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態硬碟(SSD)是必要的?
市售傳統硬碟機連續讀寫速度大約100MB/s 至140MB/s 左右 SATA固態硬碟的速度大約400MB/s到 500MB/s不等,不管今天文書機還是遊戲機都能讓你整體讀取資料速度快上3倍以上,有不使用的理由嗎?
SSD容量一樣,價格差很多?SSD顆粒本身要看有分SLC、MLC、TLC、QLC區別
SLC:單級單元快閃記憶體俗稱SLC,這種類型的快閃記憶體在讀寫資料時具有最為精確,具有持續最長的資料讀寫壽命的優點。市場上最昂貴的NAND快閃記憶體類型。通常只有較小的容量。
MLC:多級單元快閃記憶體俗稱MLC,優勢在於大大降低了大容量儲存快閃記憶體的成本,因為快閃記憶體作為SSD的核心,其生產成本通常都會反映在SSD的價格上並最終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消費級SSD,相對合理的容量/價格比,MLC快閃記憶體是高階電腦的首選,雖然擦寫壽命只有約1萬次,但對於家用級別來說用到換電腦可能都還沒操掛。
TLC:三級單元快閃記憶體俗稱TLC快閃記憶體是快閃記憶體生產中較MLC低廉的規格,雖然高儲存密度實現了較廉價的大容量格式,但其讀寫的生命週期被極大地縮短,同時讀寫速度較差,只適合普通消費者使用,不能達到工業使用的標準,屬於現今消費級硬體市場的主流顆粒。擁有較低的生產成本得以開啟了廉價大容量SSD市場。
QLC:四級單元快閃記憶體俗稱QLC,QLC的儲存密度提高了33%,而且容量提升了,總成本更低,進行存儲時依靠更少驅動器來實現。此外,QLC還具有更多容量,儲存密度高,從而獲得更好的效益。與SLC、MLC相比,QLC的性能和寫入壽命有所降低,但與TLC相當。
如何找適合自己的顆粒?
由於SSD的顆粒隨時帶產生替換,尤其消費級市場常見MLC被TLC取代,TLC又被QLC取代。建議來說MLC顆粒因為幾乎絕版,就算要購入也是非常高的售價甚至能買2倍容量的TLC了,目前不管是遊戲還是輕度文書,建議都上到TLC顆粒的固態硬碟,在品質、效能、成本都較為大眾能所接受。若真的預算非常非常有限,差那幾百是關鍵才退而求其次考慮QLC。
SSD硬體接口差異?
SSD主要的使用硬體接口可分為四類 SATA、M.2、 mSATA、PCI-E
較為常見以及廣泛應用的屬於一般的SATA介面,能有效的在較為老舊規格的主機板應用,以及大多數的筆電相容,所以是前期很多電腦升級SSD硬碟的首選介面規格。
M.2 則是漸漸成為SSD主流接口,原本在於更小的體積,且若是只M.2的PICE界面,更能將SSD速度拉升至1000MB/s以上的速度。
其中M.2又分 M.2 SATA及 M.2 PCIE後者更容易提高帶寬,如果是採用SATA通道的M.2接口固態硬碟,則讀寫速度在550MB/s左右。
mSATA接口是SSD小型化的一個重要過程,不過mSATA依然沒有擺脫SATA接口依然是SATA通道,速度是6Gbps。諸多原因沒能讓mSATA 接口廣泛使用,反而被更具升級潛力的M.2 SSD所取代。
PCIe SSD的傳輸速度會遠大於SATA SSD PCIe SSD由於快閃記憶體顆粒和主控品質極高,總體成本也相對較高,相比傳統SATA接口固態硬碟的售價要貴不少。PCIe SSD有諸多好處,但也不是每個使用者都適合。由於PCIe會占用總線通道,入門以及中端平台CPU通道數較少,也不太適合使用PCIe SSD。只有配合Z170、X99這樣頂級平台,才可以完全發揮PCIe SSD的性能。PCIe接口數據直接通過總線與CPU直連,省去了內存調用硬碟的過程,傳輸效率與速度都成倍提升。PCIe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高速上行駛,而SATA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崎嶇山路上行駛。另外,由於PCIe會占用總線通道,入門以及中端平台CPU通道數較少,也不太適合使用PCIe S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