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界限會越來越模糊,但桌機短期間內不會完全被取代
像過去菁英電腦曾經推出以低階PC架構縮小化組成的攜帶型電腦,基本上就像筆電那樣,但沒內建電池,所以沒有攜帶的便利,可以說就是把PC縮小化,但後來顯然這種產品因為定位模糊,就不再生產了
我覺得像所謂的小筆電定位也越來越模糊,原本剛推出時,他的輕薄短小以及價位較低,是個不錯的定位,帶出去單純上網看文件來說,低效能低耗電也足以應付。但顯然多數人還是希望它可以具備更加強大的效能,例如想要看HD乃至FullHD影片,或是嫌尺寸還不夠大(記得一開始小筆電是以七吋推出的嗎)
但是後來主流小筆電幾乎都推出10甚至11吋,可是所謂的大筆電的小尺寸版本在過去也有12吋的產品,近來也好幾款推出11吋,這樣的結果又會變成兩邊互打,小筆電定位還是持續模糊
從iPad推出後(只是台灣還沒開賣),看來今年第四季一直到明年第一第二季,會有相當多家廠商的平板電腦上市,這不僅僅是電子書而已,而是攜帶型多功能的"電腦",我覺得這又會再度壓縮小筆電的市場,特別是想要拿小筆電外出看網頁看文件的族群,有很多會轉向平板電腦。
至於想要小筆電的尺寸但要有較高運算效能的,就得改選小尺寸的大筆電(好繞口)
桌機呢?以高運算需求以及高擴充性來講,桌機眾多的擴充巢是筆電不可能取代的掉的,例如雙 PCI-E 顯示卡插巢以及多個 PCI 界面插巢,還有八個記憶體擴充巢、SATA等等擴充能力,這些都不是筆電辦得到的
但也有些族群原本買桌機也只是拿來作基本文書處理、收信、看網頁等,這種即使買了可擴充的桌機也不太會去做擴充的動作,因此也有人買像是一公升~三公升大小的筆電,有些甚至連擴充巢都完全沒有。以這種需求來看,這些族群是較有可能改選擇低價的筆電,稍稍增加預算可以換得移動性,即便很少會移動機器。
但這個族群也可能會選擇 AIO (All In One) 的產品,其實以過去選擇1~3公升的電腦來看,離 AIO 已經不遠了,只是螢幕沒有跟主機黏著(話說 AIO 主機跟螢幕黏著真有好處嗎?)
所以 AIO 產品也許多少會有一定的市場,那麼是不是低價筆電搶占,就不一定了
長遠來看,我覺得分分合合,當產品趨向多元化之後,消費者選擇性增加,但也分散採買,導致廠商單一產品銷售量減低,量產變成較小量生產,成本因而提升,售價勢必會調整,兩肇雙方都不利。長遠來講眾多產品應該會緩慢的再整合,也許小筆電會消失,取代的是平板電腦與小尺寸的大筆電。
AIO 產品也許也不會賣的很好,因為幾乎沒有擴充性,萬一螢幕壞掉或是汰換,沒得汰換,不如再回到過去螢幕主機分離的時代。
但 AIO 也許會轉進家電,例如內嵌在冰箱的電腦或是直接跟大尺寸電視整合的產品。冰箱電腦這種如果搭配雲端運算服務也許可以有很好的出入,但個人覺得至少再五年後等廠商想清楚路要怎麼走。以這樣來看如果雲端運算服務搭配的好,加以異質系統整合容易的話,那麼是不是 AIO 也許不重要了,只要微型的嵌入式系統,在冰箱上只要螢幕加觸控;在電視上只要做的像電視盒,用遙控操作,或是擴充鍵盤,甚至可以螢幕觸控或是有類似 Wii 的感應器等;門禁系統對講機加上微型電腦,也可連上雲端系統....這可以有其他很多發展
最終結論,個人覺得五~十年間桌上型電腦還是會繼續存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