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本文已刪)-勿點-表現均衡大光圈輕便旅遊機 Canon G5X Mark2開箱簡評

yuxian wrote:
新增逆光場景測試累...
場景一我拉一下讓你們看吧...
什麼叫做索尼...(恕刪)


這...我只看到色階斷光光的索尼

其實亮暗部差異如此大,就別強求一吋機了,
即使換 FF 上,單張色階暗部也不會好。

場景一不後製的話,三星S10E應該是最自然的,
所以還是期待未來相機能把演算法搞好吧!
ever7070 wrote:
這...我只看到色階斷光光的索尼


這是相機自動化下的拍攝..
yuxian wrote:
所謂內行看門道

索尼高光過曝固然救不回來,但低光部分全部拉回來
拍攝時只要注意高光不過曝,那就全部救的回來...(恕刪)



只要注意高光不過曝,暗部就能救是沒錯!

不過說實在點的,樓主拍場景一 S、C 那二張,
曝光值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看雲就知道啦!
一張過曝、一張欠曝,拿來一起比暗部
樓主竟會沒注意到這點嗎!?

S、C 的一吋機小弟也都剛好有涉獵,即使是幾年前的 Canon 一吋機,
動態範圍也不會和 RX100 系列差異太大,因為 CMOS 根本系出同門!


建議如真要看暗部,可以在一樣的曝光條件下拍攝,
並將 DRO 等功能關閉公平比較,方有參考價值! 謝謝樓主囉!
ever7070 wrote:
不過說實在點的,樓主拍場景一 S、C 那二張,
曝光值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上,看雲就知道啦!
樓主竟會沒注意到這點嗎!?

S、C 的一吋機小弟也都剛好有涉獵,即使是幾年前的 Canon 一吋機,
動態範圍也不會和 RX100 系列差異太大,因為 CMOS 根本系出同門!


建議如真要看暗部,可以在一樣的曝光條件下拍攝,
並將 DRO 等功能關閉公平比較,方有參考價值! 謝謝樓主囉!


對,都是索尼的感光元件,自然同樣條件下紀錄的訊息量肯定會相同
大家師兄弟情深,只看感光元件一樣拍出來就雷同是嗎?

我說過了,曝光值那是Canon自動判斷的問題~
基本上連調EV都難以撼動這種測光
你知道Canon用了1/1000秒去拍攝場景,怎麼用EV調回來你跟我說 ?

除非手動曝光或者AE-L才能夠改變
後續我都用AE-L簡單處理,但非常麻煩

我本來就是在測自動曝光後拍出來的動態範圍跟寬容度
其他的,就麻煩請您自己測試..
多買一台M5A對您而言應該不是問題.

我的測試就是以最方便為主的拍攝為主的生活主題去測試相機
架三腳架用M拍固定值測試就麻煩請您自己來

還有..Canon我都有打開自動亮度優化強跟高光亮度優先+D2..
分別測過

憑什麼要我關閉本來就是AUTO的DRO

這兩台都是我花大錢買的相機,以我使用習慣跟方法去測試看看要留哪台
順便分享出來讓各位參考,請不要過度要求..謝謝

下面這是Canon官方的宣傳,看看


那麼看一下Goolge翻譯


現在您說我測試的有問題?
這又不是我打的宣傳語
已搬至 Yuxian BLOG,標題 + yuxian 就可以搜尋到。

yuxian wrote:
我說過了,曝光值那...
以我使用習慣跟方法去測試看看要留哪台
順便分享出來讓各位參考...(恕刪)


是,當然是以樓主的拍攝習慣,那我沒問題了,謝謝!
ever7070 wrote:
是,當然是以樓主的拍攝習慣,那我沒問題了,謝謝!


好說好說,您要說M檔固定光圈快門ISO關閉DRO再來拉暗部細節..
這種測試不是本篇的測試範圍~請略過這種想法
我相信M01有辦法做這種測試,可以等M01的官方PK文
但這種測試,對於一般人實拍來說,是一點也沒幫助的測試.

現在2019年,各種技術都突飛猛進...
已經沒必要這樣子玩自己了

就是測試Canon的宣傳詞..就是不想在那邊調整M檔
就是測試自動優化動態範圍的功能

我不是測試他感光元件的畫質,都是索尼的有什麼好測的
直接看RAW檔可以看出自動化拍攝直出的差異嗎 ?

這對提升拍照的方便性一點也沒幫助

這裡主要是測試相機"自動"優化的動態範圍在真實場景中的表現
所以不以M檔測試
也就是要測試如果這樣子隨手拍,自動優化的動態範圍可以給予使用者多少方便性
又或者拍攝失敗時,自動優化的動態範圍是否可以讓相片救的回來?


了解了嗎?

你給同一個人拿著RX100M5A跟G5Xm2..他是攝影外行人
看到如此美景拿起相機就拍,結果拍回來的照片
你跟他說G5Xm2拍的風景救不回來?

那麼請問一下官方宣傳詞
是每個人都要會M拍攝 ?





當然,如果您喜歡打著棚光固定數值下去做的測試....
那可以等M01的測試,保證讓您滿意

反正我這篇不會被置頂,所以我的評測不會有這種死板的測試
從以前到現在的測試,我都始終如一
或許您第一次看到我的測試文,但我可以跟您說,
我的測試文就是如此...隨興..我想到什麼就測什麼

加入各類型不同器材的隨便亂鬥,也是個人寫文風格~


但因此
本文章暫時停止更新.包含原本要寫的膚色測試及設定
(總算可以養肝了 XDDD)
已搬至 Yuxian BLOG,標題 + yuxian 就可以搜尋到。
太好了! 終於不用再看到那一吋底會輸給手機的錯誤訊息了!
ever7070 wrote:
太好了! 終於不用再看到那一吋底會輸給手機的錯誤訊息了!


我大概知道您是誰了⋯
而如果您覺得跟手機比不妥,
真的可以不用勉強進來留這種話⋯
大不了不要看就好了,反正我也沉底習慣了^_^

另外輸不輸,照片會說話,
我一向交給照片去說話,如此簡單而已,
我好像本篇也寫的很清楚,手機小感光元件不耐後製

我的分享文很簡單,手邊有什麼器材就拿來用,
手機也是今年的旗艦機才比較有看頭罷了,
況且我的也只是S10E,現在市價也沒高階DC貴~

索尼RX100M5A是快發表一年的器材~老機器
三星S10E嚴格來說也是S10系列最低階的,
測試方式就是以相機已經設定好了開啟動態範圍優化,
拿起來馬上拍照會有多少差距。

測試構想就是如果旅遊時根本沒時間調整參數,
那麼手上器材哪個可以快速記錄下美景

例如我在北海道參加旅行團時,
每個點放下來可拍照時間都不長,
我還記得當年某個點雪景人像,G7X幾乎都糊了,
而NEX-5R+10-18都黃了~

我需要的是一個快速方便的旅遊紀錄工具,並不是創作工具,
能有畫質最好,但最好是可以馬上記錄下當下所有細節⋯
所以我的測試不外乎對焦,開機速度,拍照效率、
動態範圍優化、人像膚色優化等等⋯
當然色調也是一項,旅遊照片可不想回家慢慢修圖。
調控以非M檔為主,並且不希望等待相機處理時間⋯

G5Xm2的設計不就是旅遊機嗎?
很多觀光景點光排隊拍照就要等上好一陣子⋯
但拍照往往拍了就需趕快閃人⋯

又例如我在東京鐵塔排隊拍照時,就等了四十幾分鐘,
拍照為樓梯內,背景東京鐵塔,人像在前~
可以拍照時間很短,並且不可能架腳架⋯
二個人拍照大概五、六分鐘(我算過之前每組大約8-10分鐘)
旁邊大陸人就大喊起來還要等你多久⋯
這就是旅行⋯

所以我對相機的測試就會更以貼近生活使用為主,
就這麼簡單,所以今年才特別考量手機納入測試⋯
因為我也想知道快速有效率的好攝影器材,手機可以撐到什麼程度
已搬至 Yuxian BLOG,標題 + yuxian 就可以搜尋到。
yuxian wrote:...那麼Canon的自動亮度優化跟高光亮度優先對於逆光場景有用嗎?
答案是基本上無用...

...大範圍高反差對任何一台機身都是挑戰,尤其大家都喜歡拍夕陽,所以即使到現在
去一些景點逛逛,還是會看到”老師”帶著一群人佔領有利位置(黑卡)刷刷刷...;
有些人問拍照為什麼要帶剪刀,去問問那些位置佔著一直不走的”攝影人”吧!

話說C家自動亮度優化與高光優光有多大好處?很難抱持正面態度;這不僅是G5XII如此,
上至FF都一樣;可換鏡大多以Raw為主,開不開根本沒差,開了ISO值有限制反而麻煩;
坦白講,寬容度與暗部資訊搞好最實際,專業用戶多要求這些,原料準備好可以自己下廚;
不過一般在用DC比較少後製,而我還是那少數;反差太大即使M模式+內閃不過是讓後製
好調一點罷了,實際上也是小拉一下批次轉檔,不會浪費很多時間,但這就不算是機身直出了!

以前遇到大反差沒有拿手機出來補幾張的習慣(尢其拍女王),現在都會,因為我承認無論
用什麼等級的攝影器材,沒進後製調一下,乍看之下很容易輸給手機.
yuxian wrote:


我大概知道您是誰...(恕刪)

確實是,
行家都知道拍RAW回去後製,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慣壞了相機廠。

一般用戶,期望的是更智慧的直出照片,
這點目前手機廠琢磨最多,
在有限的感光與鏡頭限制下,
發展出了越來越強的運算影像。

其實手機再強悍,
基本上還是縮圖乍看美麗,
稍微放大後可見重手的後製痕跡,
這是先天硬體的限制,
它已經很盡力用後天軟體去彌補了。

相機廠是反過來,
有了更好的光學與硬體條件案,
但..........不能永遠把問題丟給RAW啊
尤其我就是那個沒時間後製的人,
如果RAW後製是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沒理由沒法在相機上自動處理吧?
當然各家還是有各種HDR模式,
不過跟手機的運算相比,有差距。
  • 4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