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輕舞,舊時光 - Fujifilm X100 (最終更新!)

網路有點問題,多按了一下,多了一篇文章。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真的寫得好棒~好期待接下來的每一篇~~
這篇文章我們來討論一下有關一些鏡頭還有自動對焦的部份。



Fujifilm的數位相機其實一直都是使用自家Fujinon的鏡頭,而X100自然也不例外。

在相機鏡頭的結構裡面,有一個幾乎無法察覺存在,但是又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薄薄一層,說起來毫不起眼,但是又對照片的表現會帶來不同的變化,這個很難察覺的構造就是鍍膜。

說起鍍膜,你想起什麼?Zeiss的T*?Pentax的SMC?不管在何時,我相信你一定不會忘記加進Fuji的EBC鍍膜。

最早是在1939-1943的時候,我們熟悉的蔡斯作出了兩層跟三層的鍍膜。然後在M42的年代,Pentax推出了Takuma系列,直到一直到現在都還很受好評,在1971年的時候,Pentax製作出了七層的SMC鍍膜,這時候其他的公司(Canon、Nikon跟Zeiss)都已經開始使用3-4層的多層鍍膜,所以覺得這樣七層的鍍膜只是譁眾取寵的技術。

不過,富士的EBC鍍膜比起SMC又是更多層的技術,EBC有11層。

EBC最早原本是在1964年NHK委託富士製作,當時是為了奧運的室內比賽轉播,希望獲得更明亮清晰的畫面,所以富士開發了鏡片的電子光鍍膜EBC(Electron Beam Coating)。在真空鍍膜時,使用高溶點抗熱式的蒸發物質,用電子槍溶融方法,完成了11層的鍍膜技術。

而富士正式應用在產品上是1971年的8mm相機,隔年M42接口的ST801也搭配EBC鍍膜的鏡頭,自此EBC鍍膜廣泛的應用在富士生產的各種光學產品上。而我們熟悉的改進版Super EBC鍍膜,是從1981年開始的。

Fujinon+EBC鍍膜的特性,其實說法很多,有些人說EBC對比大一些,有些人說對於拍攝膚色粉嫩粉嫩的,也有人說EBC鍍膜對綠色比較敏感,翠綠色的表現令人難忘。

在數位時代上,其實多加上了機身的處理,有些特性不是那麼明顯。這篇文章來看看一些關於鏡頭本身的特性。



X100鏡頭在抗耀光的表現要從兩個面向來看。如果是因為耀光造成對比下降的部分,基本上下降的很少。不過,鏡頭遇到強烈光源會產生一些光斑跟鬼影。



上面這兩張照片其實都可以看出來在面對強烈光源的時候,對比的表現都相當優異。有些鏡頭在面對強烈光源的時候,會呈現出一種翳霧感,對比下降也很明顯,這點在X100倒是很少出現的。

但是出現的光斑倒是有點令人困擾。因為有一點形狀在,如果是在比較昏暗的場景來說,這個光斑會顯得有點明顯,所以在面對強烈光源的部份要在構圖上多做一些調整(塞到角落之類的),或者乾脆避開。



使用在X100的這顆Fujinon的鏡頭,在變形的表現我覺得也不錯。我沒有很刻意去拍攝磚牆,剛好在平等院的鳳翔館前有拍下一張照片,勉強可以印證對於變形的控制還不賴。



不過紫邊還真的是富士相機的罩門。

在高光的環境下,X100這顆鏡頭都會出現蠻明顯的紫邊。



而且不是最大光圈如此,在比較小的光圈也會,我翻開一些照片大概到F8的情況都還有機會看到紫邊的狀況。這張照片的光圈在F3.6,大概已經縮了將近兩級,紫邊還是蠻嚴重的。



X100的鏡頭表現,說起來是很撲朔迷離的一件事情(大概就跟東方特快車殺人事件一樣神祕)

怎麼說呢?我覺得X100這顆鏡頭表現相當銳利,開放光圈F2其實就很不賴,縮一兩級光圈描寫力會更棒,說起來是一顆蠻厲害的鏡頭。不過詭異的地方就在於,如果這顆鏡頭對焦距離一拉短,比方說是一公尺以下,那開放光圈F2就會有一些問題出來。

像這張小貓大概就可以看到頭頂好像發光了一樣。



近拍加上大光圈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容易出現在室內的時候。

下面這張其實有對到焦,也沒有什麼手震的問題,但是本體本身就是不是很清楚,一副沒對到焦的樣子,還戴上天使一樣的光環<strike>,看到都氣到快升天了</strike>。



這樣的情況多數會出現在拍攝食物或者是花花草草的時候,我自己個人的推測是X100這顆鏡頭為了要將最近對焦距離推到10cm,但是近拍的畫質又沒有做補正,就產生這樣的情況。

這不是說大光圈的畫質不好造成的,應該說是為了體積的妥協作的考量。有訪談也提到,X100這顆鏡頭為了體積的考量,就沒有採用全機械式的對焦方式,而改採電子驅動的方式。

不過這只是我的一切猜測,並沒有得到任何原廠的說法佐證。



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近拍的時候縮個兩級光圈,那就還是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照片。



要說近拍的畫質不好嗎?那到也未必,X100近拍的描寫也是可以做到像下面照片那麼好的實力。

瞧瞧那吱吱作響的培根!



或許是這麼必須這麼奇妙的搭配,一遇到近拍就必須注意要縮光圈拍,才會有些人覺得F2開放光圈完全不能用,也有些人覺得相當銳利,大概是因為所持的觀點跟使用的方法不同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個跟鏡頭有關的東西,就是X100的自動對焦能力。

老實說我覺得這台相機的自動對焦能力真的不能算好,如果物體在1公尺外的話,對焦方面還蠻俐落的,不過要是位在三十公分到一公尺的話,那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

這張玫瑰花圃裡面的照片看起來還蠻不錯的。



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大概會蠻常拍到下面這樣的照片,失敗率相當高。而且不只在這個距離上有對焦成功率的疑慮,其實在暗處的時候成功率也不是很好,你大概需要多對很多次,給這台機器很多耐心,才能孵出好照片。



去奈良<strike>騎鹿</strike>餵鹿的時候,這也是很尷尬的距離。絕大多數的時候其實都對不到焦,不是鹿亂跑,是真的在這個距離的對焦失敗率明顯大很多。還好帶了E-P3去,不然就難以留下一些照片了。



但如果準確的對到焦,卻可以感受到X100畫質優異的地方。

很難形容這種感覺,又是一個矛盾的使用感。



以前使用Contax T2,有類似的感覺,其實T2相對起T3來講,在自動對焦的能力比較差一些,成功率大概也類似X100,也同樣有準焦就覺得有不錯的照片。鏡頭的表現雖然跟X100不同,但準焦照片的好感覺,卻又能讓人暫時忘掉對焦能力的沮喪。

就使用來說,X100擁有很厲害的混合式觀景窗,採用鏡間快門的快門遲滯也非常短,相當理想。(快門遲滯跟對焦速度是不一樣的東西),我相信如果是傳統的旅行抓拍方式,X100會表現的很好。

因為速寫的部分多半能避開X100的對焦缺陷,恰好可以發揮X100的長處。

或許是因為數位時代的關係,X100放進來很多東西,比方說近拍的能力(Contax T3是近拍最近的底片小相機,也要大概35mm才對的到),可能或多或少也影響到一些光學的表現,變得沒有辦法樣樣都兼顧。

比起沒到定位的選單操作跟外觀質感,對焦的速度跟成功率反而是我最不擔心的地方,這都是韌體改寫後進步機會很大的部份,我手上的GXR,也是經過很多次的韌體改寫,也才慢慢達到有堪用的自動對焦能力。

對焦的能力下降,以及近拍開放光圈的畫質低落,X100這兩個死穴,也讓我稱呼使用者跟X100之間有一個特別的距離。

這個距離。

柔腸寸斷的一公尺。


原文網址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六、還以顏色

說起富士的顏色,你想起什麼?是數位時代的S5 Pro?還是翠綠色的演繹?

我想起的都是不是這個,而是李宗盛的「還以顏色」。

那個時候富士的底片廣告有很多,還有城市少女的「散播歡樂散播愛」(1990)、林志穎的「新一代、新色彩、新質感」(1993)都是,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李宗盛唱的還以顏色。

『綠就是綠、紅就是紅、藍就是藍。我只要最好的~』

那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富士的色彩吧!



色彩的第一步,我們來看X100的白平衡。

數位時代跟傳統底片的時代不一樣,底片的片子顏色特性都是固定的,也沒辦法調整白平衡,但是對於光源的狀況還是需要校正,這時候就得透過選擇燈光片或者日光片來達成目的,而另外一個校正的方式是在前面加裝濾鏡。

數位時代方便了,直接透過機器來做校正。一般我們對於白平衡的能力大致上是來評斷自動白平衡的效果,評估各種情況下的燈光相機自動校正的效果。而數位相機比較讓人苦惱,比較不容易校正出正常的顏色的情況大概就是人造光源(鎢絲燈下)或者複雜光源了。

X100自動白平衡的能力非常好,真的可算是相當大的優點。

上面第一張圖是錦市場內的攤販。市場的燈光一向昏黃,照片裡面校正不是純然的校正,在畫面裡面你還是可以看出市場內昏黃燈光叫賣的感覺。

X100另外一個蠻厲害的能力大概就是複雜光源的處理了。

下面這張照片,你也可以看到除了餐廳內的黃光外,還有窗戶外面的光源,在畫面中的校正不是只有保留現場的氣氛跟顏色的還原度,也同樣保有了窗戶外面較為冷調的傍晚色溫。



一般室內白平衡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大概在拍攝人物的膚色來說會有相當大的困擾。

X100在這個地方還是表現的相當好,甚至可以注意到餐廳的兩種燈光(前方的鎢絲燈、後方的日光白燈)X100仍舊有表現出來原來的特性。



而在昏暗的一乘寺惠文社裡,X100對於修正與保持現場氣氛之間,仍舊做了很好的演繹。

我想在高ISO的好表現外,白平衡的能力也是讓我很喜歡X100所拍出的照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X100也同樣具備底片色彩模擬的功能。機器裡面翻譯是翻譯成「軟片模擬」,我比較傾向這是色彩模式的一種。



Std模擬的是Provia(RDP)、V模擬的是Velvia(RVP)、S則是Astia(RAP)。也模擬了黑白底片跟懷舊色調,甚至黑白底片還有模擬了上顏色濾鏡的加強效果。



這是Std模式拍下的照片。



這是V模式拍下的照片。



這是S模式拍下的照片。



沒有說明的話,看起來差異沒有那麼大?

當然阿,底片色調是拿來用的,用一個枯燥的場景排排站吃果果怎麼看得出來怎麼用在真實世界裡面?

所以我們來用旅行中實際使用的照片來看一下色彩的不同。

Std模式下,我覺得對於真實色彩的還原力還不錯,也還保留一定的飽和度,在多數的使用上算是很通用的色彩模式。



不過,如果是用在拍攝花草這樣更鮮豔的照片下,可能會稍微覺得畫面有些平板。

這次X100有人覺得怎麼沒有跟S5 Pro一樣,沒有所謂「正片模式」呢?但仔細想想,RDP、RVP、RAP不就是正片的特性嗎?

看過日本網站跟雜誌對X100底片模式的介紹,大致上可以理解「軟片模擬」並不是要完全的跟正片的效果一模一樣,而是盡可能的重現正片對於色彩的演繹,那時從幾張底片與X100的比對圖看,也確實是可以看出兩者的演繹趨勢很類似。



所以當你需要拍攝花草,想要更漂亮一點的顏色的話,V模式是一個好選擇。

我們熟知的富士翠綠色,在這張照片裡面表現的一覽無遺。



RVP很多人用來拍風景,當然V模式用在拍攝風景的表現也很好。



這個藍色跟我當時後用TC1搭配RVP拍出來的顏色很像。



S模式(Astia)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色彩模式,很大一部分的照片都是這個模式所拍,這個色彩模式的飽和度稍微低一點點,顏色屬性有比較偏向黃色溫暖的調子,很適合表現一些明亮愉快的場景。



說到顏色的表現,不能不提的是陰天的色彩演繹。

X100在陰天的色彩表現我覺得也是相當好,也不是說異常鮮艷,但在陰冷的天氣下該出來的顏色都有出來,表現很舒服很不錯。



這次旅行中,使用黑白拍的照片少了些,不過還是挑了兩張出來。

<先斗町>


從照片的特性看來,黑白的照片其實稍微走向對比度高一點的屬性。

<鴨川畔>


不管是黑白還是彩色的照片,X100的色彩屬性都走向對比比較高的特性,這其實也跟上一篇文章提到的EBC鍍膜的對比比較高這個特性是相符合的。上面也有幾張人物膚色的照片,其實也可以理解到,較高對比跟膚色的演繹這兩件事情沒有很特別的衝突。

不過很有趣的是,這個高對比的特性不只存在於JPEG檔案裡面,連原本的RAW檔都是,所以確實是可以呼應EBC鍍膜的特性。我自己的使用,有洗出來寄回台灣當作明信片的照片,其實都還有調降一些對比,但整體來說,由機身所直接出來的照片已經是很不錯的演繹了。

那麼,介紹完軟片模擬的功能,就這麼在這裡結束X100的色彩了嗎?

我想大家應該很好奇,X100跟別的機器拍出來的感覺有哪裡不一樣吧?好朋友帶著X100出國的時候也帶了60D搭配17-55/2.8,一些場景都有很接近的角度,剛好可以拿來做比對。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照片並非刻意拍來比較的,曝光的數值上會有些許的不同。

< Canon 60D - 1>


< Fuji X100 - 1>


< Canon 60D - 2>


< Fuji X100 - 2>


< Canon 60D - 3>


< Fuji X100 - 3>


由於不是很嚴謹的測試,我們直接用比較直白的觀點重新檢視上面的照片。

整體看來,X100對於風景照片的色彩演繹比較有活力,對比跟飽和稍微比較高一些,甚至在預設的曝光亮度來說,也稍微亮一點。而60D的照片的話比較中規中矩,有時候會看起來稍微暗沉一些。

兩者的差異除了藍色以外,其實最明顯的是綠色的部份,60D的綠色部分稍微暗一些些,而X100的綠色很明顯的翠綠鮮亮很多。

這只是個額外的比對,沒有要比出色彩高下的意思。我們回頭在來談談色彩演繹跟軟片模擬的功能。

在以前那個底片百家齊鳴的時代,不論是李宗盛的「還以顏色」還是張清芳的「柯達為我,串起每一刻」甚至是李立群的「它抓的住我」都是讓我們印象很深刻的廣告。



時代進入數位化的年代,即便是數位相機這麼普及的現在,至今我們還是努力追求底片的種種調性,只是隨著底片市場的萎縮,不僅是沖片難沖(南部年底後就沒有沖正片的地方了),甚至是底片的巨擘Kodak也傳出要出售底片的部門。



底片確實是有它獨特可貴的地方,只是數位化也不盡然就是那麼一無可取,或許在不久的未來,這兩者可以有很好的結合。這個時代,我們能追求的大概只能在數位上面,期許廠商有更好的色彩管理來彌補這一切。

還以顏色,我們追求的說不定不只是精準的色彩還原。

反而是還原腦海中那些。

帶點昏黃,既不精確,又不精準的動人回憶。

原文網址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七、關於X100的二三事

這篇文章我們談一些X100還沒談到的部份:測光、寬容度、還有全景模式。



X100的測光行為,說起來有點奇怪,預設的測光測出來的話它是有點偏亮的,上面這張照片大致上可以反映出這個行為。這張照片的曝光補償大約減了-2/3個ev值才到這樣亮度正常的情況。

所以我們在網路上面看到很多人分享照片,有時候都覺得照片的顏色並沒有非常鮮艷,或許也可能是這個因素造成的:預設的照片亮度比正常應該的亮度來的亮,這個稍微過亮的照片也稀釋了照片本身的色彩飽和度。

但我自己推測一個原因,這個原因也根基在X100的一個優點,那就是X100的DR寬容度非常好。或許是因為寬容度很不錯的關係,相機會想要把整體的亮度拉高讓暗部的細節出來(反正亮部不太會爆炸),也造就使用X100的時候,必須稍微注意測光的狀況。

一般在相機的設定中,我們可以選擇幾個DR範圍:Auto、100、200、400。我通常一樣都是使用Auto DR,如果遇到反差太大的狀況而必須加上很多EV的情況下,會自己跳到DR400,一般的情況會落在DR100。



這張照片是我第一天到京都拉行李的時候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整理的亮度雖然超亮,但是其實燈光跟建築物的細節都還算清楚。這張的曝光值,我加了1.33ev。

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人都可以理解到,這樣的場景加了1.33ev還沒讓細節爆開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下面這幾個場景,幾個數值有些許的差異(畢竟不是刻意做的測試,只是剛好拍到同一場景),可以從幾組照片中看出一些DR的能力。


第一組

60D


X100


兩張的演繹差距其實蠻明顯的。X100的天空還保持著微微的藍色,而60D的天空有一部分已經變成白色了;暗部也是類似的情況,X100的暗處展現出比較多的細節。

第二組

60D


X100


這組照片展現出來的狀況其實差不多,但如果根據一些拍攝資訊去判斷,會發現X100的曝光量多上許多,而曝光量多上許多,天空的部份卻沒有因此變成白茫茫一片。


第三組

60D


X100


這組照片的曝光條件很接近。我個人是覺得X100的雪地跟天空平衡度好一些,不會像60D拍的那樣,天空跟雪地都有點暗暗的。


第四組

60D


X100


這組照片我想拿出提的是X100的部份,基本上檢視拍攝資訊,X100所得到的曝光量是比60D的多蠻多的,一樣能得到天空沒有完全爆掉,暗處也多出一些細節。

這是實際拍攝的部份,但是當我們檢視DxOMark的測試數據的時候,卻會發現X100的感光元件動態範圍DR是沒有跟NEX-5n差多少的。(一樣點進去看measurement,裡面有一項Dynamic Range )

所以也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其實這些高動態範圍,也跟優秀的ISO一樣,都是透過優異的演算法演算出來的。

或許,我們從這邊也可以說明出為什麼X100在某些性能面上面不甚足夠(比方說對焦的能力跟速度),可是照片本質讓人感覺很好。大概是Fuji把處理引擎的能力,幾乎全部投注在顏色、高ISO還有DR的部份了。

正所謂有一好沒兩好,就是這種情況了。

X100還有一個蠻不錯的功能,那就是全景拍攝照片的功能。



這個功能是直接就可以在機身上移動就可以拍攝並且處理完的功能。



選擇後會有一個水平線,還有方向指示輔助你來操作。



也可以選擇120度跟180度,介紹全景模式的第一張是120度的拍攝成品。



這是180度的拍攝,因為角度比較寬,所以同樣500px的寬度下,上下會覺得窄一些。



不過寬景也不是說只能左右移動而已,也可以拍攝上下的寬景照片。



成功的情況大概像這樣。



講到成功的照片,自然一定也有失敗的照片。

如果你拍攝的場景曝光的條件稍微不一樣的話,很容易在移動拍攝的時候出現這樣條紋狀的照片。



尤其是在180度的拍攝,因為移動的範圍更大,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照片(這張算輕微的)



然後接合失敗的話,其實也會有相當明顯的痕跡。



整體來看這個功能,我覺得還是一個很實用的功能,只是還是會需要一些應用的技巧,還有多花幾次時間嘗試。

關於全景攝影,我在數位相機上用起來比較讓人滿意的大概屬NEX的手持全景拍攝了,基本上成功率跟曝光的狀況好一些,限制也比較不像X100那麼大,不過這兩台是完全不同屬性的相機,也不能直接用這個功能就定下兩台的優劣就是了。

關於X100的一些特性,介紹的差不多了。

剩下來的文章,主要是幾個部分:

我個人對X100的使用感 - 大致上包含缺點的想法、選擇的狀況還有使用的感想。這會是三篇實際拍攝的照片(有一篇惡搞照片)
找兩位朋友一起撰寫的使用心得。
還有就是同為Fuji出產的輕便底片小相機Klasse的介紹。

Blog link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我看我還是直接看你的blog比較快...........:)
論壇介面實在是不適合塞你寫的東西啊。
感謝分享!! 幫您加分~
感覺我手上的X10也有系出同門的感覺~
白平衡的部分真的是很獨特~
如果日後出的X100後繼機種
有改善對焦系統的話
我會毫不猶豫的敗下去!
ENTER鍵就是我的快門鈕
八、輕浮的浪漫

一路看了七篇文章下來,這些基本的探究,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X100很多的特徵,包含優點跟缺點。



X100的優點其實相當容易發掘,這顆Fujinon EBC的鏡頭表現的不錯、高ISO的處理令人放心,細節也同時令人滿意、富士獨有的色彩管理/模擬軟片色調更是沒話講。



照片的本質。

這一點,X100可以說是詮釋的很好。



在此之外,X100也具備非常獨特的混合式觀景窗,這個觀景窗擺脫了過去這類型底片小相機的缺陷:拍攝資訊無法跟單眼相機一樣,能夠掌控相當多的資訊。



這個觀景窗在光學觀景窗的部分,除了不能連動以外,觀看的感覺又大又亮,資訊也很符合人們的需求。這個觀景窗甚至還做了多餘的部份,只為了能夠給每個不同的對焦距離,進行框線的校正。

而在光學觀景窗無法做到的部份,則有電子觀景窗的部份來彌補。



OVF光學觀景窗不能做到的,像是景深變化的連動;還有近拍過近的近拍框線校正,都交給EVF電子觀景窗來補足。由於EVF的來源是直接跟感光元件能拍攝到的部分是一樣的,所以這些OVF做不到的都可以給EVF來補足。



這個觀景窗我們可以看出富士在這部份確實下了很大的努力,也確實可以反應到使用者的正面使用觀感上。

說這個觀景窗是X100的靈魂之窗,實在不為過。



可是,在這些優點之下,X100隱藏了很多是實際使用下才能體會的缺點。

X100在外觀的細節上,有些地方我認為是還不夠要求的。



像是在觀景窗的外在那片透明隔板,輕輕敲打的時候有種敲打賽璐璐片的感覺,而不是紮實的玻璃感。



外觀的質感細節也有些不理想:切換光學/電子觀景窗的撥桿,除了以塑膠製作外,撥弄久了也有一些殘膠的物質跑出來。



另外上蓋跟快門的按鈕,可能是我自身使用過很多台類似底片小相機的關係,我覺得質感還是有待加強。



外觀乍看很漂亮,可是細看的話會有點驚訝,細節處理的不夠漂亮。



X100在觀景窗上的整合很好,但這個優點沒有延續到人機介面上。像是機身後面那顆類似RICOH的按鈕,應該可以多著墨一些在數位化的操作上,結果能使用的機能少蠻多的。



而EVF的更新延遲率也明顯比LCD的差一些,所以在對焦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明顯的畫面的凝結感,色差也比較明顯。



X100在我這幾年接觸的數位相機使用經驗,實在是很特異的存在。



說起來,對於相機的看法,我不是一個很特別注重反應速度跟對焦越快越好,或是很特別把畫質的權重放在『高ISO很乾淨』之類的地方。



我喜歡雜訊的處理不用抹的一乾二淨,保留些細節跟顆粒感,只要偽色不要嚴重;我也喜歡照片本身JPEG直接出來的顏色不錯,儘管不用每台相機的顏色傾向都一樣。



我同時也喜歡相機擁有金屬的骨架,盡可能擁有可靠一點的組裝;適應各家廠商獨特的介面之餘,也希望還能保存自己常用的設定值。



簡單的來看畫質跟外觀,我的標準大概就是一個「順眼」跟「樂趣」而已。



我喜歡的幾台相機,像是Olympus E1、Ricoh GRD/GXR、Olympus E-P,大概都有這類型的傾向。(好啦,GRD一代不算,組裝有點鳥)



這些相機都不是什麼反應快如雷電的無敵相機,不過拍起來的調性儘管各有各的個性,但就是喜歡。操作上也都還能符合要求,雖然簡單,但是能保有自己的想法跟調整。



這些相機用主流觀點去評斷,大概都不是什麼高分的相機,但不管怎麼樣,這些相機在我身邊,就是願意不斷的帶出門拍照。



說起反應速度,X100的自動對焦反應與速度自然是一個要點。



對於X100的自動對焦,其實隱藏著很大的問題,不只是慢,在稍暗跟對比低的地方,也很容易對不到焦。這個缺憾,把X100擁有非常短的快門遲滯這個優點,徹底抵消。

我其實相信透過多次的韌體更新(V1.11其實還算OK),一定也可以跟GXR一樣,有越來越好的趨勢。



只不過,不是現在。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會問,你這麼愛的GRD、GXR這種相機對焦也很慢,當初GXR一開始發售的時候尤其是慢中之慢,為什麼要特別針對X100的對焦反應這麼大。



我提到的這些相機,對焦慢歸慢,它們有一些特殊的小竅門。Ricoh系列的相機,好好運用SNAP模式(後期機種還有全按快門SNAP)在街上絕對不會漏失任何精采畫面。



有一台上面沒提到,但對焦也很慢的DP系列。它的後轉輪是特有的對焦距離調整,只要一切到MF,雖然電子驅動的速度也是不快,但要達成估焦的作法還是可以接受的。



X100很可惜的是,MF的部份太著重細部的微調,所以阻尼跟行程很長,很難抓到加速的邏輯。從最近對焦到無限遠,大概就必須要轉上九圈左右,這也大大喪失以MF彌補AF不足來抓拍的美意。



設計成復古的相機,也有意思朝向這個部分來製作相機,也期望加入更多數位時代的思維,這在開發者訪談都有提到。



寫過一些文章,我可能很常說到關於拍照的樂趣,但我不是天真無可救藥的浪漫派。

I don’t believe in romance and elegance.



恐怕,我骨子裡事實上是個實用主義者,所有關於拍照的樂趣。

那些浪漫,都必須植基在了解相機本身的個性跟能力。

那些優雅,必須具備一定的平衡性,即使相機不算快,也要想帶的出門。



X100是台價格不算低廉的相機,設計團隊也期許很多復古跟電子性能的結合。

我如果用這麼廉價,這麼低竿的標準看待,如此附庸風雅用浪漫或者優雅訴說這台相機。

這麼訴說這台X100的話。



不過只是。

一種輕浮的浪漫。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zbb3219 wrote:
感謝分享!! 幫您加分~
感覺我手上的X10也有系出同門的感覺~
白平衡的部分真的是很獨特~
如果日後出的X100後繼機種
有改善對焦系統的話
我會毫不猶豫的敗下去!


應該還是很有機會藉由韌體更新對焦速度了,只是還要給Fuji一點時間,大概是資料量過大運算的部份比較慢一些。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寫得有夠讚,這篇可以當成 X100 的使用說明書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