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只有兩千萬人口的市場,規模太小,無法大量投入研發(只能就市場化部份在表面上的小研發),許多產業也無法形成,於是只能搞搞代工及少部份傳產的某幾家公司還能小小生存一下(但也不久了)
台灣又因工資水準過高,本來就不符台灣人工作能力的現狀,代工也代不過別人,只好大量投入電子代工業。
電子代工業雖稱做是「高科技」,但這高科技是別國做出來的設備,台灣是花大錢去買設備,根據李家同研究,台灣高科技業一條一千億生產線,其中九百五十億是支付給外國買設備,對台灣產出根本沒幫助,助長他國的科學基礎研發。對台灣惟一幫助就是在三年內的折舊費用攤提將增加台灣的gdp值,所以經濟成長了但對就業人口沒幫助很多。
但搞電子的又不是只有台灣,韓國就比台灣有太多優勢,起碼人家還有個三星。為了競爭能夠生存下去,台灣廠商當然只好從員工身上剥削,否則連工廠都倒了。
總之,兩千萬人口市場,許多行業都很難產生,像最近在講的生技業也一定很難,誰會大量投入只為兩千萬人?如果要到別國市場又要花上鉅額檢驗費,而且他國又未必願意讓外人進入市場。
是時代背景的遺毒,沉浸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榮景,讓許多
台灣老闆無法自拔,老一輩的台灣人的觀念,仍是包容老
闆太多,孰不知,老闆為了生存,為了利益,早已把自己
的勞工當成工具,壞了再換新的就好。。。
老一輩的台灣人有這樣的觀念,當牛不怕沒犁可拖,孰不
知,台灣老闆為了生存,為了利益,早已把忠厚為己的老
牛,當成是自身的賠錢貨,早早想脫手。。。而老牛呢,
還一心一意為老闆辯護,將自己的觀念傳承給下一代,讓
下一代只做代工的牛。為何一個好好的人,要當別人的牛
呢?
台灣代工,是因應時代,當時代變遷,台灣人的生活水平
提昇,應走向知識密集的產業,而不是再走向勞工密集的
回頭路。。。
zhangxian wrote:
台灣只有兩千萬人口的市場,規模太小,無法大量投入研發(只能就市場化部份在表面上的小研發),許多產業也無法形成,於是只能搞搞代工及少部份傳產的某幾家公司還能小小生存一下(但也不久了)
荷蘭人口1600萬-->人家有philips
芬蘭人口534萬-->人家有nokia
我國人口2000萬-->規模太小,無法大量投入研發好像說不過去
而且我國代工的對象也不是針對國內市場吧
政府政策錯誤沒有把產業轉型成功跟台灣老闆短視近利只想賺代工錢比較有關係
看看韓國1998年金融風暴整個國家一噘不振
之後大力改革,整個國家產業跟文化讓人耳目一新
人家韓國積極發展自己的技術
我們政府則是大力推兩兆雙星
拼命找人授權技術搞代工
結果到頭來什麼技術都沒掌握在自己手裡
反而是銀行跟投資人的錢都套在裡頭
看看同一時期我們的政府幹了什麼好事
目前我們國家有什麼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