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240x320通用}-THE DARK KNIGHT{黑暗騎士}-已停止分享

lyou wrote:
歹勢,看不懂什麼叫256格送上手機後只有64格耶...... ^^" (是指色階嗎??? @_@?)


電腦螢幕中灰階可以用到254色和黑白兩色來表現。
因此把黑到白的灰階漸層拆開,可以拆成256格。
色碼R0G0B0一直到R255G255B255。

(我所說的“格“並不是pixel,而是概念上的。)

26萬色的手機螢幕在處理灰階理論上只有64色表現。
(64x64x64=262144色)
黑到白只有64格變化,因此把電腦製作的8bit灰階送上手機,
手機便只能用64格表現,因此是64/264=1/4的格數。
電腦上每四格的明度變化在手機上卻只有一格。

lyou wrote:
ANYWAY,所謂解析度(或在手機上要叫分辨率?)我不能說的很篤定,但基本上就是,每個方向上的像素數量.


這是所謂【螢幕解析度】resolution。
我們在說【解析度】指的是dpi。dot per inch。


lyou wrote:
因為做SWF的關係,其實近來如果我有做過什麼256色的圖檔,也不是GIF而是PNG.當然在層次上也不是因為省電或會不會多佔記憶卡空間的關係,而是不能讓執行記憶體撐爆的關係.


沒錯。flash真的是個麻煩的小玩意。又耗電又耗效能。


lyou wrote:
一個256像素長度的矩形,送上手機後,它就是會以256像素的長度顯示在手機上.


這是一定的。
電腦上的pixel和手機上的pixel沒有差別。
差別在於一個pixel裡面所能表現的色彩。

lyou wrote:
如果把這100x256的矩形想成是由256條不同顏色的線所組成的呢? 我的176x220無法精確實測,希望有手機能實測的人告訴我是怎樣. 我不知道各位是不是可以順利做出由256色十字線組成的矩形,當然,如果這256色是從全白到全黑(或紅/藍/綠等等)的話,就是所謂的漸層了.


我做了一張100x256的漸層,但是套在240x320的圖裡。
電腦上看到的是這樣。



手機上看就會這樣。



拍的不是很清楚,但是你可以看到有格線的產生。
這就是所謂每四格色彩變化在手機上只有一格而造成的。
色深的不同在這裡最為明顯。



lyou wrote:
只因為ARORT在某篇文裡有提到省電這事


應該是指我好像曾經說過不建議拿SWF當桌布吧?
嗯,那真的很耗電。不過我發現指針時鐘倒是OK。
所以後來做了個指針時鐘的主題。

----------------------------------------------------------------------------

anyway,lyou你還真是頗有研究的精神,你所提到關於耗電的事說不定是如此。
只是在現在手機越來越強大的情況,在色深上求省電和效能的確也太多此一舉,
畢竟....可能跑個java遊戲五分鐘所耗的電就遠比跑那些圖來的大。
總之要謝謝lyou的討論。





兩位的討論~讓小弟上了寶貴的一課

可所謂之~不打不相識.........千錯萬錯都是Alumin的錯~喔咪頭猴
首先,謝謝你寫的很長的回覆.

arort wrote:
這是所謂【螢幕解析度】resolution。
我們在說【解析度】指的是dpi。dot per inch。


不. 我說的的確就是resolution.
你說的(不是我們在說的)才是dpi. :-)

你做的那張圖,在發出前文時我自己也有做,看來效果相差不多.

我找到比較專業的lcd技術文件了.(雖然有點舊,但原理還是相同的).
的確就是像你最後一次說明的那樣,是像素的色彩表現的問題.
用"格"來描述,我真的不行......... rz

btw,我重新確認過了.
由於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寫出16-bit色這種東西,讓人寫說我的色彩深度觀念錯了,
所以就查了一下.....那觀念其實就是adobe灌輸給我的說~



知道為什麼嗎?

你自己引用的adobe說法:
RGB 影像是由 3 種色彩色版構成。
每個像素 8 位元的 RGB 影像的每一個色版具有 256 個可能的數值,也就是說,
它具有超過 1 千 6 百萬個可能的色彩數值。
每個色版 8 位元的 RGB 影像有時候也稱為 24 位元影像 (8 位元 x 3 個色版 = 每個像素 24 位元資料)。“


所以,你所說的8bit jpg有1670萬色,沒錯,我也接受了.
不過,我所說的16-bit,是相對於所謂24-bit是1670萬色的那種描述法,其實也沒有錯. :-)

溝通有助於結束雞同鴨講~ ^_^

以上.


======================
對不起,我和ARORT一點也不熟,
我不該不管別人要不要接受就隨便亂發表我的個人意見.

其實如果第一次看回文時有把每一個字仔細的認真看清楚的話,
相信我就確切的方向,知道我心中的疑問可以在哪裡找到答案.

我對我沒有認真地好好看完別人回文的每一個字以致帶來的後續困擾致歉.



~ 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 ~
lyou wrote:
不. 我說的的確就是resolution.
你說的(不是我們在說的)才是dpi. :-)


你沒看清楚我寫的。
我說,你講的【解析度】是指【螢幕解析度resolution】
而我們(指一般設計工作者)在講【解析度】是指dpi。
我的意思是,你說【解析度】不是很正確的說法,會誤會。
盡量請講【螢幕解析度】,要不然就直接講英文更易懂。

至於我說你的色彩深度觀念錯了,
最主要不是因為8,16,24bit的說法(那容易混淆),
而是你所寫的
lyou wrote:
2的16次方是65536,16-BIT色(色深)是65536色,也就是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色~
2的24次方才是16777216............而你說的所謂26萬應該是2的18次方...........

2的8次方是256喔.......(我看了一下從這主題拆出來的BAR,應不止256色吧......) ^^"


這幾句話讓我知道你的觀念完全搞錯了。
(因為色深根本不是所謂2的幾次方的問題)
這樣而已。
我在另一篇文裡有說ARORT的壞話喔. :-P
我說,你用字很主觀.
(雖然如此,但你仍經常不厭其煩地把你所知道的事仔細地再寫一遍.SO,那個"主觀",習慣就好). ^_^

你,是做平面設計的.習慣用8-BIT這種表述法.當然,我有開photoshop去看過,
photoshop在開新檔時,選rgb那裡,的確就是列8/16/32BITE讓你選.

不過,我古早年代在學校唸書的時候,唸的是電腦相關科系.(雖然現在也脫節蠻久了~)
當時我們這一掛的,不少人就是比較習慣用2進位的東西去描述或思考事情.

通常在回文之前我都會先做過一點簡單的查證.
而你說明你的意見時,我查證了,沒錯,所以我接受你的說法附和一下而沒多說什麼.

但,我真的是個個性不太好的刁民.我會很懷疑,那我之前的"錯誤觀念"到底是來自哪裡?為什麼之前我會輕易信服.
於是,我看了一些科技相關新聞,也找到了一些比較專業的LCD技術文件.(至於奇摩知識+那種經常有偽知識的地方,我就不考慮了).然而,我查的那些我比較習慣的領域,並不是用你慣用的那種表述法.

然後我打開ADOBE DEVICE CENTRAL看了一下.咦.....它的色深數據顯然也不是你堅持的那種表述法.如果ADOBE軟體中的數據資料會有觀念性的錯誤,那這家公司可以去死了.
然後,我也重新看了一遍你的指正,發現你所引用的ADOBE自家的說明文件中,就已經明白指出,你慣用的8BIT表述法,有些人也會用24BIT來表示.就是醬子. :-)

我真的個性不太好,也許ALUMIN看多了,所以才會冒出一個什麼"不打不相識"疑似勸架的文.
我應該,嗯,我看得懂你在寫什麼就好了,至於你看不看得懂我在寫什麼,WHO CARES? ^_^

FYI:

這是ZDNET今年四月的新聞(隨便挑一篇,要看更多請用GOOGLE).ZDNET的科技新聞雖然不能說有很高的專業口碑,但其表述法如果完全是錯誤的話,它可以去死了.
http://www.zdnet.com.tw/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85680,20128512,00.htm
文中的說法是,2的18次方就是26萬色.只不過它有解釋那個18次方是來自6+6+6,也就是2^6^3=2^18.
老實說,我以前看過的一些資料,直接就寫2^15或2^16或2^18或2^24那樣而無任何解釋,(像Device Central就是直接標12/16/18BIT),而我從來也沒多想過15是5+5+5,或16是5+5+6.....所以,你說我"不求甚解"我比較能接受,劈頭就說我"觀念錯誤"我就有點反應不過來而非要弄個清楚不可了~ :-( )

下面這一整串的討論更是我這一掛的人比較習慣的表述法了: :-)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7&t=732064&m=f&last=7682118
(P.S.其實我蠻想看Arort跟KakimotoRift吵架的~ )

這裡有一些LCD的技術文件.雖然有點舊,但無傷.當然,只要隨便瞄一下最基礎的就可以了.
http://www.wsfamily.idv.tw/WENG/lcd.htm
在這些討論LCD的文件裡,被提到的解析度通常就是指面板的RESOLUTION而不是DPI.
而所謂的DPI,據我所知它最早的源頭應該是印刷上的術語.在電腦(特別是IBM相容PC)還是MONO/CGA/VGA256的年代,根本就沒什麼很強的繪圖或排版軟體,當然很少人會講DPI這種東西,而那時普遍的DOT-MATRIX式印表機,講DPI也....呃....沒什麼用處的樣子. 的確,10幾20年前蘋果電腦在影音方面很強,以致長久以來做專業美術/排版/音樂的人,十之八九都是選用蘋果的機器.不知是否因為蘋果的許多USER都有這樣的專業背景,所以在講解析度時自然會反射性地先想到源出於印刷的DPI...... 8-) 沒錯,我平常的確都是講RESOLUTION,但在網路上寫文,經常有人抱怨看不懂英文,所以我才用"解析度"這三個字.


好啦....又寫了一堆,我自己都覺得自己有偏執狂很討人厭. 見諒見諒.
總之是要感謝arort,讓我把原本不求甚解的部分整個弄清楚了.

就醬.



======================
對不起,我和ARORT一點也不熟,
我不該不管別人要不要接受就隨便亂發表我的個人意見.

在公開信區裡,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帖子的內容,
所以有時候我會多寫一點,企圖讓非當事人也能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我的這種自以為是,讓我愚蠢地沒有見好就收,
我對為此而浪費很多時間的所有人致歉.


~ 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 ~
lyou wrote:
這些討論LCD的文件裡


關於resolution和dpi,我沒有在跟你討論LCD的技術。




什麼東西都有慣用講法和錯誤講法,
解析度=螢幕解析度這種錯誤觀念就像是mp3=隨身聽 一樣。
大家都在用的用法不等於正確的用法。
你要用古早的講法還是錯誤的講法我都沒意見,我只是要跟你說,這樣會混淆。

以前講dpi當然跟印刷有直接關連,
現在講dpi是因為那跟數位圖檔的一切息息相關。
你拍一張數位相機的照片是300dpi然後不改dpi直接丟上無X小站網路相簿,
還是你網路抓圖抓到600dpi的掃圖你也沒注意到就直接縮圖丟進主題製作軟體?
有必要嗎?

請不要把以前的用法和現在的趨勢混淆。
這跟蘋果的user還是什麼專業背景還是什麼dpi的源頭沒有什麼關係。
是一般人都該有的知識。

很明顯你也知道你自己有點刁,
我也沒想跟你吵。

你個性刁不代表你可以到處跑然後說別人“雞婆“、“被雷打到“。
你的確不求甚解,但是也太急著發言了。
我主觀是沒錯,但是我很清楚我的主觀來自我的專業基礎。
我接受所有的建議與指正,但我不會讓人莫名其妙的說我被雷打到。
我只知道~
要搞一張2到4樓半的 店頭正面的大帆布看板(原稿我自己設計)
與廣告公司聯繫~她要我弄12000dpi :-| 的圖檔原稿光碟給她
以便輸出 印刷 製作...施工等等 等.....

她說:這樣放大才不糊掉 (當然也有請教她一些基礎囉.........)
==================================================================
藉題發揮


TFT LCD 原理

我從K750年代起~對cafe KuRu說要實測 要實測~強調液晶~我不做卡通...........肇因...........


以下為TFT LCD基礎原理

TFT LCD液晶顯示器的操作原理下剖析關鍵材料的組成及其特性

跟大家介紹液晶顯示器的基本原理。在液晶特性中,最重要的是液晶的介電係數與折射係數。介電係數是液晶受電場的影響決定液晶分子轉向的特性,而折射係數則是光線穿透液晶時影響光線行進路線的重要參數。液晶顯示器就是藉由液晶的這些特性,適當地利用電壓來控制液晶分子的轉動,進而影響光線的行進方向以形成不同的灰階,作為顯示影像的工具。當然啦,單靠液晶本身是無法當作顯示器的,還需要其他的材料來幫忙,以下將介紹有關液晶顯示器的各項材料組成與其操作原理。

用偏光板作為柵欄以控制光線

記得高中時的物理課上到跟光有關的物理特性時,做了好多的物理實驗,目的是要證明光也是一種波動。而光波的行進方向與電場及磁場互相垂直,同時光波本身的電場與磁場分量彼此也是互相垂直。也就是說,行進方向與電場及磁場分量,彼此是兩兩互相平行的。而偏光板(polarizer)的作用就像是柵欄一般,會阻隔掉與柵欄垂直的分量,只准許與柵欄平行的分量通過。所以如果拿起一片偏光板對著光源看,會像戴了太陽眼鏡一般,光線變得較暗。但如果把兩片偏光板疊在一起,就不一樣了。當您旋轉兩片偏光板的相對角度,會發現隨著相對角度的不同,光線的亮度會越來越暗。當兩片偏光板的柵欄角度互相垂直時,光線就完全無法通過了,而液晶顯示器就是利用這個特性來完成的。在上下兩片柵欄互相垂直的偏光板之間填滿液晶,再利用電場控制液晶轉動來改變光的行進方向,如此一來,不同的電場大小就會形成不同灰階亮度了

配向膜讓兩層玻璃間的液晶分子排列整齊

液晶上下兩層玻璃主要是用來夾住液晶,下層玻璃長有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 TFT),而上層玻璃則貼有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這兩片玻璃在接觸液晶的那一面並不是光滑的,而是有鋸齒狀的溝槽。這個溝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長棒狀的液晶分子沿著溝槽排列,如此一來,液晶分子的排列才會整齊。因為如果是光滑的平面,液晶分子的排列便會不整齊,造成光線的散射,形成漏光的現象。其實這只是理論的說明,強調必須將玻璃與液晶的接觸面做好處理,以便讓液晶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在實際的製造過程中,並無法將玻璃做成如此的槽狀分布,一般會先在玻璃表面塗佈一層PI(polyimide),再用布做磨擦(rubbing)的動作,好讓PI的表面分子不再雜散分布,依照固定而均一的方向排列。而這一層PI就叫做配向膜(alignment film),它的功用就像在玻璃的凹槽一樣,提供液晶分子呈均勻排列的介面條件,讓液晶依照預定的順序排列。

液晶分子的排列上下旋轉90度的TN型LCD

當上下兩塊玻璃之間沒有施加電壓時,液晶的排列會依照上下兩塊玻璃的配向膜而定。對於TN(Twisted Nematic)型的液晶來說,上下配向膜的角度差恰為90度,所以液晶分子的排列會由上而下自動旋轉90度,當入射光線經過上面的偏光板時,會只剩下單方向極化的光波。通過液晶分子時,由於液晶分子總共旋轉了90度,所以當光波到達下層偏光板時,光波的極化方向恰好轉了90度。而下層的偏光板與上層偏光板,角度也是恰好差90度,所以光線便可以順利地通過。但如果對上下兩塊玻璃之間施加電壓,由於TN型液晶多為介電係數異方性為正型的液晶(ε//>ε⊥,代表平行方向的介電係數比垂直方向的介電係數大,因此當液晶分子受電場影響時,其排列方向會傾向平行於電場方向),所以液晶分子的排列都變成站立著的。此時通過上層偏光板的單方向極化光波,經過液晶分子時便不會改變極化方向,因此就無法通過下層偏光板。

NW及NB兩種偏光板

所謂的NW(Normally white),是指不對液晶面板施加電壓時所看到的面板是透光的畫面,也就是亮的畫面,所以才叫做Normally White。反之,當不對液晶面板施加電壓時,如果面板無法透光而看起來是黑色的,就稱之為NB(Normally black)。對TN型的LCD而言,位於上下玻璃的配向膜都是互相垂直的,而NB與NW的差別只在於偏光板的相對位置不同而已。對NB來說,其上下偏光板的極性是互相平行,所以當NB不施加電壓時,光線會因為液晶將之旋轉90度的極性而無法透光。為什麼會有NW與NB這兩種不同的偏光板配置呢?主要是為了不同的應用環境。一般應用於桌上型電腦或是筆記型電腦大多為NW的配置,如果你注意到一般電腦軟體的使用環境,你會發現整個螢幕大多是亮點,也就是電腦軟體多為白底黑字的應用。既然亮著的點佔大多數,使用NW當然比較方便。也因為NW的亮點不需加電壓,平均起來也會比較省電。反過來說,NB的應用環境大多是屬於顯示幕為黑底的應用了。
液晶分子排列旋轉角度大於180度的STN型LCD

STN(Super Twisted Nematic) LCD與TN型LCD在結構上是很相似的,其主要的差別在於,TN型LCD的液晶分子排列由上到下旋轉的角度總共為90度,而STN型LCD的液晶分子排列,其旋轉的角度會大於180度,一般為270度。正因為兩者旋轉的角度不一樣,其特性也就跟著不一樣。從TN型與STN型LCD的電壓對穿透率曲線可以知道,當電壓比較低時光線的穿透率很高,電壓很高時光線的穿透率很低。所以它們是屬於Normal White的偏光板配置。而電壓在中間位置時,TN型LCD的變化曲線比較平緩,而STN型LCD的變化曲線則較為陡峭。因此在TN型LCD中,當穿透率由90%變化到10%時,相對應的電壓差就比STN型的LCD來得大。前面曾提到,液晶顯示器是利用電壓來控制灰階的變化,而TN與STN的不同特性,造成TN型LCD先天上的灰階變化比STN型LCD來的多。所以一般TN型LCD多為6~8 bits的變化,也就是64~256個灰階的變化。而STN型的LCD最多為4 bits的變化,也就只有16階的灰階變化。
除此之外,STN與TN型的LCD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一般STN型LCD的反應時間多在100ms以上,而TN型LCD的反應時間多為30~50ms。當所顯示的影像變動快速時,STN型的LCD就容易發生殘影的現象。

TFT LCD利用薄膜電晶體產生電壓以控制液晶轉向

TFT 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中文翻譯名稱叫做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它是利用薄膜電晶體來產生電壓,以控制液晶轉向的顯示器。在上下兩層玻璃間夾著液晶,便會形成平行板電容器,稱之為CLC(capacitor of liquid crystal)。它的大小約為0.1pF,但是實際應用上,這個電容無法將電壓保持到下一次再更新畫面資料的時候。也就是說,當TFT充好這個電容時,它無法將電壓保持到下一次TFT再對此點充電時(以一般60Hz的畫面更新頻率,需保持約16ms的時間),這樣一來,電壓有了變化,所顯示的灰階就會不正確。因此一般在面板的設計上,會再加一個儲存電容CS(storage capacitor大約為0.5pF),以便讓充好電的電壓能保持到下一次更新畫面的時候。不過正確的說,長在玻璃上的TFT本身只是一個使用電晶體製作的開關。它主要的工作是決定LCD source driver上的電壓是否要充到這個點。至於這個點要充到多高的電壓以便顯示出怎樣的灰階,都是由外面的LCD source driver來決定的。
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 CF)

如果你有機會拿著放大鏡靠近液晶顯示器的話,你會發現所顯示的樣子。利用紅、藍、綠三原色,便可以混合出各種不同的顏色,很多平面顯示器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來顯示出色彩。把RGB三種顏色分成獨立的三個點,各自擁有不同的灰階變化,然後把鄰近的三個RGB顯示的點,當作一個顯示的基本單位,也就是pixel,這個pixel就可以擁有不同的色彩變化。對於一個需要解析度為1024 x 768的顯示畫面,只要讓這個平面顯示器的組成有1024 x 768個pixel,便可正確地顯示這個畫面。每一個RGB的點之間的黑色部分,叫做Black Matrix。Black Matrix主要是用來遮住不打算透光的部分,比如ITO的走線、Cr/Al的走線,或者是TFT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麼每一個RGB的亮點看起來並不是矩形,其左上角也有一塊被Black Matrix遮住的部分,這塊黑色缺角的部份就是TFT的所在位置。

用於OA產品的條狀排列

常見的彩色濾光片的排列方式。條狀排列(stripe)最常使用於OA的產品,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等等。為什麼這種應用要用條狀排列的方式呢?原因是現在的軟體多半都是視窗化的介面,也就是說,螢幕內容是由一大堆大小不等的方框所組成的。而條狀排列恰好可以使這些方框邊緣看起來更筆直,而不會讓一條直線看起來有毛邊或是鋸齒狀的感覺。
馬賽克、三角形及正方形排列

但是若應用在AV產品上,就不一樣了。因為電視信號多半是人物,人物的線條不是筆直的,其輪廓大部分是不規則的曲線。因此一開始,使用於AV產品都是使用馬賽克排列(mosaic,或稱為對角形排列)。不過最近的AV產品多已改進到使用三角形排列(triangle,或稱為delta排列)。除了上述的排列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排列,叫做正方形排列。它跟前面幾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以3個點來當作一個pixel,而是以4個點來當作一個pixel。而4個點組合起來剛好形成一個正方形。

背光板為液晶顯示器提供光源

一般的CRT螢幕是利用高速的電子槍發射出電子,打擊在銀光幕上的螢光粉,藉以產生亮光來顯示出畫面。然而液晶顯示器本身僅能控制光線通過的亮度,本身並無發光的功能,因此液晶顯示器必須加上一個背光板(back light, BL),來提供一個高亮度且亮度分布均勻的光源。可以看到組成背光板的主要零件有燈管(冷陰極管)、反射板、導光板、Prism Sheet、擴散板等等。燈管是主要的發光零件,藉由導光板將光線分布到各處。而反射板則將光線限制住只往TFT LCD的方向前進。最後藉由Prism Sheet及擴散板的幫忙,將光線均勻地分布到各個區域去,提供TFT LCD一個明亮的光源。而TFT LCD則藉由電壓控制液晶的轉動控制通過光線的亮度,藉以形成不同的灰階。
框膠及Spacer的功能

另外還有框膠(Sealant)與Spacer兩種結構成分。框膠的用途是要讓液晶面板中的上下兩層玻璃能夠緊密黏住,並且使面板中的液晶分子與外界阻隔,所以框膠正如其名,是圍繞於面板四周將液晶分子框限於面板之內。而Spacer主要是提供上下兩層玻璃的支撐,它必須均勻地分布在玻璃基板上,一旦分布不均造成部分Spacer聚集在一起,反而會阻礙光線通過,也無法維持上下兩片玻璃的適當間隙(gap),造成電場分布不均的現象,進而影響液晶的灰階表現。
提高開口率以增加亮度

液晶顯示器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規格就是亮度,而決定亮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開口率(Aperture ratio)。開口率是什麼呢?簡單地來說,就是光線能透過的有效區域比例。當光線經由背光板發射出來時,並不是所有的光線都能穿過面板,像是給LCD source驅動晶片及gate驅動晶片用的信號走線、TFT本身,還有儲存電壓用的儲存電容等等。這些地方除了不完全透光外,也由於經過這些地方的光線並不受電壓控制而無法顯示正確的灰階,所以都需利用Black Matrix加以遮蔽,以免干擾到其他透光區域的正確亮度,因此有效的透光區域就只剩下所顯示的區域而已。這塊有效的透光區域與全部面積的比例,就稱之為開口率。

當光線從背光板發射出來,會依序穿過偏光板、玻璃、液晶、彩色濾光片等等。假設各個零件的穿透率如下所示:

•偏光板:50%(因為其只准許單方向的極化光波通過)

•玻璃:95%(需要計算上下兩片)

•液晶:95%

•開口率:50%(有效透光區域只有一半)

•彩色濾光片:27%(假設材質本身的穿透率為80%,但由於濾光片本身塗有色彩,只能容許該色彩的光波通過。以RGB三原色來說,只能容許三種其中一種通過。所以僅剩下三分之一的亮度。所以總共只能通過80% x 33%=27%)
以上述的穿透率來計算,從背光板出發的光線只會剩下6%,實在是少的可憐。這也是為什麼在TFT LCD的設計中,要盡量提高開口率的原因。只要提高開口率,便可以增加亮度,而同時背光板的亮度也不用那麼高,可以節省耗電及花費。



不喜歡找卡通圖檔做主題.............是因為~對手機240x320 or 176x220的TFT LCD沒啥挑戰性可言!!
lyou你是個有氣度的人。

this conversation is over.
----------- 感謝無私的分享.......... 辛苦了!!!!!!!!!!!!!!
這是篇有深度的討論串, 我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來好好琢磨它
原來電腦的色彩表現是那麼的複雜呀! 可以讓我為兩位加分嗎? 至於A大...平常A的分已經夠多了
附帶一提: 那張GIF跟電影預告一樣精采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