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傳統紙本書印刷量越來越少,書店一家一家的倒,不得已有些找不到的書只好買電子書。
而電子書市場似乎蓬勃發展,各大公司都想分食這塊市場。
但對消費者而言,總覺得怪怪的,比如說過去買紙本書,只要紙本書自己把它保存好,出版社倒了也不會對消費者造成任何影響(說不定二手書還能變得高價);
(問題1)
但是電子書每家的APP都不一樣,手機裡雖然有3到5家的APP,假如說某位作者的作品剛好一家電子書商倒了,想要再買這位作者的同一本書就得再付另一家電子書商錢,這樣公平嗎?符合物權的概念嗎?
(問題2)
或者說某些電子書商(我這裡沒有暗示google),它想讓哪本書上市就哪本書上市、它想讓哪本書下架就讓哪本書下架,這對付費購買的消費者來說公平嗎?
7/14補充:抱歉語氣不好,讓有些朋友回應『不要靠么』,我以後會學著語氣平和一點的。
最近我越來越覺得,電子書不是『物』,它應該是軟體。那麼軟體就是作者擁有智慧財產權,作者應該擁有最大的處置其作品的權力,電子書平台理論上應該沒有那麼大的權力,而且還應該有責任維護好買賣雙方的權利,只是現實中往往中間人是影響力最大的......
另外,書會下架其實也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下架,他可能覺得你這個平台分潤太不公平了,我要去別的平台賣了等等。
但是電子書每家的APP都不一樣,手機裡雖然有3到5家的APP,假如說某位作者的作品剛好一家電子書商倒了,想要再買這位作者的同一本書就得再付另一家電子書商錢,這樣公平嗎?符合物權的概念嗎?
=================
這是賣方的責任,沒道理要求B賣家承擔A賣家的責任。
(問題2)
或者說某些電子書商(我這裡沒有暗示google),它想讓哪本書上市就哪本書上市、它想讓哪本書下架就讓哪本書下架,這對付費購買的消費者來說公平嗎?
===============
要看使用說明、合約,如沒規定,你可以要求維權,一般會以較弱勢的消費者來做出法決。
一切還是要看白紙黑字的說明、合約,如沒規定,你可以要求維權,一般會以較弱勢的消費者來做出法決。但你不能要求B賣家承擔A賣家的責任。
而使用者付費,一般費用是可下載>僅能觀看。無期限>有期限。
使用前,請詳閱說明書,不能接受就別掏錢,在出錢之後GGYY,有失風度。
要我比擬,就是付費入場觀看架上指定的書籍,架上書籍收費費用、可觀看時間、何時上、下架,完全由賣門票的來決定,買票入場者只能遵從賣票方的意思。
如果有疑慮,可問客服,是否有付費者保障的機制 ? 才不會發生,今天付費,明天下架的尷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