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詳實的測試,看到吉姆林大大回應眾網友的熱情,實在很感佩看了一下這篇討論的幾個點,尤其是在各級感光度表現部分,有一些想法提供討論,看不看得到印刷網點,除了拍攝範圍(被攝物大小)這個變因要控制外,對於機身本身的降噪程度,是不是也要列入變數來考慮...就以V-LUX 114為例,雖然已經將長時間曝光NR關閉、高ISO降噪也設為標準,但是測試環境照度不低,本來長時間曝光NR就應該不至於作動,而設定中的"照片樣式"的"降噪NR"是放在0,這只是代表原廠預設的狀態,這部分的預設標準,每一台相機本來也就不一致,而就算將NR都調成最小值,他可能代表的是關閉NR,也可能只代表減低NR抹除的強度而已,這部分是不是就造成了差異,而不能僅僅是說鏡頭解析度不佳?!或許也可以推論Leica在這台相機NR是偏向抹除過度的?!如果吉姆林大大還可以做感光度表現的後續評測,是否也可以將各機身NR設定造成的差異考慮進去,雖然各廠各機型不見得有橫向比較的意義在,但如果網點拍不出來,在不提高銳利度的情況下把NR降低,是否比較容易還原鏡頭與感光元件原始的性能呢,這部分還請大大開釋啦,感謝~
SunCake wrote:剛好最近在看相機,這台跟 Sony RX10M2,會推薦哪台? kaots wrote:我剛把SONY RX100M2賣掉換這台G3X,給您參考 RX10M2 & RX100M2何從參考?
看版主回文有感很多人買相機錢都會上Mobile01看看評比專業的評比尤其是這些新相機介紹文到底讀者要看毒舌評論還是看中立評論還是要看美化評論都要看寫的人用甚麼角度 寫給甚麼人看是要寫給讀者看 還是給廠商交差 還是寫給自己看爽?寫這些評論和外出拍照 是要花很多時間與精神要寫出不得罪廠商 又不得罪讀者的文章 好像還真難只要中立一點 方法標準一些 應該不會有太多爭議專業報告寫法可以看看DPreview 但是是英文版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image-comparison?attr18=daylight&attr13_0=canon_g3x&attr13_1=sony_dscrx100&attr13_2=panasonic_dmcfz1000&attr13_3=sony_dscrx100m4&attr15_0=jpeg&attr15_1=jpeg&attr15_2=jpeg&attr15_3=jpeg&attr16_0=125&attr16_1=125&attr16_2=125&attr16_3=125&attr171_3=off&normalization=full&widget=1&x=0&y=0建議比較前先確認自己電腦螢幕色差與明暗對比是不是夠客觀!希望可以在Mobile01 也看到一樣專業的中文測試報告 還有使用者反饋的報告這樣才會把Mobile01形象提升得更專業若要Mobileo1朝向專業的路前進吧!一定可以寫出更客觀的評比可以控制環境的暗房中用標準光源與標準距離來拍標準的圖表實拍交給我們這些不專業的使用者拍來充版面就可以!!真的比較相機好壞我個人覺得短時間使用的文章都不還不夠我看多一些文章 然後去買相機都會發現很多意外的優點和缺點為了多比較就自己多買幾台相機 就可以來長時間比較好壞我買了Panasonic FZ1000 給自己用 常拍4K影片買Canon G3X 給家人用 老人家卻嫌LCD顏色不好看 卻拿相機出來拍照我還想買台Sony RX10 II 來各一吋大砲機 自相內鬥一下 可惜RX10 II太貴現在還買不下去但我也不想寫甚麼評論文章太花時間對這種一吋大砲相機照片 就在手機電腦螢幕或電視上看還不錯這樣就很完美不要用單眼的照片水準看類單啊!因為類單不會用單眼價格賣給消費者!過一陣子有錢有閒 就可以換貴貴單眼相機和鏡頭了!說不定還繼續用類單撐下去 就方便攜帶 畫質還OK 就很舒適了!
andrewl wrote:除了有詳實的測試,...(恕刪) 其實每篇相機的ISO NR設定都一致,只不過每台相機抹的程度可能會依品牌而有所不同所以我都會附上RAW+JPG檔,對JPG抹除有疑慮的網友,可以另外參考RAW的表現這可能是你沒注意到的地方,至於拍攝距離,以後我會盡可能的靠近,讓細節更清楚一些。stofler wrote:請問編輯,測試機螢幕的色偏問題嚴重嗎?有去三創看過實機,紅色部分尤其是人像,怎麼看怎麼怪啊... 我沒有特別注意到欸...rogerkuo2001.tw wrote:這台的1吋感光元件是自己做的,還是SONY的? Canon自己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