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大家看到日本的手機, 不會有想要改變台灣現在手機市場的現狀嗎??

To matika:
您說出了台灣電子業的辛酸了...

以手機 ODM 來說,ODM 客戶來台尋找代工伙伴時(好聽點是伙伴,難聽是廉價代工廠).其重點
在於代工廠的水準是否達到 ODM 客戶的要求,ODM 客戶會找一堆資料,問題 audit 你的公司
手機研發的知識,嚴謹性等等...等這些都OK了,再來就會要求 cost 及 schedule了. 而找代工
伙伴期間,不會只找一家,會找二家以上來比較,而且都是找"台灣"的來比,台灣的公司有個惡性
文化,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為了搶單,在報價的這部分會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來報,曾經有最
誇張的是報給ODM客戶的價格遠低於整機的成本好幾美元以上,當然,它搶到單了, 也把價格給
打亂了, 自此 ODM 客戶會以為台灣做手機是很便宜的, 之後的代工廠要爭取訂單就會在成本
這項,很難說服 ODM 客戶了.

OK,搶到單了,實際做的時候,軟體的部分是不算在手機成本(BOM cost)之中的,所以決定一
個手機的成本在於"零件".台灣的手機廠肥水不落外人田,有生意當然找台灣的供應商一起賺,
但是因為成本因素,供應商給的價錢也不能太高,變成也是沒什麼賺到,只有量大,新聞妙
作時很風光而已。

台灣的手機系統廠也都有研發團隊,但是這些研發團隊在做些什麼呢?不外乎非常routine
的工作,每天追著 ODM project 跑,一個 project還沒結束,一個新的project又要kick off
了,中間沒什麼休息充電的時間,即使再有熱情,也抵不過二三年這樣的消耗。太多公司看
不清手機的嚴酷殘忍,一頭熱的投進去做,造成做不起來倒掉<=>新公司成立的戲碼不斷
上演,手機研發團隊大搬風的新聞也就時有所聞了。

當個手機的研發人員,都會有想要做出不一樣的手機的夢想,然後在市場上發光發熱,但是
當想法提出時,第一個會遇到的便是主管階層的否決,即使主管階層認同,股東認同嗎?台
灣的文化目前還沒走到可以規劃,決定未來5~10年以上產品的地步,教育使然,環境使然
我個人倒是對日本手機沒好感

首先,塑膠外殼
第二、體積不小
第三、造型都方方正正的
第四、掀蓋很麻煩
第五、造型都大同小異,很多只是顏色變化而已

好像是『集中營』一樣
大家的手機都一個樣子
說了這麼多
大家還是繼續買三大廠牌的
朋友要我幫他看新手機
都會註明不要國產的...
台灣的廠商最喜歡的就是安於現狀
喜歡直接用現成的
不會想要花錢建設
只要現有的有賺錢就ok
不管國營企業到民營都一樣

像手機上的LCD
日本好早之前就240x320
現在還已經達到WVGA
而台灣的手機128x160的還一堆
真不知要說什麼好
台灣市場的手機目前中高階以上的手機螢幕解析度已有QVGA了,but,QVGA手機螢幕四年前日本就有了,隨便舉個例,NTT的SO505i在2003年6月4日發售,螢幕解析度:QVGA&CCD sensor 130萬畫素相機.
葉小釵 wrote:
台灣的廠商最喜歡的就...(恕刪)

葉小釵 wrote:
台灣的廠商最喜歡的就是安於現狀
喜歡直接用現成的

葉小釵 wrote:
而台灣的手機128x160的還一堆
真不知要說什麼好


台灣有很多民眾就是『吃碗裡,看碗外』

台商那麼爛

你去應徵外商工作嘛?

也有辦法去外商工作,然後進入他們『核心技術的研發部門』嘛!

台灣市面上手機規格差?
是國人的問題嗎?
3大廠很多最新手機在台灣買不到嗎?

您的想法就是

『日本手機最好』→『台灣手機最爛』→然後台灣廠商都沒出息或安於現狀是吧?
那我看3大廠都是爛貨,都是安於現狀了

真是不知道您的想法是怎們了?


jwave wrote:
『日本手機最好』→『台灣手機最爛』→然後台灣廠商都沒出息或安於現狀是吧?
那我看3大廠都是爛貨,都是安於現狀了

真是不知道您的想法是怎們了?(恕刪)



說真的....雖然說這位網友最後結論有點激動,但是我真的有點贊同他說的道理。

當然會看這篇文章的不免都很喜歡日本手機,但是倘若日本手機真的這麼樣的完美無缺,說真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最強最大的那幾間手機製造商會不跟進。另一個角度來說,若是日本的手機真的那麼棒,那所謂幾大廠幾大廠就全部都會是日本的手機製造商了。

台灣的廠商絕對有能力做的跟日本一樣好,畢竟說真的台灣不知道代工了多少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東西。

很多新東西不知道該怎麼實踐的時候,就會想到拿來台灣試試看喔!這不是騙人,這是真的。

所以還是整個市場上所需要的東西,當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手機來看電視,那手機廠商就會出這方面的手機,電信業者也會出相關的方案......

我反而覺得.....日本很多都是拿自己國人測試.....不過日本環境是有這個本錢做突破做測試,但是台灣是沒有這樣龐大的市場可以去做測試的.......
doublech wrote:
說真的....雖然說...(恕刪)


看了很多日本手機的文.. 覺得他們的手機似乎領先..目前國際的手機很多

也很羨慕他們..

但我並不覺得我們很可憐! 或許台灣的牌子目前作出的手機..離他們有很大的距離!

因為很多原因台灣廠商一直都只是幫別人代工..但你們知道代工的辛苦嗎??

當成品在市場暢銷時..我們只能感到欣慰..因為客戶賺錢...但當中的成本戰和之後如果提高價錢就被抽單!!

就像個奴隸... 當他們想自己走出時 ...一直以來都只在後面過著沒有名子的..難道不能給他們一點時間嗎?

你覺得不好 你可以不買! 但你都不買了...還想他們走出來...

日本手機或許很好但為何他們不走出來呢?? 只躲在那島國..別說因為他們在那邊就很賺了..有哪個商人不想賺更多錢?

很多人都說只要他們出來可以殺暴目前三大品牌...那為什麼不出來??
吾為台中人 不食台中米
matika wrote:
沒正式跨足? Sam...(恕刪)


這位網友~您似乎有點兒激動
或許我的字詞表達不好,那句『況且國際一線大廠(除Samsung有參一腳)都還沒正式跨足』讓你誤解了
但請看清楚紅字

如果不夠清楚,我可以重新組字,變換一下給你看~『況且國際一線大廠,除Samsung有參一腳,(其他)都還沒正式跨足.....』


看文章輕鬆點
別讓您的眼睛焦聚太集中了
--- 則規區論討守遵意同並過讀閱已我, 則規區論討視檢裡這按, 能功言引解瞭裡這按 --- ~~~
離上次回文已過了一星期,當初的本意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多一點比較有內容的實質討論,畢竟手機這個業界的人大多很忙,就算願意但能有時間上來分享真實產業面想法的人並不多,如果能夠多些人來提供一些更實際的經驗給大家,對大家的討論品質應該會有所提升,來自同產業不同公司的人或許也可以藉由這樣的互相激盪,起一些良性的作用也說不定。

甚至,如果真討論出了些好的想法,也才有機會在這樣的討論中反饋給身在這個產業的人,而不只是淹沒在一堆似是而非或者情緒性的無意義發言中

可是,花了點時間把後續的回覆全看完後卻覺得.........雖然引了幾塊玉出來,但或許我還是太理想主義了,也或許這該是我最後一次上來分享!

我應該要相信能在這裡發言的人都有一定的教育知識水準才對,至少都懂中文吧?至少都有理解與回應的能力吧?但我實在不懂,對部分人而言,理性和平地討論有這麼困難嗎?把前面的文章仔細看完再回文,而不是草率地搶著回應,很困難嗎?

本來不願多說些什麼了,但既然有人點名到我,還是該來澄清一下。

是的,我有一支 902sh,我也還蠻喜歡這支手機的

而且我還要大聲地告訴各位,這是我自掏腰包買的。因為除了個人使用需求以外,我認為這也可以是我工作與學習的一部分,我也需要 study 別人的手機,這支手機在當時即使不算經典,至少是個 benchmark。

當然報公帳去買一支手機並不是不可以,但上班族總有上班族的不便之處,這樣得來的手機能在手上把玩多久?又能夠多深入地去體會別人的設計及真正使用上的品質是如何?自費有自費的好處,也有一些不得已。

同樣的,我也買過 Nokia, Moto.........等等

或許有人看到這裡,又急急忙忙地移動滑鼠,準備按下回覆或引言,拿著"說老半天還不是自己不買"之類的話批我一頓吧

對,動動滑鼠很容易,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我這幾個月也對什麼手機發言過,那支國產手機也是我自掏腰包買的,沒辦法,除了做出那支手機的公司外,手機業好像只有某股王級的公司有配給員工

在手機製造業像我一樣的目的而自己花錢買手機的大有人在,我當然也買過一些國產的,但詳列我買過的國產手機毫無意義,只是希望大家了解,這些台灣廠商裡面有很多既優秀又努力的人(自稱"不才"的我不敢妄言包含在內),絕非部分人所想的只會短視或者牽拖一些理由就可以沒效率地開會混日子

但我不禁要想,如果當初提到我手上的國產手機,是不是又會有人批"井底之蛙"、"難怪做不贏別人"之類的?其實我也有提到手上的國產手機啊...........(對了,一定是因為沒加紅字)

**************************************************************************
以下對前幾頁部分回文做些回應,可能有點雜亂,希望還是能對大家有點幫助

Panasonic 的事情可以不用再想了,人家老早就宣佈退出全球市場只專心做日本生意,這也是為何我前次回文提到他們庫存清很久。喜歡 Panasonic 手機的人,如果還買得到的話倒是可以去買來珍藏,畢竟以我實際測試或把玩過的手機來說,Panasonic 自製的手機品質真的不錯,唯一要注意的是比較容易掉漆

討論台松或台松日籍高幹的意義並不大,不論是國外的 Panasonic 開發什麼手機,或是在台灣市場如何操盤,他們能著力的地方都不多,充其量只是生意上過水而已

Toshiba 目前對海外市場確實是比較積極,但能持續多久?以我的觀察,這樣的策略考量恐怕還是增加銷售量的目的(日本國內+海外)大於海外事業的獲益。就整體 business 來看,目前在台灣應該也沒賺到錢

對幾位把品牌經營過度簡化的網友,我只能說這樣的想法及對既有業者的苛責是不適當的。要生出一個品牌很簡單,您自己去商標登記一下就有,但要能把它變成生意,可是一門學問+運氣+時機+...............無限多的因素

芬蘭能養出 Nokia 這樣的廠商,是有很多條件配合,而且也有他的成長過程,並非一蹴可及,但絕不是芬蘭人每半年都掏個兩萬來買隻手機這樣的理由。除了貼近主要 GSM 市場外,更重要的是電信產業是寡占市場,這裡面有很多關係和利益的糾葛,人家早就先來先贏了,不是後來的新廠商想賣就可以賣,價格比原有的供應商低也並不見得是賣點。另外,Nokia, Moto, Ericsson........甚至 Samsung 都是重要的局端設備廠商,人家早就在所有的 operator 端建立起各種人際及利益關係,局端設備賣進去後,operator 的動向掌握的一清二楚,人家要什麼手機功能當然可以及早開發,還可以在局端設備配合修改,這都不是只賣手機的廠商能做的,甚至關係不夠連 operator 要的規格都拿不到,想配合根本是門都沒有。

所以 BenQ 為何要買 Siemens?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撇開新聞上大家看到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談,入場券絕對是重要關鍵,為的是敲開手機市場大客戶的大門。

回過頭來談手機,為什麼這些一線大廠總是對市佔率、排名斤斤計較?面子問題只是表象,真正的關鍵還是在銷售量,這跟費用攤提、零組件議價........等成本問題息息相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 Nokia 的一些財報分析,看看他們的獲利基礎是在哪裡?高階手機對營業額的貢獻看似可觀,但若沒有數量多到可怕的中低階手機支撐,Nokia 也是賺不到錢,現在 Moto 的狀況就是最好的例子。先尋求數量以拉低成本,才有機會拿獲利去養活高階手機,就這點來看其實一線大廠與台灣廠商的策略並沒有太大分別。所以,不是台商愛做 ODM 或低階手機,而是市場的大餅就在這裡,獲利的基礎也在這裡,成長總是有個過程,但台商的起跑點較晚、面對的是強敵都卡好位的環境。

再看 Nokia, 別說台商只會 cost down,做過機構、材料、工業設計........等的網友應該也都能同意,除少數幾款手機以外, Nokia 的機構、外觀料件實在是 cost down 到不行(即使是高階機種、即使不考慮議價能力),只有外觀設計真的是夠水準

談了這麼多 Nokia, 看似離題但也不盡然,因為這也正是在探究日商難以走出日本的原因。拿日本那些東西要賣到海外?很抱歉,在國外的 operator 面前一樣得從頭做起(這一點和台商很像),更別說日本機的成本還比別人高出一大截,就算賣得進去,想賣到一個可以賺錢的規模,可能嗎?自然得弄些跟 home market 相比,較低階的東西才有機會,可是日本人細火慢熬的效率跟做事風格,叫他們做些高階產品的或許還有點錢賺,低階的可完全沒競爭力可言。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要面對,這些日商要是哪天連 home market 都失守,恐怕手機部門都要收起來了。

回到台灣來看,就像我先前回文講的,在 Mobile01 出沒的大多是那"一小撮"鐵桿敗家份子,但真實而完整的的世界並不是只由這一小撮人所組成,只由 power user 的角度作出發點來看事情是不完全的。換一個角度,把這樣的比例關係放大到全球來看,日本手機的發展與日商難以走出日本,不也正是一小群 power user 和全部的市場的關係嗎?

所以,home market 重不重要?看看日商的例子就能明白,台灣市場是否改變、往哪裡走,方向其實還是掌握在各位消費者手中。如果大家選擇當台灣廠商的 power user,我們當然也有機會培養出產品一流的廠商;反之,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想想看 BenQ P30 後續機拿去賣給 Nokia 的下場)

另外也有人提到 htc,我認為他是成功的,但到目前為止這還只是 niche market,是不是個好方向還很難說,現階段看起來是賺到錢了沒錯,但這塊餅能有多大?容得下一家不見的容得下第二家,容得下第二家也不見得容得下第三家,更何況還有台灣以外的競爭者。天花板在哪裡目前還沒人說得準,但可預見的未來或許就會看到頂,不然那些拿香跟著拜的廣達、華碩、倚天、技嘉不早就輪流做股王了,怎麼都還只是在掙扎?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理性和平討論,想清楚了再發文,不要再有那些無謂的、情緒性的爭執了

謹向讓我只用回文也拿到積分鼓勵的網友們致謝..........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