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全面革新‧Canon Powershot G1X Mark II


ho.chiang77 wrote:
請問如果這台想要接環...(恕刪)


我也打算這樣做
已經請秘書訂購相機與閃光燈了
希望近拍的成果可以滿意(拍口內)
之前幫家父買了G1X 感覺色調調整的很不錯

雖然不能換鏡頭 但表現就已經很不錯 !

已經入手一台給老婆玩了

還可以防止她跳坑......
4132ricky wrote:
不過不知道這台暗部對焦給不給力?!...(恕刪)

只能說一般般,距離沒有太遠的話,建議開啟對焦輔助燈!

ewinglin wrote:
這一台的定位似乎是介於RX100和RX10之間,不論是體積和價錢方面。
若有機會,可以稍微PK一下嗎?謝謝。

只有體積是介於兩者之間,光是片幅就差了一大截,你可以參考文中各片幅的比較。

fish319 wrote:
不過閃光燈位置為何在那邊呢?
之前類似經驗~手指常常會卡到閃光燈彈起....

這我倒是沒遇過,因為左手一定是放在控制環上,照理來說不會卡到閃燈。

Dowchia wrote:
btw,提醒一下吉姆林大,一開始有好幾張大圖的連結是空白連結哦~ 點進去沒東西...(恕刪)

嗯嗯,當天中午已經更新了,謝謝提醒。

日日八杯水 wrote:
感覺蠻不錯的
但是不是圖床問題 感覺照片畫質都粉粉軟軟的?
有無原始檔可以下載來看咧?

每張照片都有原始檔可以點擊下載!

louischiago wrote:
謝謝吉姆林大的測試,...(恕刪)

這類型的內閃真的很受歡迎

Yakumo wrote:
不知道它用五倍光學拍照,與 Stylus 1 的十倍光學,在中心點的畫質相比如何?畢竟在正式上市前,就有蠻多人覺得 G1X MK2 因為片幅大,就算裁切也是贏。

從物理角度來看,怎麼看都是G1X M2贏,畢竟CMOS的尺寸差太多了。
✍ɪɢ|https://www.instagram.com/jml888.photography/
JamesGuu wrote:
錄影只有30P就已經很不給力了,錄影的品質更是慘不忍睹...(恕刪)

不知道您在播放影片時有切換到1080p嗎?用慘不忍賭來形容有點誇張...
aria7650 wrote:
沒想到初到了最新的Powershot G1X Mark II

沒想到初到了最新的Powershot G1X Mark II
感光元件更大 1/1.7~ 1/1.5

是1.5吋...不是1/1.5吋

antonhsu wrote:
景深和ISO的表現看...(恕刪)

因為EOS M的熱靴座沒有內藏電子埠。

Remaxwell wrote:
不過這台相機只有"我的顏色"
沒有藝術濾鏡或藝術效果嗎??...(恕刪)

有創意濾鏡,內文有介紹到唷!

fxben wrote:
在場景模式中,有沒有手持夜景(or多框降噪)的功能?
還有智能臉部優先反應如何?會不會不易感應到臉部或不易維持對焦點!?...(恕刪)

有手持夜拍功能,臉部自動對焦的表現則是一般。

Charley53 wrote:
G1X 的時候就已經是強化塑膠了 , 並沒有採用金屬外殼 ~...(恕刪)

兩台都借到手的時候我有特別比較過,一代怎麼摸那質感都是金屬殼啊...

lkkspp511327 wrote:
想知道五軸防震只有在錄影有還是攝影也有?
還有evf的放大倍率是多少呢?...(恕刪)

拍照錄影都支援五軸防手震,EVF放大倍率官網找不到資料。

leejoan wrote:
打算買一台來玩玩,但是不是不能安裝app呢?...(恕刪)

是的,Canon相機目前都還未支援APP。

jenhoxen wrote:
請教吉大,我在鏡頭前緣(內筒外緣)看到明顯像是遮光罩卡榫的突起(還有牙口),不知原廠是否有出遮光罩呢?

是的,官方列為選配。

blueby wrote:
這三張近攝照片的原圖看起來景深極淺,幾乎快看不到清晰之處,似乎濛了一層霧,影像像是掛了柔焦,看來G1X M2的近攝似乎不甚理想!

所以我在文章才會強調近拍時需要縮光圈。
✍ɪɢ|https://www.instagram.com/jml888.photography/
終於等到了...
在東引當兵,迫不及待這次返台回去入手
跟G12交接
雖然相對第一代有改進
似乎沒有明顯的亮點
對焦系統還是要上手玩才知到
家中的G12可以準備換掉了,雖然少了觀景窗的設計,不過多了很多實用的功能,甚至M43的潛在購買著都可以考慮這部隨身機了,很推薦。

bylen0911 wrote:
雖然相對第一代有改進...(恕刪)


亮點非常明顯阿 24-120mm f2.0-3.9

如果這不是亮點...那不曉得啥才是亮點了

不然一代的二手價格就不會直直落了~~

但不可否認的還有許多東西可以改進(不愧是牙膏廠阿)

包括重量.電力.按鍵太小以及軟體方面(例如全景合成) 都還有進步空間~~
吉姆林 wrote:
所以我在文章才會強調近拍時需要縮光圈。...(恕刪)

感謝吉大的回覆,經過您的提醒,我回去仔細重看了原文內容,您確實在內文及結論"可以改進的部分"中有再度提到如下紅字所示:

"可以改進的部份:
◎ 控制環的延遲感稍重。
◎ 錄影時不支援手動曝光,可調整的功能也有限。
◎ 開放光圈加上近拍時的畫質略顯鬆散,建議可以縮2/3~1級的光圈。
◎ 機身不支援RAW檔編修。"

可能小弟的理解力較差,之前讀文時不太了解此句的意思,現在懂了。建議您可以把此句講得較白話一點,如:"當近攝時,使用光圈全開f/2.0時所得的畫質鬆散不佳,必須縮2/3~1級的光圈,當光圈值來到f/2.5或f/2.8的時候,才會得到較好的畫質。"

因為您最後的結論是全篇文章最重要之處,許多讀者都很重視您最後總結的評價,講得直白一點,比較好吸收。再次謝謝您精彩的介紹!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