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堡國際超級電腦會議於五月卅一日公布超級電腦「全球五百強」排行榜,中國曙光訊息產業公司生產的「星雲」及「天河一號」分佔第二與第七;至於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仍由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Cray Jaguar超級電腦奪下。該排行榜在每年六月與十一月公布兩次。中國的星雲超級電腦已達到每秒一.二七千兆次的計算速度。中國這次計有廿四部超級電腦擠入五百大,僅次於美國的二八二部。原文: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02/4/26pjc.html題外話:大陸的超級電腦計算速度已達到每秒一.二七千兆次,是真的很快嗎? 請問用什麼比喻才知道每秒一.二七千兆次的計算速度,懇請大家不吝指教!
Google的搜尋引擎系統Google server farm總處理能力界乎於126及316TFLOPS之間。Tristan Louis估計這個系統等於32000至79000台雙2 GHzXeon電腦~~<維基>這台「星雲」處理能力更高~「79000台雙2 GHzXeon」自己往上加吧~+.+.用乘的會比較快~
我記得新聞上有說國網中心表示像世界最快的超級電腦日本的"京"台灣真要做也做得出來不過"京"甚至要蓋在核電廠旁邊其用電量之驚人台灣不是要拼世界第一不需要用到這種等級的超電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新聞有說台灣這台超電是acer作的這是不是表示台灣現在有自制超級電腦的能力了這台電腦到底自制到甚麼程度?
這套電腦採用的是 AMD 12 核心處理器 Opteron 6174,每個節點有四個處理器,配置 128GB 記憶體。這樣的節點有 512 個,分別成八座叢集架構,另有一個叢集有 32 個計算節點,每個節點有四個 AMD 8 核心處理器 (Opteron 4100系列),每個節點有 256GB 記憶體。所有節點共用一個平行檔案系統,採用 QDR infiniband 快速網路。這套系統由 Acer 得標,負責組裝建置,他們找了另兩家公司 (Qlogic 和 Platform Computing)合作,才將這套系統建置完成。硬體組裝建置是整個建置過程中最容易的部份,建好之後的平行檔案系統,自動備援機制,dns 的穩定程度,搭配 infiniband 網路的平行計算環境,以及程式編譯器的選擇,數學函式庫的建置,以及應用軟體的移植,等等工作,才是讓電腦能正常使用的關鍵。當叢集節點數目大到某個程度,網路,平行檔案系統和系統穩定性的問題會變得更複雜,更難偵錯,小型叢集電腦系統上這些問題都還不會出現,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台灣的電腦公司擅長的只是硬體代工,缺乏系統整合的能力,也沒花心思培養人才,要提昇境界和國際電腦大廠競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次的標案,原來有大陸建置超級電腦的團隊有意來投標,但礙於政府法規和社會觀感而作罷。大陸這些年砸下大錢建大型電腦爭取排名,雖是為了面子問題,也因此培養了大型電腦系統建置的團隊和關鍵技術,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網路等等零組件大部分都不是自製,這無損系統設計和整合的能力的建立。台灣的大型電腦的標案太少,沒有機會培植國內廠商提昇技術能力,這是我們先天不足的地方。其實爭 500 大排名沒多大意義,只是砸錢而已。這個排名每半年更新一次,除非在前十名內,不然一下子就掉落許多,並且會不斷的往後掉,以後要花更多的錢才能維持在前面的排名。大型電腦系統每年維運的電費也很可觀,在台灣,這樣的大型電腦每年的電費約要兩千多萬!主機電腦使用年限是五年,除了年度維修,一開機就不會關機,仔細算算還蠻奢侈的。所以,重點是,在有限的使用年限內,如何在這電腦系統上做出有突破性的科學和工程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和別人比電腦規模的排名。大部分的人只關注電腦排名,對於電腦啟用後,電腦系統的穩定程度,可用率,和可在上面做的計算研究和產出的研究成果,就沒在追蹤了,這部份才是潛在的使用者和納稅人該關心的事。許多商業運轉的大型電腦或軍事用電腦系統並沒有參加 500 大排名,參加排名的電腦系統要自己報名,提交一套標準的效能測試結果。通常測試完就重新組合設定,調適成適合正常的使用環境,所以實際運作的電腦系統,計算效能遠低於提交的效能測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