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G9拍口內照

liuyuchia wrote:
也許我看的不是你的部...(恕刪)


哦,不錯,變謙虛了喔。
雖然我知道你有更改了些內容,
不過沒關係,希望以後能繼續保持別臭屁喔。
話說到此打住。是吧,小嘎?

樓主抱歉,希望你從這些對話中能得到一些啟發。
Gladiator01 wrote:
NIKON COOLPIX S7c


聽說S7C還搶不到哩...

重點來了,
因為G9鏡頭會伸縮突出,
所以會有閃燈陰影,
S51/S7C是內藏鏡頭,所以比較沒有陰影問題。

其實要適合使用者,喜歡用什麼就買什麼,別買了擺一邊。
long1220 wrote:
哦,不錯,變謙虛了喔。
雖然我知道你有更改了些內容,
不過沒關係,希望以後能繼續保持別臭屁喔。
話說到此打住。是吧,小嘎?

樓主抱歉,希望你從這些對話中能得到一些啟發。


其實我也是把我知道的講一講
我知道的也不過是九牛一毛
如果有人跟我說我講錯了獲是我自己覺得要再說清楚些
當然要改正以示負責

我這樣分享
也不是要臭屁
人家樓主發文問G9能不能拍
我也是以我所知的予以回答

我那張是用環閃拍的
牙齦處的確反光的很難看
是一張有缺點的照片
我是覺得可以給樓主看讓樓主知道忠實還原是醫學攝影最大的目標
我這張照片有幸還原了一些元素

重點是樓主可以看用途來選擇器材
G9符合某些用途不過需要一些設定的功夫

我的表達方式也許不是頂好
這位不知名的學長
以及R5等先進們都提供了更進一步拍好口內照片的方法
大家就享用最佳的

既然有先進覺得小弟這樣分享是"臭屁行為"
那我還是收起來好了
反正我肚子裡裝的也不多
自己用就好

言盡於此
希望我的回文對樓主有幫助
那小嘎我要來去休息一下了
不想汙染版面
見此文 刪前文去也
一早無聊在上來發個文好了



Author(s)/Editor(s): Ahmad, Irfan
ISBN 0-86715-436-5
Quintessence Publishing Co. Inc., Chicago

Contents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ology
• Technical Elements
• Visual and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 Requisite Equipment for Image Capture

Photographic Setups
• Facial Compositions
• Natural Dentition
• Anterior Prostheses
• Posterior Prostheses
• Periodontal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 Dental Pathology
• Dental Laboratory

Image Management
• Processing, Storage, and Archiving
• Editing and Presentation
這本書算是最基本觀念
台灣沒有這本書,可以請日毅的老闆幫忙買

http://www.prophotosupply.com/dental/index.htm
這網頁是一家攝影公司與ODA跟PNDC合作開發的套餐組,用的是R1C1,效果類似雙閃燈

http://www.kodakdental.com/en/digitalImaging/digitalPhotographicCameras/P712/index.html?pID=2300
這是柯達專為牙科口內攝影設計,連韌體都有專屬的(menu裡有牙科專用選項,只差沒做在轉盤上)

回應樓主主題
G9也可以這樣用
http://www.photomed.net/g9.htm
http://photomed.net/cukits.htm

這個網站我超喜歡看他介紹的幾本工具書都很棒
http://photomed.net/index.htm
最厲害的是用來取代比色槍的程式
http://photomed.net/index.htm
可以看一下他的短片介紹,超想買......看到價錢還是想試著自己寫寫看@_@
有這程式牙醫師跟技工師應該會愉快許多
http://photomed.net/site_images/ClearMatch_Basics.swf
他還藏了一個課程介紹(因為不可營利所以這一頁超難翻出來)
http://www.photomed.net/classes.htm
再加個廠商的聯結
http://www.dentalcompare.com/spotlight.asp?spotlightid=17

我也不多發文了
自己看書自己學
一覺醒來怎麼變成這麼熱鬧
看了上面的連結資料果然大家都是有心人
大部分我也有蒐集過
不過因為擔心年輕網友花錢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所以有時還是得出來分享一下經驗
真希望有一個方便價不昂而實用的比色解決方案
在這之前
奉勸別對一般人使用一般的相機期待得到太好的比色結果
型態是可以清楚複製的
顏色就討厭而複雜多了
還好一般顧客的眼睛沒那麼利
寬容度還是比醫師與技師大得多
否則日子怎麼過啊
未來科技發展無止盡
真有解決方案記得分享喔!
拍牙齒,拍小孩,每天都在按快門
liuyuchia wrote:
一早無聊在上來發個文...(恕刪)


超有用的資訊~~

謝謝你~~

小嘎.....
http://www.dcview.com.tw/gallery/showmsg.asp?place=&msgid=259893&posit= 拍這甚麼鳥
我再分享一些知識(<-----真是欠打的孩子阿,都被說無知了說)

首先再次聲明,我攝影很爛,拍照技術不佳
再來進入主題

利用數位影像作shade matching的可能性一直是最近幾年的研討重點
照相的品質,是一門高超的學問
拍出一流的照片並不是一般牙醫師所能學得的技術
如何在某範圍的光源,照度,色溫
再利用軟體(數位攝影所稱的後製,我們在討論時通稱影像分析)
分析顏色使其有量化的參考價值

在94年慈濟醫資所譚榮光先生(已畢業)
有發表其碩士論文
他有介紹其影像分析的方法並認為有相當強的顏色分析準確率
論文中的參考書目相當好,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央圖可以翻閱全文)
他的分析方法理論上應該會對技工很有參考意義
實際上我沒能夠拿到他的程式來測試,也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要,因為我不在學術界(希望他有申請專利保護自己的智慧財)

在國外的影像分析技術,則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大部分都是套用演算法,程式撰寫不難
實用化的需求主要當然在簡易化拍照時的條件,相機經過調教設定,不管用哪種設備
出來的影像範圍在程式處理範圍內都可以應用
也就是說 光源位角的差異,光源強度,色溫度,現在對這些條件的寬容度變大了
很難解決的是牙齒本身的透光率,折射率,跟厚度之間的關係
人眼看能抓感覺,電腦是冷血的,又不能把牙齒切片去做分析
對於透光感,厚度感的量化,現在的分析技術力有未逮
去年NW的conference也在討論這個
有人已經在進行研究計畫,他計畫收集很多很多牙齒(sample我沒記錯的話他設定為同一齒位50K的數量)
做切片來分析透光跟阻光與厚度間的相關性,跟與直拍照片上所顯現的色階變化,建立模組化(sampleing)
可以利用來當拍出照片時,分析牙齒顏色變化,套用模組,來預測透光度跟阻光度的表現
討論中,我也建議他既然已經有充分的SAMPLE,也可以做到同一齒位不同部位(上1/3下1/3)分開做
他回答我.....光是那計畫他還有2年要做,工作量變3倍的話,會沒完沒了
難得有那麼多sample資料不完整真可惜說

所以現階段還是得靠技工師用人眼紀錄牙齒的透明感立體感等
運用技術在有限厚度表現出自然深度(這部分真的是技工最厲害的地方)

再次聲明,我很不會攝影,只會基本而已
影像分析我倒是稍微有涉獵
相關攝影的方法或設定方式,我也是因為需要影像分析需求,看文獻學的
不同鏡頭不同焦段不同相機不同光圈不同曝光值(用閃燈快門就沒差了,別手震就好),分析時的準確都會有影響
程式設計越來越好,現在這些影響越來越小了
所以在美國,只要能外接環閃,很多夠強的DC也拿來做色彩分析這個用途了
歐洲我的資訊來源較少,聽說更先進,詳情我就不知了

rfive1511前輩提到一個重點
市場上真的有需要做到這程度嗎?

未來當這個技術很廉價很方便時,這個問題就會消失了,期待有那一天到來
我從頭看.看完了...
我還不知發生什麼事了?.什麼情形?....
只是我覺得.
當你要指正和批評他人時.自己要先能做到.已經在做了.再來指正和批評.
這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告誡我的.我一直記在心裏.感恩大家的付出
我忍不住
又來發文了

笨小孩就是被罵無知的時候,會努力把墨水倒出來

看來樓主應該是矯正醫師,而且很厲害(那個impaction拉的真漂亮)
long1220大大跟rfive1511大大也應該都是矯正醫師
看起來3位我都應恭稱為前輩

我攝影技術差,但是我為了別的原因一直對醫學攝影做功課學習
針對矯正醫師的攝影需求
在今年二月(2008 feb)英國的IMI(Institute of Medical Illustrators)剛發表了orthodontic photography
的national guideline(翻譯一下:英國的矯正攝影國家標準)
網站網址是
http://www.imi.org.uk/index.asp
他的guideline是PDF檔
http://www.imi.org.uk/guidelines/IMINatGuidelinesOrthodonticPhotography.pdf

裡頭我部分節錄一下
Cameras
For all routine dental photography, all camera equipment in this guide is based around a full sensor CCD, together with a macro lens with a focal length of around 100mm.
This combination will ensure the correct perspective, as well as a convenient working distance, is maintained for both the facial and intra-oral views.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lens be capable of producing magnifications of up to 1:1. For optimum depth of field, the lens must have a minimum working aperture of at least f22.

Lighting
Studio electronic flash is recommended for photographing a patient’s facial and head and neck views. Output with either reflectors or umbrellas should be capable of producing sufficient light for an aperture of at least f16. Ideally, lights should be suspended on a Hi-glide system to allow ease of use and a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 for photographer and patient.
Intra-oral photography requires the use of a portable electronic flash unit. For most purposes, a specialised ring flash provides even lighting and with some units, a degree of modelling can be achieved by positioning the flash unit.
It is best that the ring flash is attached firmly to the camera lens, providing ease of use and standardised illumination. The ring-flash must be capable of producing sufficient light for an aperture of at least f22 to maximise depth of field.

簡單翻譯一下(括弧是我自己的OS)
對相機的要求
以全幅機來說,需要100mm左右的micro鏡頭(APS-C應該在70mm左右,4/3在50mm左右),可以確保透視度跟工作距離,口內口外都可以照,也可以確保放大率在1:1,為了有足夠的景深,最小光圈要能設定到F22(比美國規定還嚴,美國是F16)
對閃光的要求
口外照時,棚閃用來照口外最好,能照出頭跟脖子,利用反射傘或反光板把光圈控制在至少F16(真難,我完全做不到),最好用柔光照,保護病人跟自己

口內照時,閃燈要用可移動式的(外國人把我們一般的閃燈稱為portable flash,棚燈稱為Studio flash.......應該是顛倒,畢竟攝影是外國人發明的,這裡並沒指出非用還閃不可),可調角度的環閃(應該是指雙閃型的)會更好
環閃最好能裝在鏡頭上以提供最好的照度,最好能提供足夠讓相機把光圈設在F22來增加足夠的景深

這是我最新得到的資訊,英國人果然龜毛
合乎這些要求的DC,我想也是可以用來拍出世界級的案例照
G9行不行?我對G9不熟,要問問熟G9的人或有G9的人囉(他沒說一定要DSLR^^)
其餘的部分就自閱囉(翻譯真累人,而且矯正要照哪些照片,我也不懂,我不是矯正醫師)

給long1220"學長"
別把自己侷限在世界的角落

不過再次聲明,我攝影技術不好,最近常跑去拍花,我跟我朋友一起拍,照片都互通觀摩
我給我女王看我的照片................"恩,3朵雞蛋花"
再給我女王看我朋友拍的同一株...."哇,好漂亮的花喔!"
.
.
.
不過是同一株花,有差這麼多嗎ˇ_ˇ,讓我鬱卒好久
攝影除了知識外,真的需要天分,我缺天分缺很大

對不起先藉樓主這張圖討論一下好了
關於impaction的處置
我從Kokich的文章以及演講中受益良多
這次鄧景文醫師在LH大會的演講中有提到一些
見解與Kokich並不一致
所以我今天特地寄了一本TAO在2006出的Kokich論文集給他參考一下
相關討論也可以在我參與的牙醫網站上看的到一些
我懷疑樓主是不是筆誤
牙齒在palatal側 impaction
很難想像會造成這種齒齦高度
通常都是impact在唇側加上開窗才容易有這種表現
如果是impact在腭側通常是擠出一坨齒齦
如下圖的側門齒


對於口外照片其實只要遵循一般大頭照的原則就可以了
我自己是用100macro加上580EX跳燈拍攝
相機是直幅
閃燈使用垂直閃燈架
所以不會有惱人的影子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少了眼神光
也是想過裝棚燈
尚未進行

口內拍攝最惱人的其實是咬合面觀
低階相機暗處對焦不易

口外拍攝的問題在於抓不住初診患者生疏的微笑
所以不換到DSLR是很難過的
當然使用陷阱式拍照法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

潛望鏡式的相機其實各家都有出
閃光燈就不會被伸縮鏡頭遮住
就算加上無線傳輸也不是N家特有
聽過LH大會廖醫師推薦的醫師可以參考購買

矯正變臉其實蠻好玩的
暴牙會消失
鼻子相對變挺

http://byfiles.storage.live.com/y1pTO8004G5OBslpK0uYuRituBb7W743_V3KTdLeWp2CNBJulACmbM1QRhhhVI7qZJVW1Q6p3iPt4A
拍牙齒,拍小孩,每天都在按快門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