對是很讓人喜歡的。



大思想家盧梭說過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用來說明面對X100的情感是最好不過了。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我們擁有自由選擇X100與否的權力,卻不自覺的將自己投入到這個使用的枷鎖上。

X100是台很純粹很簡單的相機,正因為簡單,所以更加困難。



說X100「難用」這件事情,是不是要說這台相機要挑人用,拍出好照片的時候正是炫耀使用者技術的時候?

說難用,絕非是要這麼炫耀技術,而是換個方式問自己。



『在將自己投入這個枷鎖中,得真切的明白自己是否得投入?』



『是不是得因為這些照片的產出素質很不錯,卻這樣得自己加上腳銬手銬,綁手綁腳?』



『我們,是不是有別的選擇,可以兼顧所謂照片質素跟使用的操作?』



『我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真正的適應相機,得到理想的照片?』



一個一個接連而來的問題,才是選擇相機的功課。



開始注意這台相機的時候,我給了這台X100前所未見的期待;而後我頓然發現這台相機似乎不盡然能符合己意,有些克服的弱點在。



爾後,才慢慢一步一步發掘出X100所有的內在,所有的好與壞,我才能讓自己跟這台相機相符合,拍出喜歡的素材。



這個歷程,我想或許也跟諾曼‧文森特‧皮爾牧師(*註)所說的一樣:「在你心裡埋下期待的種子;培養預期到達的想法。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所有的障礙及弱點。」



X100是如此。



只是這人生。

未嘗不是如此。




註:諾曼‧文森特‧皮爾 (Norman Vincent Peale, 1898-1993) 是「正面思考」理論的先驅之一。他同時是牧師及作家,最有名的著作為「正面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每天都來這篇看一下有沒有新東西或是重看之前樓主拍的照片....除了讚嘆之外沒什麼形容詞了,這篇文章與照片精彩度已經可以出版書籍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