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確有其他狀況:
1. 在長時間連線或有大流量通過後,網頁就會漸漸開不起來,
然後MSN也斷線(主要閘口錯誤),P2P也斷線,
非要把PCC關掉才恢復正常,這跟過去使用卡巴一樣的情況。
2. 進行完整掃瞄時會不定時遇到錯誤關閉(就是常見的read記憶體錯誤)
說實在過去曾長年支持PCC的我還蠻失望的...
至於改用其他防毒軟體,
去年用了Norton 360還蠻失望的,很多都要手動清除才可以,
後來也常常發生程式錯誤或是需要時也無法手動卸載程式,
快到期時更是囉唆得不得了,所以就不再用了。
Avast!...感覺還好,不會干擾到網路,也不會斷線,
可是...後來卻發生無法掃除中毒郵件的怪現象,掃得到清不掉,
不知是怎麼回事?
筆記型電腦是使用 PCC2008, 裝完之後第一次真的是超慢的.那時候打電話問客服.給我的回答是在做磁碟掃描 & 更新病毒碼所造成的.就把電腦丟在旁邊讓它自己跑.過一段時間在過去看就好了.但是樓主提到的防毒軟體自己關閉...這個就比較奇怪了.應該還是要請原廠的客服提供說明,不過建議樓主重裝的時候.去官網上找最新的版本.免得到時候有新版還會有重裝的可能性性
小紅傘是Loading輕.但是有很多Spyware & Cookie是偵測不到的.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都還是要會將桌上型電腦Map成Notebook的網路磁碟機.在用PCC來進行手動掃描.通常結果是會在Internet Temp Folder下面找到一堆有的沒的東西
習慣潛水的皮卡丘
先說說自己的想法,因為現在的環境病毒肆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光靠一種防毒機制很難去防範(譬如只有掃描病毒及間諜程式),正因如此!眾多防毒軟體推出了許多功能來因應現在的資訊環境,所以相對的使用防毒軟體一定會佔用系統資源,就看自己怎麼去選擇性使用,而就我所知,趨勢的PC-Cillin2008整合了許多的防護功能,打從PC-Cillin2005起就開始整合了許多功能,所以現在使用防毒軟體也是需要去了解它的功能、所使用的系統資源、甚至要達到防毒的效果,有20%要看使用的的習慣,就看看下列的資訊吧:
防毒軟體的配置:
防毒軟體,是現在每台電腦都必備的軟體之一,無論是使用K牌、N牌、M牌,甚至是T牌的防毒軟體(用簡稱就好),都有一定的支持者在使用。
先不論價格、功能、效能、耗用資源...等問題,畢竟防毒軟體還是一種工具,重點是在調校跟使用習慣,所以對於不同人就要有不同的配置方式。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有十分困難,因為要考量的因素有太多了,例:硬體規格、使用者習慣、操作介面、軟體功能等,只要親身體會一次,就會瞭解我所說的困難性在那。
除非,你身處的環境裡,大家的硬體規格、使用者認知都有一定的水準,或許可以套用同一個範本,不然的話,每個使用者都有不同的問體需要克服。(Mission Impossible)
雖然我剛提到了硬體規格、使用者習慣、操作介面及軟體功能四大項,其實它們一樣是環環相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只是硬把它們拆開而已。
1.硬體規格:取決於記憶體和日常使用的程式為何而定。
例:一個多媒體的從業人員,它的記憶體量(1GB+)僅夠一般操作使用(影音處理、排版、大型軟體...等),你就別再火上加油,幫他裝個耗損大量記憶體的F牌的防毒軟體套件(每個功能皆為單獨執行的程式)。
因為這樣只會造成使用者無法順暢地執行他的工作,更別希望他會感謝你的好意與安全防護(沒把你唸到臭頭就偷笑了吧!)
2.使用者習慣:最怕四處下載或是愛測試的使用者。
說到這一點我自己也有點心虛,因為在我還未轉職之前,我應該就是屬於那種愛測試極限的人,經常讓電腦多工做著各式各樣不同的事。
不過,我至少還在安全範圍內執行(測試前我會先評估好風險),但是有太多人總是抱著僥倖的心態,反正有防毒軟體、公司的電腦不怕壞,就在網路上四處找尋相關「資源」來用。
就算有再強的防毒軟體,愛執行四處下載的執行檔,就算有三套防毒軟體也不夠死,所以防毒軟體最大的殺手絕對不是惡意程式,而是使用者的"順手"一點。
3.操作介面:說穿了就是非中文語系的說明。
我想對防毒程式略有接觸的人都知道,絕大多數的國際大廠對於中文語系的支援,通常都是擺在最後才支援(除非是中文語系國家所製作的軟體,勉強可以同步發行),就算有了中文的使用介面,很多說明文件及警示,還是一樣為原文(多為英文)。
所以,就算使用者看見了警示訊息,大多也是嫌它煩地點選許可(ACCEPT、ALLOW),讓它通行,避免正在執行的工作被迫中斷,可是...如果什麼都點許可或是拒絕(REJECT、DENY)的話,那還需要防毒軟體做什麼呢?(或許把網路線拔掉還比較實際)
這些操作介面與防毒軟體真的能夠發揮"效用",有著舉足輕重的關係。
4.軟體功能:先天條件,以及能提供給管理者何種協助。
這一點其實就前面三點有很大的關係...
(1)記憶體需求愈小:對硬體規格的適用性愈強。
(2)具管理功能:設定好後加上權限,避免使用者習慣的風險。
(3)中文的介面與說明:讓使用者瞭解放行或拒絕的風險。
雖然軟體功能很重要,但是我仍要重申,它們是工具的一種,千萬不要期望它能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要是軟體就一定有弱點(不論先天或人為)。
所以,在配置防毒軟體的相關設定時,我都會先根據以上四點來考量,我應該幫他們做怎樣的規畫,以免我的電話響不完...,再不然就是使用者看見警示的視窗,就緊張的手足無措求救(對於這種我都會停用警示,預設非放行的程序,都先阻擋。)
其它的配置,例:全系統的掃描排程(視系統內資料多寡及電腦效能而定)、解毒失敗後刪除的設定,這些就真的是見仁見志,沒有一定準確的答案。
我想,網路大量發展的同時,網路上的危險也在進步,我們都是扮演著在苦苦追趕的人,所以大家還是慎選處理方式來保護自己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