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台灣 第 1 批 學電腦的年齡

clwu5724 wrote:
民國 70年, 很流行 APPLE II, 當時是 APPLE BASIC 語言.
差不多那個時間點,就有佳佳漢卡,後來又有松台漢卡,後來又有仲鼎漢卡, 在 PC 出來時,又有益通的珍寶漢卡.
珍寶漢卡是可以 80x25 顯示中文, 是執行 CPM 程式, 最大賣點是 DBASE 程式.

小教授也是約民國 70年代的產物.
而比 70年代更早的是 EDU-80 微處理機, 它可執行 Z-80 與 8080,8085 的組合語言,
我於民國 68年與一位逢甲大專生學習 EDU-80 微處理機,學習到如何使用 EDU-80 微處理機.
民國 68年因我有一台 EDU-80 微處理機, 才引起逢甲大專生的興趣,才知道他在學校有實習過 ....
當年 EDU-80 微處理機書籍大都是全亞出版比較多 ....

70年我有一套 APPLE II, 有 TEAC 磁碟機兩台, EPSON MX-80 列表機, CPM 卡, SAM 卡, 佳佳漢卡, 16K RAM 卡(後來才有 64K 的機種,不用插 16K RAM 卡.),ROLAND PLOTTER (A3 尺寸), 後期我也買了益通的珍寶漢卡,當年約 2萬元.

當年 PC 好像不需要 287 或 387 就能執行 AUTOCAD ?


看你的配備 驚呆,
真是個 有錢人.

在那年代 AutoCAD 需要 軟 87.
ekumo07666 wrote:
我是1976年大二上了一學期COBOL -學期FORTRAN,從此打定主意做這一行。當完兵唸完碩士到退休總共做了卅多年。

老年人用3C完全看有沒有需要。我老母九十三,IPad用得比我還溜。


換算 年紀 67 歲 現年
真是 超級前輩.
CONA24

以前網路資訊不發達,能夠把程式給練起來真的是超級賽亞達人等級,我13歲的時候碰VB,老教授只給我一本VB書籍,我寫了一個月根本只發誓不碰程式設計,缺乏正確的引導與資訊,不如不要學還比較強。

2023-01-28 20:12
Jamin wrote:
1981年,我就讀臺北工專。程式設計課程首學Fortran,寫程式的方式是一行指令用一張打孔卡(自費從福利社買),打錯字就報癈;打完程式後,用橡皮筋依指令順序綁好再交給計算機中心,隔天來領編譯後的報表紙。如果程式稍大修修改改,花一週時間完成一個程式是很正常的。
1983年,學習PASCAL,就有IBM3310主機,經由Terminal 寫程式,就可以在線等待編譯結果,個人經常在下課後就混在計算機中心寫程式,直到中心趕人;當時超有印象的是:學習HANOI TOWER,N!不限位數計算。
後續學習:6502、8088組合語言,都在台北工專啟蒙。
使用的程式載體有:
1. 打孔卡 (fortran)
2. 1.2MB磁片 ,NT150/張(Basic)
3. 錄音帶 (Basic, assembly)


換算 61 歲 現年,
也是 第 1 批前輩.

我在校也是學 Pascal,
之後自學 Delphi(因為那時還沒有 Delphi).
IQuit wrote:
在那個年代APPLE...(恕刪)


大部份的人,都是用來打很簡單的電動遊戲, 那年代螢幕是單色的.

APPLE II 的年代, 應該沒有幾個人, 拿來寫程式.

當年,佳佳漢卡有些 DEMO 程式, 如客戶管理. (BASIC 語言寫的程式.)

DEMO 時, 用中文輸入一些資料, 然後查詢已建立的客戶資料.

在當時,商用來說,佳佳漢卡是必備的配備.

但這個 DEMO 的客戶管理是循序檔結構,如果客戶資料多了,萬一又在百筆之後,

查詢資料很沒效力, 而那個年代, 隨機檔也沒有 INDEX KEY.


在那個年代,我是玩檔案管理, 當年稱為 "IO 輸出入", 當年只有磁碟片,還沒有硬碟的年代.

那個年代,可以,以一筆資料,看有多少項目資料,然後乘以 50 或 100,一次讀入 50筆或 100筆循序檔結構,

再從這陣列尋找關鍵 KEY, 計算出檔案位置. 簡單說,就是一次讀入 50筆或 100筆資料,

如果資料在第 500筆, 只要讀入 5 次或 10次,就能找到資料, DEMO 的客戶管理需要讀第 500次,才能找到資料.

直到,我買了益通珍寶卡, 我才知道有 DBASE , DBASE 沒用多久, 又有 CLIPPER ,但已經是 PC 年代了.

PC 年代, 玩了幾年的 NOVELL + CLIPPER, 直到 FOXPRO 的年代,我就放棄此興趣了.
( CODEBASE 有小玩一陣子.)


APPLE II 的年代,受限於螢幕可顯示的中文字太少,及储存的資料只能磁碟片, 使用起來,有點累.

當年是以磁碟片的 LABEL 辨別磁碟片,以告知使用者須插入那張磁碟片,用這樣克服 ......

當年這些點子可換錢,現在看起來,像垃圾,一文不值.



CONA24

技術疊代實在是太快了,工程上的點子很多時候其實只是一時之選,做資訊的就是要不斷地拋棄所謂視為"珍寶"的東西,回應新世代的變化。

2023-01-28 20:37
clwu5724

當年想跨縣市連線資料庫,以前根本不可能,現在來說,很簡單的事, 約 20年前,玩 MYSQL 時,想起當年,感概當年沒有網路, 當年,每天要 K 書,也很累.

2023-01-28 20:52
clwu5724 wrote:
大部份的人,都是用來打很簡單的電動遊戲, 那年代螢幕是單色的.
APPLE II 的年代, 應該沒有幾個人, 拿來寫程式.
當年,佳佳漢卡有些 DEMO 程式, 如客戶管理. (BASIC 語言寫的程式.)
DEMO 時, 用中文輸入一些資料, 然後查詢已建立的客戶資料.
在當時,商用來說,佳佳漢卡是必備的配備.
但這個 DEMO 的客戶管理是循序檔結構,如果客戶資料多了,萬一又在百筆之後,
查詢資料很沒效力, 而那個年代, 隨機檔也沒有 INDEX KEY.

在那個年代,我是玩檔案管理, 當年稱為 "IO 輸出入", 當年只有磁碟片,還沒有硬碟的年代.
那個年代,可以,以一筆資料,看有多少項目資料,然後乘以 50 或 100,一次讀入 50筆或 100筆循序檔結構,
再從這陣列尋找關鍵 KEY, 計算出檔案位置. 簡單說,就是一次讀入 50筆或 100筆資料,
如果資料在第 500筆, 只要讀入 5 次或 10次,就能找到資料, DEMO 的客戶管理需要讀第 500次,才能找到資料.

直到,我買了益通珍寶卡, 我才知道有 DBASE , DBASE 沒用多久, 又有 CLIPPER ,但已經是 PC 年代了.
PC 年代, 玩了幾年的 NOVELL + CLIPPER, 直到 FOXPRO 的年代,我就放棄此興趣了.
( CODEBASE 有小玩一陣子.)

APPLE II 的年代,受限於螢幕可顯示的中文字太少,及储存的資料只能磁碟片, 使用起來,有點累.
當年是以磁碟片的 LABEL 辨別磁碟片,以告知使用者須插入那張磁碟片,用這樣克服 ......
當年這些點子可換錢,現在看起來,像垃圾,一文不值.


在那個年代,
Clipper/FoxPro 可是所謂的 神器,
很多 商業軟體 都是用這 2 種開發的.
話說......
2-30年前,實際應為29年前,在電腦公司做業務,一台主流規格電腦約為2-3萬元,時至今.....
一台主流電腦還是在2-3萬之間。
不過在快30年前,賣了一台電腦給客戶要價20萬,老闆就在問我賣什麼東西啊~
利潤竟仍維持20%.
pc8801

那是你沒去買最新規最高檔的

2023-01-29 10:43
pc8801

2023-29=1994,最新最高規笨蛋處理器大概就會開超過兩萬還得訂購,至於要搞到20萬那要看價單,也可能含解決方案及後續保固或者買了ibm原廠啥的

2023-01-29 10:48
IQuit wrote:
在那個年代,Clipper...(恕刪)


當年幫一間小公司寫 CLIPPER, 小公司單軟體,花了快 30萬, 含一台自組的 NOWELL SERVER.

當年廠長說,不知道要花那麼多,如果知道要花那麼多,不敢做電腦化. (原本沒考慮網路結構)


在 CLIPPER 的年代,有一次我坐公車,旁邊坐了兩個女生.

談話中,兩個女生為了 CLIPPER 與 NOWELL 如何搭配運作,在傷腦筋.

因為,她門沒有實際 RUN 過, 一時興起,幫她們解答疑惑,才知道,她們是大專院校的老師,需要為學校電腦化.


那次,本來要去這兩位老師的單位寫 CLIPPER 程式, 最後卡在 '學歷資格不符', 無法呈報教育局.
RickyHsu77 wrote:
不過在快30年前,賣了一台電腦給客戶要價20萬,老闆就在問我賣什麼東西啊~
利潤竟仍維持20%.


以前,我買 72PIN 128mb 的 RAM, 買四支, 花了 5萬6.

72PIN 128 RAM

以前 SCSI 的卡與硬碟,都很貴. 如果是 SCSI RAID 更是貴.

有些雙 CPU 的規格,也都很貴.

很難說當年的 20萬,很貴嗎 ?
clwu5724 wrote:
以前,我買 72PIN...(恕刪)


我沒記錯的話,那時規格是486 SX66,RAM 是64MB。
那時那台電腦我賣約20萬,客戶拿來當workstation做IC Design用的。
20萬貴嗎??當年我月薪約2-3萬,那時我買Ford Liata約60萬,1/3的車價,您覺得貴嗎?
pc8801

你這個可能是整套ibm原廠套裝的吧?

2023-01-29 10:55
RickyHsu77 wrote:
我沒記錯的話,那時規...(恕刪)


如果不含特殊軟體, 也不含特別周邊, 是很貴.

但為什麼能賣那麼高價呢 ?

486 年代, 64mb ? 1mb 約 1000 元的年代.

沒有掃描器 ? 掃描器也很貴.
pc8801

早年ibm原廠很貴,後來diy環境就沒退出個人市場的ibm甚麼事了.

2023-01-29 10:57
bugme

IBM開放pc相容標準之後,才是關鍵。話說,所有人都得感謝IBM的開放,不然以當時個人電腦從頭包到尾的作風,PC想便宜的普及就難了。

2023-03-13 17:56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