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找了兩各朋友今早去騎柴山環線
元亨寺+忠烈祠+鳥語花香+大自然+4趟的十八王公
騎完第三趟十八王公就有騎車的感覺想休息了但......
一群阿六在一旁叫喝"先生妮好強歐..可以跟尼照張相"

照完相為了台灣男人的尊嚴...小菊花頂著椅墊前端..又騎第四趟........
回程的路上一直覺得今天雖然有騎車的感覺...但種是少了些什麼


回到家看到FAITH......賓果--------離開地球表面的解放感


窩在公司沒出門
收到一封好笑的mail
大家笑一笑
標題:安全帽被幹走 怎麼辦??
這招要學起來喔!
先註明:這是真人真事......
有一天我弟的同學和他一起從補習班下課,等到機車發動的時候才發現
~~~~ 哇勒! 安全帽被幹走了!
可是好死不死巷口又有警察站崗 (當時為交通顛峰期)
於是我弟的同學就裝可憐的問警察先生:警察先生! 我的安全帽被幹走了!
這樣我可以不帶安全帽回家嗎?"
"當然不行阿!你沒帶安全帽騎摩托車!我有義務要開你紅單!"
"可是我的安全帽被幹走了耶! !"
"沒有辦法!這是我的職責!"
"喔...."
遇到這種情形大多數的人都自認倒楣,再去買一頂安全帽就算了...
我弟這位同學越想越不爽決定再試一次
" 警察先生! 拜託啦! 我的安全帽真的被幹走了! 你就放我一馬吧! "
" 剛剛不是跟你說過不行了嗎!? "
於是我弟的同學說了一句話:
.............................................................................................
.............................................................................................
.............................................................................................
.............................................................................................
那.......我要報案!!
警察先生: ....... 你走吧






另外Test年過40的注意力
請小心
http://www.gjk2.com/test/test.swf
路線是我家對面的國小
在國小裡面騎車,是我的習慣
為什麼?因為沒有比腳踏車更大的車輛了
但是,通常劇本都不是這麼寫的
因為久未騎車,所以選擇了輕鬆路線,校園輕鬆騎
學校裡面都會有較低的石頭椅,離地面大約30公分那一種
事情就是這麼的剛好,前方有一小座石頭椅
第一次,速度放慢,拉一下前輪OK,輕鬆過關
第二次,熟悉感覺
第三次,有小朋友在旁邊看,說好厲害喔,教教我阿
第四次,感覺有點恢復了
第五次,速度加快一點,石頭過了之後,凍沒條,
整個人撞上了前方的大王椰子樹,肩膀挫傷,腳踝扭傷
之後的回想,其實是趁機假裝路線勘查,行呼呼秀秀之實
後來還是騎了幾趟,就回家冰敷
心想,當狀況越來越好時,就要摔車了
這句名言果然,言之有理
當然自我的心理建設還是要
就是
不是PRO不摔車,會摔車的都是PRO
這樣心情會好一點
新的護身寶甲,終於到手了,再來就是期待團衣
一天抽10小時 每年抽出50萬立方公尺/清淤全年無休 土方無處可去
來到石門大壩,湖面上抽砂船轟隆隆的引擎聲,震耳欲聾,全年無休、一天十小時抽砂清淤,保守估計每年可清淤五十萬立方公尺,加上上游義興壩、羅浮橋合計四十萬立方公尺的清淤量,一年可清淤近百萬立方公尺。
水庫下游十三座沉澱池,是從水庫中抽出淤泥的第一個去處。「污濁的泥水」是淤泥來到沉澱池時的最初樣貌,然後,經過少則一年、多則兩年的反覆沉澱、曝曬,泥水成為爛泥、最後成為土方,再由一輛輛的砂石車送往北水局找到的落腳處。
這些土方去處可能是新建的學校,因為操場需要填平;也可能是都市重劃區廣大的土地,因為不少低窪處需要填方。「但最怕的就是,去了不該去的地方,譬如被惡意丟棄在山邊、在海岸,成為環境殺手。」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說。
前年,新屋鄉公所想填土養灘,向北水局申請了四萬立方公尺淤泥,北水局慶幸淤泥有了去處,欣然配合,林務局也開心,因為淤泥是孕育海邊防風林的沃土。
................以下省略
重點是最後一句
原來土是可以申請的
如果這土是可以用的話
鳳山市政府去申請個十車來鳳翔豈不很好
又不用花錢

可以省去享受下坡前需要艱苦的上坡,以及給當地一個賺外快的好機會~
http://08redhouse.g1.epaper.idv.tw/1.html
建構全國登山車[ AM&FR] 騎乘路段彙編
發想:
歐美各國皆利用滑雪場做為夏季DH騎乘場地.而位處亞熱帶的台灣雖無類似場地卻有極佳的山路.應可有效利用
構想:
請各縣市愛好off road車友幫忙找尋適合的長度在8-10km以上並偏重下坡的林道或山區可騎乘的山徑(上坡比例少於20%).並且須要有馬路可以載人.車上山的.也就是環線形的.如:屏東縣春日鄉的[北湖呂山].
經確認該山路可行後再與當地原住民合作.由他們提供人.車由山下到山上起點的運載服務以及簡單的食&宿.
如果能在全國各處多建立些這類服務與資訊.應可讓更多人加入這項運動真正讓登山車騎乘在山林中
***本文歡迎轉貼.並共同來推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