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講真的ssd硬碟的實質表現並未跟測試報告一樣好~
OCZ 60GB 號稱讀取230MB,寫入135MB,當你拿他當系統碟灌好以後,
讀取只剩200MB,寫入大概只剩100MB~
實質上PHOTOSHOP 的暫存區您可以設定兩顆硬碟,
比方說RAMDISK的4.75GB用完以後自動跑實體硬碟的暫存區~
當時候買SSD也是為了求快,不過以現在的實體硬碟售價來看,我寧可挑選選實質硬碟~
4顆500GB也才6800左右,跑RAID0+1既有速度又能保障安全,不用老是煩惱RAID0何時會掛掉~
而SSD硬碟有壽命問題一顆60GB就要7000,容量小你還是得花錢買一顆實體硬碟~
500GBx4跑RAID0+1平均存取傳輸100M~120MB,
但有1TB可用,可允許壞兩顆(第二顆看運氣壞同一邊就完蛋)
如果朝RAID5的話也不是很建議,你必須買有處理氣得RAID卡,少說5000,
RAID5的效能當你資料變多時,速度就會明顯下降~而且寫入速度不優~
所以小弟還是認為8GB~24GB配上RAID1+0的四顆硬碟最方便~
如果您是i7的DDR3可以插6隻,6x2GB=12GB,將近有9GB給您的PHOTOSHOP使用了~
當你使用過用RAM當暫存區,在快的SSD你都還是嫌不夠快的~
當然現在記憶體爆貴.....可以等年底降價再採購,
當時候2GB才600元,現在要1400元,如果以一隻600x6也才3600
現在要爆貴要8400......
8400+RAID0+1的4顆硬碟6800也才15000左右
速度沒SSD+RAID0快,但容量多價錢便宜~
兩顆SSD硬碟60GB就要吃掉你14000~
而且容量少
拿來跑RAID0.....我沒那個勇氣,
單純只當暫存.....我又覺得太貴.......
之前PCDIY有介紹DELL SAS卡配上三顆15000轉的硬碟,效能才有辦法跟一顆OCZ SSD128GB匹敵~
不過當你真的使用時,SSD硬碟就真的沒想像中表現的那麼好~
可能是SSD的IO表現問題吧~我不清楚為何會這樣~
不然就邁向Z-Driver~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67397
我給您最真心的建議
用ramdisk作暫存是效能最好的方法
缺點是容量太小
8G插滿..最多分個3~4G
我想您會組64位元的win7 也建議用這個
如果3通道...12GB 可分得5GB的ramdisk
其次就是您的想法
組兩顆SSD
一顆工作碟 另一顆當系統碟
目前效能最穩的還是intel ssd
C/P值最高我覺得的是博帝 60GB SSD V3 64cash 第3代保固10年
7800的價錢..10年也夠本了
這樣組是安全性比較高
處理完的檔案就在另存到傳檔硬碟當資料與備份
還有另一種組法 效能c/p值最高
2顆SSD組raid 再分割成兩組
一組為系統碟 另一組為工作碟
有些人建議用萬轉碟或說SSD的壽命跟安全性...等等
其實..萬轉碟也是會壞 機率也不低
而且組那麼大容量的系統有點浪費
通常都匯存點資料
一旦掛了或中毒...就全毀了 風險也不低
組SSD就是指當系統 可抵2顆萬轉碟組raid的效能
掛點或中毒再重灌系統就好
重要的是SSD系統的優化要做好
盡量讀 不要寫 就可以保安康
資料另存出來...桌面資料路徑放在D碟(傳統碟上)
嗯~
差不多了
目前新製程SSD最少保固3年
3年內反正換新
3年後 及變掛掉也是只有系統
再重灌就好
萬轉碟組raid的超法 壽命也不見得比SSD長阿
thork.kao wrote:
因PHOTOSHOP在使用時,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暫存檔(我用都至少數G~數十G),因為我是工業製圖,圖檔大。
我建議你買Raid 0 +一萬轉WD硬碟3-4個組合起來
或RAID0 4個500G 當系統與工作區。
因為你一個工作檔需要幾GB,負載很大
SSD 除非是很高規格不然還是不夠快
一個128G SSD 買兩三個當RAID都要3萬。但是有些讀取快但寫入慢。
你工作檔太大同時疊圖數量也是很驚人,
你大概是搞GIS或衛星影像接收資料.
128*3也採幾百G恐怕不夠你用。
但是一定要規劃額外的備份區用1TB硬碟 RAID0當備份
不要將所有的檔案放在一個RIAD內。才可以同時享受快速與穩定
RAID5 效率比不上RAID0 。要快直接用RAID但是要另規劃備份資料方案
-----------------------
這樣是2TB
2TB要用來當系統跟工作碟....
會不會太浪費了
這樣的raid.0 能保證用幾年
幾年過後..不是也挫咧等嘛!
有比較安全嗎...
會比較快嗎?
2顆SSD...純做系統跟工作碟
處理完的檔案完成品再另存傳統碟備分
就安全性上...已自然地做好防範
不怕中毒毀壞重組硬碟 ...不怕掛點資料救不出來
4顆500G raid.0會比較快嗎
也不一定
搜尋時間比SSD多好幾倍
而且...讀取快..並不一定代表跑photoshop快
跑程式的快慢主要取決於作業系統 軟體本身還有cpu核心
就我轉檔的測試的經驗
檔案擺在傳統碟或SSD ramdisk 的轉檔速度都一樣(回存在相對應的碟)
況且硬碟的功耗是SSD的數倍
2~3年無形中省下的電費跟系統損耗
都可能足以貼補SSD的價差了
再試問一下...
2TB的raid.0 如果掛點
若要完全沒有任何資料的損傷
我指的是不及備份或還未備份還有...沒有備份的資料
我想也不可能
人...有時候就是因為這樣...而損失重要資料
在請問一下..
用了一段時間之後
掛了一顆硬碟後...其他硬碟你還敢繼續安心的用嗎
^^
「實體的 RAMDISK」
這種 RAMDISK 是一台硬體裝置,有 PCI卡的形式、也有 5.25" 盒子的
其上有很多插槽可以插記憶體,插多少條記憶體,容量就有多大
採用 SATA 排線,直接插主機板,會被 BIOS 辨識為硬碟
實際使用方法和硬碟無異,可以安裝 OS 在上面
也可以買多台組 RAID 陣列,但不會更快了只是增加總容量,因為受限於 SATA 頻寬
裝置上配有鋰電池給 DRAM 充電,電腦斷電若不超過24H,可以維持資料
國內有技嘉和信義科技的產品,國外也有其它選擇但不易買到
技嘉的屬於舊型,PCI 卡型態,吃 DDR RAM,最大支援 4G(1GB x 4條)
SATA1,頻寬 150MB/s
因為是舊型,較便宜
信億的是吃 DDR2 RAM,5.25"盒子,最大支援 32GB (4GB x 8條)
SATA2,頻寬 300MB/s
缺點是非常貴....可惜賣那麼貴,不然蠻有賣相的
實體 RAMDISK 的優點是:
-----------------------------------------
1.因為被 BIOS 辨識為硬碟,所以可以安裝 OS 在上面。純 RAMDISK 不行,因為純 RAMDISK 是 OS 產生的,若 OS 都沒載入,自然也沒 RAMDISK。
2.較省電,RAM 即使插很多條,吃的電也比硬碟組的 RAID 省。較省電同時也代表發出的熱量較少,不用風扇吹,節能省碳,省電費、省空調費。
3.不怕壞軌,記憶體不太會用一用壞軌,除非買來就是壞的。DRAM 沒有 SSD Flash ROM 寫入次數壽命的問題。
4.超級 seek time 搜尋速度,低於 0.1ms,因為實際上它就是 DRAM,SSD 都不是對手。具體意義是不必重組,也沒必要重組,不論寫入小檔、大檔都是非常快。
缺點:
------------------------------------------
1.裝置昂貴。RAM 還好,但那台裝置很貴。
2.受限於 SATA2 頻寬 (300M/s),覺得它應該出 SAS3 (600MB/s)的版本,才能真正發揮 RAMDISK 的威力。不過 USB3 (光纖版 25Gbps、3GB/s)更神,說不定以後 SATA 都給 USB3 取代了...
RAID 0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只是曾經使用的經驗不太愉快,好幾次都用沒多久就掛點了。(不過那是二、三年的事了)
而且RAID 的方式,也並不是全部都很快吧,在硬碟外圈和內圈的地方,速度還是有差。
一台電腦裡面裝四顆硬碟....我看溫度一定爆高的....CASE和POWER大概也得好一點。
再加上RAID 0+1 是否還要另買卡?還是用內建的?這我就比較不了解了。
不過就是跑PHOTOSHOP的關係,公司的硬碟都是二~三年就會強制換掉。
因為資料無價,曾經硬碟用三年多後就掛點,光資料救援費就四萬多元。相較下來,我還寧願甘心一點換硬碟。
所以SSD的部份,我也是打算至少要撐二~三年再壞吧!!不然那麼貴的東東還撐不久。
至於到底要採用RAID 0+1 ,還是SSD ,再考慮看看!!
再看一下其它人分享有關RAID 0+1的效能為何?
打算先組一台來玩玩看囉~~~
目前也有測試一台是用記憶體8G=OS 4G+RAMDISK 4G,確實跑圖有比較快。
無奈4G大概開個二張圖就爆了...
因為若用SSD的話,以二年來計算,一天若省下半小時的話,以時薪100來算。
一天省50元,一個月省1000元。其實約1年就回本了,搞不好省下的時間更多。
畢竟我也不想看到設計師是在那邊等硬碟跑圖....慢慢慢....
若有不正確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謝謝.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