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G1X Mark2 入手


cake0715 wrote:
其實畫素密度也只是"僅供參考",
36mp的FF也是能保有高畫質特性,
畫素密度更低12mp apsc的x100比起新世代優質感光元件也略顯不足。

至於g1x mark2的寬容度dxo有新評測結果了,
這是從g1x就被人一直詬病的問題,
到了第二代還是完全沒進步。
這種數據不要說比apsc,連新的m43感光元件都比不上
前幾天在家無聊有測了一下A6000跟G1X2的高iso
A6000高iso贏的頗明顯

拿畫素密度來推論畫質差距會有兩個盲點
一是100%檢視法代表觀賞尺寸不同,這與現實應用不符
二是忽略了每個廠商的感光元件技術能力並不相同

DXO的數據跟我目前對G1X2的使用印象算是大致相符
DR部分習慣看這家沒被加權過的,高光部分是Canon傳統弱項.暫時只有G1X的提供參考嘍.
zakkwang wrote:
前幾天在家無聊有測了...(恕刪)

是的,非常認同,所以只是一個評估的方式.
還是習慣是看沒被加權過的那家,新機器還沒出來,還是那幾台舊機,直接看塗抹過的結果,亮暗部各一.

1.聊到DXO,有多少人知道其測試基準是將照片輸出8百萬像素到8"x12"相紙上.現在的使用者有多少人使用輸出到相紙上,有多少人使用螢幕觀賞.誰比較偏離實際應用不言可喻吧...

2.Dxo的給分設定上認定越多的像素縮放到8百萬像素對於各項指標是有增益的,這個設定很容易去驗證是否可行.
a.動態範圍:嘗試去拍一張部分過曝爆掉的照片,然後縮圖到8百萬像素,去輸出照片.就Dxo的設定上DR範圍是會因為像素被加成放大,所以爆掉的範圍就其論點應該會縮小並且出現細節.能實踐出來的縮圖演算法應該會被各界高價收購吧.....
b.色深度理論同上,但比較難人工實踐測量.
有興趣的自行試試看吧....

3.高像素的優點縮圖後觀賞反而是與低像素差異縮小.低ISO的時候100%觀看才容易展現其鉅細靡遺的優點.

以上一些個人對於Dxo的看法.....
今天發現原來imaging-resource早就有圖了,拿來比一比.
直接取各機ISO 100 與ISO 6400 圖比較.
這張看高光爆掉的部位有多大跟中灰色暗處雜訊與字被磨掉多少


這張看高ISO時各顏色的衰減程度
用高雄的新地標作這篇的結尾,全部手持拍攝JPG直出.











G1X2跟SONY 5T做比較~還在想要入手哪一台~~煩惱...

小鬼風 wrote:
G1X2跟SONY ...(恕刪)


建議反問自己會不會考慮換鏡頭....

ks_stone wrote:
直接取各機ISO 100 與ISO 6400 圖比較.
這張看高光爆掉的部位有多大跟中灰色暗處雜訊與字被磨掉多少

A6000在ISO 6400的表現是最好的,對嗎?
名嘴只會消費別人的傷口,他們發言,我們發炎。
kaots wrote:
A6000在ISO ...(恕刪)


相信你所見的吧,A6000的表現無庸置疑。
G1X MarkII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拿Eos m一起去印證Dxo的加成計算是否合理。沒點下去當縮圖看,點進去當原圖看。
  • 3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