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本文已刪)-勿點-表現均衡大光圈輕便旅遊機 Canon G5X Mark2開箱簡評



這台應該也是走在時代太前面的,
以當今的運算技術,也許會更厲害。
刪除
已搬至 Yuxian BLOG,標題 + yuxian 就可以搜尋到。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這台應該也是走在時代太前面的,
以當今的運算技術,也許會更厲害。


走在最前面就是陣亡的比較快~沒辦法~
現今的技術應該除了蘋果的CPU外,其他的應該也跑不太動
M01的測試其實說明得很詳細了..我認為很值得一看
一次用16顆鏡頭拍照!Light L16全新概念相機實拍與心得分享


不過其實有廠商願意做出來就還是得說聲讚...
至少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SKAP wrote:
話說SONY DC的Auto模式(轉盤上那個)
不是預設都會有人臉辨識?
就算是大逆光,只要抓到人臉就會優先做為曝光依據
也就是通常拍出來會跟DXO那個Xperia 1手機一樣
人物曝光比較正確,然後背景太亮就過曝這樣
這也不是啥新東西,已經很久了,各家應該都有類似的
只是手邊沒有其他家DC,不確定抓到人臉會怎樣


ee3dd3ee wrote:
相機抓到臉後以人臉來測光 背景會過曝
...(恕刪)


G5Xm2跟RX100M5A都會針對臉部測光沒問題...

問題在於失靈,
偵測到臉部測光系統仍無法有效讓臉部曝光正常 (可能還有其他判斷參數)
或者是臉部太暗根本抓不到臉部都有可能~

這在手機也會發生,抓不到臉部...
但手機有最基本的HDR...所以就算抓不到臉部也不至於太慘就是了
yuxian wrote:
走在最前面就是陣亡的...(恕刪)

L16確實是概念出得太早,當時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對象,CPU也不夠力…不過還是可以看得出來,在使用可能僅僅跟一般手機差不多的硬體之下,畫質確實算是可圈可點了,起碼當時的手機做不到L16這種能力
不過在01那篇評測中也有看到,因為個別鏡頭的視角差異,在全畫素輸出之下畫面邊緣都出現了模糊的狀況…也許Light當初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把多顆同焦段的鏡頭銜接起來,搞到最後只能直接擺爛就放在那就輸出了
後來Nokia9跟進這種設計也是搞了很久,搞到延期至少半年以上才上市,如果沒有Google推了一把,或許它仍有L16那種視角差異無法銜接的問題吧…不過被Google推了這一把成效是非常顯著的,首先L16邊緣模糊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來利用黑白CMOS動態範圍較高(我記得是這樣)的優勢加入演算法,再靠Google特殊的對齊疊圖演算法,才有了最後的Nokia9…這個概念我覺得交給相機廠來做,DC市場會變得非常有趣,只不過目前看起來八字還沒一撇就是了
另外剛剛看了A7R4的評測,那個4張疊合的真.61MP看得真是過癮,240MP更不用說…但是實際使用上這兩者的限制還是太多了,怎麼說都只有單一一個光路在運作而已…嗯,如果能像Nokia9或L16那樣同時拍下然後再加上Google的對齊疊圖演算法呢?甚至直接RGB分三顆鏡頭去感光一舉解決X3的高ISO完全不堪用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多鏡單焦還有很多花招可以玩,但是手機廠沒有這方面的認知,相機廠沒有市場做利基,這種東西大概還是只能靠自己幻想吧

對了,剛剛才知道現在手機還有獨立微距鏡了…直接擺脫主鏡頭在光學設計上的限制,獨立一顆針對近拍設計的鏡組出來,手機廠的創意真的是
還有,Mate30那顆傳聞中新的1/1.55"居然是要拿來做超廣角…我還真的很好奇這鏡片到底怎麼設計的了
yuxian wrote:
或許有人說M6的放大倍率最高在50mm約0.17X
但往往模型的範圍不可能焦段落的那麼剛好,所以通常是對不上焦的...

這邊數據有誤
因為RX100M3~M5的鏡頭放大倍率是:
廣角端24mm、距離5cm,放大倍率0.41x
望遠端70mm、距離30cm,放大倍率0.2x

日本官網有提供明確數據
https://www.sony.jp/cyber-shot/products/DSC-RX100M3/feature_1.html


而RX100M6~M7在50mm、距離10cm時
放大倍率勝過M3~M5的0.41x,但我沒查到詳細數據


G5 X Mark II則是望遠端120mm、距離20cm,放大倍率0.47x

由於放大倍率一種是單指鏡頭本身的放大倍率
另一種是日廠很愛用的35mm換算後的放大倍率
所以沒有2台一起拍相同物體(如硬幣),還是很難確認差異

然後工作距離就是5cm、10cm、20cm的差異(上述3種鏡頭)
太近確實不好用,有時會遮到光,或是如您說的被玻璃箱擋到
但望遠焦段的話則要顧慮安全快門提升導致進光減少
(大光圈可彌補進光,但微距開大光圈容易景深太淺、成像鬆散)
SKAP wrote:
這邊數據有誤
因為RX100M3~M5的鏡頭放大倍率是:
廣角端24mm、距離5cm,放大倍率0.41x
望遠端70mm、距離30cm,放大倍率0.2x


您好,感謝補充說明~

我是指M6的24-200在50mm端
放大倍率多少就不可得而知,但我數據的確有誤,會再更正
將會拿掉實體數據.

但以實測而言是比G5Xm2的放大倍率還差一點

該場景我不管24-70還是24-200我都有拿去試拍過..
所以我很清楚二顆鏡頭都不行

至於對比測試本篇文章將不再更新,所以僅用文字說明

SKAP wrote:
太近確實不好用,有時會遮到光,或是如您說的被玻璃箱擋到
但望遠焦段的話則要顧慮安全快門提升導致進光減少
(大光圈可彌補進光,但微距開大光圈容易景深太淺、成像鬆散)


其實我近拍實測都是原圖,效果如何使用者自行打開原圖參考即可...
我覺得很可以
基本上為了不手震跟降低ISO我不會刻意縮小光圈

大圈光所造成的畫質劣化遠低於高ISO的畫質劣化~
24-200這顆鏡頭的缺點還是很明顯

我直接老實跟你說,照片上的的索尼範例就是M7..他這種距離對不上焦
Rx100m7 auto
william5629 wrote:
Rx100m7 auto...(恕刪)


其實拍這些上傳沒有意義的...
m7 50mm放大倍率只輸給G5Xm2一點點,
也就是說在您可以靠最近的時候自然是可以拍到差不多放大倍率的感覺

問題是如果被櫥窗擋著,那種距離是可能會到70-120mm的程度
這時候的M7靠近根本無法對上焦喔
M7其他焦段的最短對焦距離基本上超遠~

是不是M6/M7用戶根本不懂我說的意思?

不信,自己拿自己的M7去賣場跟G5Xm2去比一下就知道~
什麼叫做近拍實力的差距

G5Xm2在各級焦段下的最短對焦距離都很近~
很容易就可以對焦拍到

但既然有人要比較來比~
輸得心服口服比較好
featheringer wrote:
L16確實是概念出得...(恕刪)
對了,剛剛才知道現在手機還有獨立微距鏡了…直接擺脫主鏡頭在光學設計上的限制,獨立一顆針對近拍設計的鏡組出來,手機廠的創意真的是大笑
還有,Mate30那顆傳聞中新的1/1.55"居然是要拿來做超廣角…我還真的很好奇這鏡片到底怎麼設計的了XD


手機空間小,其實也沒辦法這樣子無止盡的塞下去~
其他晶片讓道,雙層主板,電池縮水等等都是有一好沒二好...

不管是耗電還是發熱都會比較差~
  • 4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