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也因為G2去買了420EX畢竟當年的DSLR價格只可遠觀,現在已經平易近人。搞不好日後真的又轉入DSLR還是可以用,只是我真的比較浪費的一點,我本身是Nikon用家,但為了G2另外買個閃燈,現在G2跟閃燈只放在防潮箱中早晚三柱香我的結論就是若版大你有需要確定常用那就買吧,畢竟有外閃還滿實用滴!
樓主您好.依據我個人G7使用18個月的經驗,覺得G7和G9用閃燈有點怪,會買G9應該是考慮到輕便,功能強,畫質優,才會買的機種,您就固定ISO400.P模式.影像穩定器打開,閃燈能不閃,就盡量不要開啟,對被拍攝者的人很沒禮貌,尤其是在演講會場上,我覺得大部分拍照都OK的,除非已準備好要背負重責大任,也就是DSLR系統,那再考慮相關配備,對我來講,覺得花費一回事,並非買不起,最主要是重量,周邊配備,想到這裡就不想拍照了,出門去玩,為什麼還要花錢做苦工?拍命.
法小金 wrote:我的G7接閃燈都是拿...(恕刪) G系列畫質可以控制的比其他DC強的地方,個人覺得可以直接運用EX系的閃燈並且可以多燈連動佔很大優勢用過DSLR的同好都知道G9最低ISO約為DSLR ISO800的顆粒程度,200-400都可以用但是不是最好要發揮G系列最好畫質一定要讓它吃光夠,而能夠用閃燈補光或多燈佈光,G9可以拍出很唬人很細膩的畫質但是G9接上閃燈之後快門延遲超嚴重,按下快門約有一秒才拍攝,也還蠻困擾的...
不管是430EX or 580EX裝在G9都太大太重了我把430EX裝在S5IS(加鋁製套筒&濾鏡)上拿起來手感超怪, 感覺重心都跑到閃燈去了何況是比S5IS小很多, 重量也才一半的G9(註: S5IS含電池跟450D一樣重, 550克, G9含電池370克)只有像Nissin Di28這種小閃燈的重量跟G9比較配不過Nissin Di28不能跳燈, 輸出也不強, 跟內閃的差異不大現在在等Di466上市, 可以跳燈(但好像不能左右擺)不含電池重240克, 比430EX輕100克左右
沒原廠情結的話 Metz 58 AF-1 是很ok,看以下解釋母燈頭與子燈頭的光比差不多是1:6左右,而子燈頭可以設定出力,看是1:1(子燈的全出力),或是1:2(子燈全出力的一半),或是1:4(子燈全出力的1/4)。Metz 58 AF-1 D如果是使用50mm鏡頭,GN值是42,此時子燈的GN值大概是6.3,如果用F4.5的光圈,大概距離人物1.4公尺,所以50mm的鏡頭接在400D上,拍人物的半身是沒有問題的;把燈頭朝上打天花板來跳燈,然後子燈用1:1或1:2補正面光,這樣一來,母燈可以用來把頭髮上方打亮,順便補人物臉部光線;子燈則是補人物正面部份,把臉部及頭髮的細節打亮。就這款閃燈來說,我認為它是最容易也最好用的,而且光質也很漂亮。不過要注意室內氣氛,如果您只是要拍人物,那可以用快一點的快門,例如1/60或1/125,那背景比較暗,留不住氣氛;如果要留室內氣氛,就是使用慢一點的快門,例如1/30或是1/15來拍。假如快門比較慢,人物可能會晃動,那感光度就可以提高,快門變快,曝光效果相同(ISO 100用1/15秒,等於ISO 400用1/60秒)400D大概可以用到ISO 800都還OK。如果是使用580EX II/580EX/430EX的話,就要考慮在人物下方補反光板,或是在跳燈的技法上要做修正:使用反光板-如果您的構圖是只拍臉,那在人物臉部下方補一塊差不多A3或A4大小白紙或珍珠板/保麗龍,打跳燈時,可以把人物正面例如耳鬢、髮尾的細節都補出來,如果拍的是連同人物半身,那反光板就要用比較大塊的,如果有半個人那麼大張是比較好的,白色的就可以,同樣也可以補出來。反光板不論大小塊,有閃光燈的情況下,補都是補閃光燈的另一側,譬如說400D拿垂直,閃光燈在左方,燈頭朝上,那反光板就補在你的右方靠人物的位置。==========可是一般消費相機快門有點不夠力買太高階的閃燈比較不能發揮閃燈效能覺得買普通5張小朋友以下的閃燈就足夠了gn有 4x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