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本文已刪)-勿點-表現均衡大光圈輕便旅遊機 Canon G5X Mark2開箱簡評

SKAP wrote:
不可能,消費市場決定...(恕刪)

我在另一篇文有提到,三星已經發表了手機用的1/1.33" CMOS,而且畫素高達108MP…但我個人是非常不看好這片CMOS的
簡單說,手機最要命的限制在於厚度,以現今主流手機市場你厚度再怎樣也不能超過1CM,否則沒人想買,因為長跟寬都已經很大了,再厚起來完全就是磚頭…但是這厚度要求對於這種大小的片幅來說真的太嚴苛了
要縮減鏡組厚度,要嘛砍光圈要嘛砍畫質,甚至得兩個都砍才有可能…那,1/1.33"的優勢還剩多少?當初用上1"的CM1,沒有比同期的G4好多少,不就是因為鏡頭妥協太多?重點妥協這麼多還超過別人的2倍厚…
個人認為,做大片幅加大規模當然是提升相機畫質最快的方法,但在手機上有其極限,大過頭很有可能只是做白工…目前看起來我覺得1/1.7"可能就是極限了,不止三星,華為也想繼續往上堆,有傳聞Mate30會出現新的1/1.55"…但是如果為了壓厚度而犧牲鏡頭,那很多東西演算法是救不回來的
Hermitissimo wrote:
是啊,一語驚醒夢中人...(恕刪)

Nokia 8.1可以試試,跟Pixel3一樣的IMX363,這片CMOS已經有點年紀所以各廠的調教都已經很成熟,即使不裝GCam也不會太差
featheringer worte: ...Nokia 8.1可以試試,跟Pixel3一樣的IMX363,這片CMOS已經有點年紀所以各廠的調教都已經很成熟,即使不裝GCam也不會太差....

感謝🙏!站內其實有樓所以才有印象,花個幾千過過乾癮其實沒什麼好損失的,

最好能撿到便宜二手會更符合01精神!
tm84008 wrote:


https://...(恕刪)

YouTube 有提供自動翻譯喔,字幕要先開。
featheringer worte:
我在另一篇文有提到,...(恕刪)

1/1.33"比1"還大
要比大感光元件市場上多的是
根本不用三星特地出...
我也沒看好衝高畫素的類型

我說的是未來,目前1"當然還做不到這麼輕薄
事實上當初SONY手機不放OIS一說就是會增厚
結果各家包含Google、HTC的1/2.3"手機鏡頭都有OIS
證明SONY只是嘴砲,後來還不是用上OIS了
同樣1/2.55",三星從S7到Note10也是持續提升
鏡片數量增加、光圈變大、加入可變光圈
直到華為P20 Pro用上1/1.7",厚度有增加很多嗎?並沒有
所以這塊還是有持續進步,不能用過去眼光看未來

舉個例子,曲面感光元件如果量產,能跟鏡片更好整合
縮減厚度是很有可能的,另外台灣之前也有發表平面鏡片技術
還有菲涅耳透鏡、或者多鏡頭組合片幅等等
都有可能在未來達成同樣厚度,片幅卻提升到1"
而且依然保有大光圈、OIS等等規格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orte:...四五年前三星就有安卓DC,
當時看不慣簡潔到沒啥實體按鈕的觸控屏DC,
若是換到今日的運算能力,
應該能帶給DC市場全新指標...

幾年前真的有去注意這台Galaxy Camera,想說安卓系統的操作介面
對慣用手機的親友來說,上手門檻將大幅降低!

不過研究考慮一段時間之後...還是回歸到"陳舊的觀念"來作最後的評估,
因為對小底+高倍變焦(+小光圈)的畫質實在沒啥好印象,頂多又是另一台
縮圖可用的雞肋晴天機,給外行人用還容易拍出一堆手震人震救不了的照片
(高倍變焦小砲他們不是沒用過),所以因此而打消入手的念頭;

"若是換到今日的運算能力"...異想天開的確也有這麼"希望",不過光是考慮到
變焦倍率與光圈大小就是個難題,手機已經塞進去實體光學變焦模組體積還
沒太多變化,多鏡頭手機更是普遍(光圈都維持不算小),假如Galaxy Camera
有打算重新設計下一代的話...哪種構形組合與售價才能吸引消費者?

安卓相機對岸有在嘗試(小米小蟻微單M1,永諾YN450 ),不過都是採用M43
Sensor,感覺介面全面觸控化不見得比實體按鍵方便,Sensor太大也討不到
小片幅演算法的便宜,然後作為可換鏡系統又缺乏相機大廠的光學技術底蘊,
所以注意是注意到了,但目前頂多如此,毫無入手的誘因;

感覺這類產品要生出來還賣得出去...相機手機兩面夾殺還真困難咧;不是由
相機大廠主動改革創新的話,我覺得成功機率不高,所以我還是傾向於"希望"
相機大廠放棄本位主義(Sony不是也有手機?),亦或是不吃手機那一套,用自
行設計的新影像處理器或軟體,大幅改善HDR與多張疊圖的效果與效能,其實
這要求能有多高,搞一堆有的沒的罕用的"高階功能"能有多實用,光是最常用
最簡單地拍一張照片就被嫌了,打高空只是墊高售價的爛藉口罷了!
我還是深切地期望,專門的相機最基本的還是一定要先做好,按快門看似簡單
其實沒那麼容易,既然時代潮流與觀念已經受到影響改變了,那最好還是迎合
消費者的需求去作調整,否則還是那句老話,跟不上市場變化就等著被淘汰!
想問是否沒有間隔拍攝?那麽拍星軌的拍攝又是甚麽?
cheongau worte:
想問是否沒有間隔拍攝?那麽拍星軌的拍攝又是甚麽?


相機提供很多場景模式,
我還沒機會用到,但這是G5Xm2的優點之一
發現HDR測試照還真不好拍
因為不同模式+不同場景出來的效果會變化
很難找到相同差異的作為比較圖
所以只簡單抓一區做為示意,各位參考就好

另外我想到更好的比喻
傳統相機就好比手排車,雖然有5擋
但光踩油門只會卡在1擋
而手機就好比自排車
只要油門踩住就能一路上到5擋

所以有些手機預設就開啟自動HDR模式
然後預設的動態範圍又調很大的話
拍出來就會是下重手的HDR照
但因為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種效果
所以基本上都會提供關閉HDR的選項

有些人說自動模式越來越強是趨勢
但我也看到手機廠商提供越來越多功能模式
例如iPhone的人像模式就一堆打光效果可以套用
或者目前很流行的淺景深模式也不是預設就能拍出來
還有Google又新增HDR+強化、夜視模式
華為的似乎更多種?所以一體適用真的很難
甚至我推測未來手機廠商可能會提供HDR強度設定?

回正題,提供U11+跟M6的HDR測試照
(原圖太大,所以縮成1920,反正只是看亮暗部差異)

U11+ 關閉HDR


U11+ GCam HDR+(能即時拍攝,不過這場景效果不明顯)


U11+ GCam HDR+強化(亮部還原超扯,但拍照較久,且暗部出現紫色雜訊)


RX100M6 關閉HDR


RX100M6 HDR Auto(幾乎沒變化)


RX100M6 HDR 6ev(亮暗細節雖保留較多,但對比下降,也不適合拍人)


亮部比較圖


再重申一下,我不是說誰比較好
而是因為我了解Sony相機的設定有分好幾檔強度(其他家比較少玩)
所以分享不同強度的差異,讓懂設定的玩家參考
相機Auto拍出來寬容度絕對輸很多手機的自動HDR模式這點無庸置疑
但也理所當然到甚至不需實測就能知道結論

我一開始沒注意到樓主有些測試是表達全自動的差異,這點說聲抱歉
因為我習慣看M01的評測大多是這台相機各種模式下的最佳效果
例如近拍除了看放大率,再來就是最佳光圈能達到哪種清晰程度
如果近拍+最大光圈,通常DC跟單眼鏡頭都會慘不忍睹...
所以看到效果較差的拍攝,我都會提供更好的拍攝方式建議
並不是要去推捧特定品牌或特定機種,而是從發揮機器最大效果為著眼點
或者像安卓手機可以透過安裝GCam提升拍攝效果這種進階玩法
畢竟這是專門討論相機的論壇,追求拍攝品質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目標

像本篇主角G5X Mark2,我認為也是有辦法提升拍攝品質
只是可能會比較麻煩一些,但本來出廠預設值就很難100%發揮機器性能
好比我也有研究顯示器,基本上沒有一台出廠預設畫質就很好的...
亮度、對比都要正確設定,想要色彩準就需要校色
SKAP wrote:
發現HDR測試照還真...(恕刪)

其實你講的,有在玩器材的人都懂,
但對多數民眾來說,不想被器材玩,
尤其DC有很大主力是一般人......
如果是拍RAW,還要被電腦玩......
很多人天天在用HDR,卻不知道自己在用HDR,這就是手機.
  • 4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