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決定先暫停一下,評估看看各種Solution的效能如何,再來決定。原本只是測試以ZFS為基底的系統,到後來愈想愈多,就乾脆一起測一測,做個對照,也就有了前面這些測試…
OK,拉回正題。ZFS是一種檔案系統,擁有許多優秀的特性,其中之一就是能十分方便建置、管理Soft Raid。既然我是以ZFS為目的,當然Windows的Soft Raid也要來測測看,這樣才知差多少??

測試環境 | Zoey | Sophie |
CPU | Q9400 2.66G | E5400 2.7G |
RAM | 8G | 8G |
OS | Win7 x64 | Win7 x64 |
NIC | Intel 82567LM-3 | Intel 82566DM-2 |
HD Read/Write | 123 / 122 | 127 / 126 |
RamDisk R/W | 2329 / 3949 | 1997 / 3259 |
一號機不變,二號機另外新增兩顆ST3250312AS 250G硬碟,一樣安裝為獨立硬碟,系統安裝在另一顆WD 2500AAKS上。
先附上測試基準的數據做為對照


測試一:HD*2 Raid0

硬碟讀寫測試:



一樣「RAM -> Disk」的數值參考就好。
可以看到,兩顆硬碟組成Raid0後,小檔案沒什麼變化,但大檔案的讀寫效能成長六成。不知硬碟讀寫效能的增加,對大檔案的傳輸影響多少?
傳輸數據:



嗯,沒什麼差別!我想原本單一磁碟的傳輸速度就巳接近百M,即使二號機讀寫增加六成,恐怕也快不到那裏去。若測試碟的讀寫能力只有60MB/s的話,這個測試增加的幅度才會跟著變大吧。
另外,從這開始,只測上面四項數值,因為其他幾項沒什麼意義,就省略了。
測試二:Raid1

硬碟讀寫測試:



傳輸數據:



沒什麼好講的,就是一顆硬碟的效能…
測試三:Raid5
在要測試Raid5時,發生了一個問題,系統有選項,但不給選,也就無法組成Raid5。查了一下才知道,Win7並不支援Raid5的建立,要建立Raid5需要Server版的系統,也就是Win2003、Win2008才行。OK,這個條件可以理解,但既然Win7不能建立Raid5,幹嘛還把選項做出來,直接把功能拿掉不就成了。有選項卻不能選,會讓人誤會是不是有那個步驟做錯了。
題外話,原本也打算測主機板上的磁碟陣列,看看跟Soft Raid差多少。結果也是一樣,有Raid5,但不能選。一查才知道,跟上面一樣,晶片不支援Raid5。不支援還把Raid5的選項做出來幹嘛,不知道在想什麼…
回到正題。既然Win7不能建立Raid5,於是系統更改為Windows Server 2008R2 SP1,另外加裝iSCSI_Software_Target_33及Windows_Storage_Server_2008_R2這兩個程式。
測試環境 | Zoey | Sophie |
CPU | Q9400 2.66G | E5400 2.7G |
RAM | 8G | 8G |
OS | Win7 x64 SP1 | Win2008R2 x64 SP1 |
NIC | Intel 82567LM-3 | Intel 82566DM-2 |
HD Read/Write | 123 / 122 | 127 / 126 |
RamDisk R/W | 2329 / 3949 | 1997 / 3259 |

硬碟讀寫測試:



Soft Raid5因為沒有硬體Chip幫忙XOR運算,通常是“效能=笑能”,不過看起來還好啦。資料寫入因為要計算同位元,跟讀取比起來,就掉得比較多。
另外要提的是,Win2008在建立Raid5後,硬碟會開始執行同步化的動作。3顆250G的硬碟組成Raid5,可用容量466G,從開始到結束,約要花費6.5個小時。真不敢想像若用TB級的硬碟來組,要花費多少時間?可想見當陣列在Rebuid時,恐怕也需要花這麼多的時間…
雖然建立Raid5後馬上就可以使用,不過效能滿慘的…

傳輸數據:



同樣的,硬碟效能增長,但對網路傳輸沒什麼幫助。
測試四:HD*1 iSCSI
Win2008可安裝iSCSI Target套件,提供iSCSI服務。不過,很可惜的,這套軟體無法安裝在Win7上。若要提供iSCSI服務,系統就必需使用Win2008。
此次測試是使用單一硬碟建立iSCSI Target,一號機以iSCSI啟動器連接至二號機。連線後格式化為NTFS,設定為磁碟機Y。



傳輸數據:



可以看到,iSCSI對小檔案的傳輸有很大的幫助。讀取的效能不如寫入,不知原因為何,是因為二台機器的等級不同嗎?
此外,我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對iSCSI做小檔案的寫入測試時,檔案總管很快地回報巳完成複製的動作。但透過流量監控軟體發現,實際上資料還在網路背景下傳輸著。而且不是平穩的一直線傳輸,比較像心電圖那樣,呈現一個又一個的峰值,且傳輸量由高漸漸地轉低,最後傳輸完成,整個過程約要花費1、2分鐘的時間。
結論:

磁碟效能的增長似乎未能為網路傳輸增添助力,反而單一磁碟的網路傳輸效能較好,這或許是系統必需為陣列的存取提供更多的計算所導致。
To be continue…
網路傳輸測試 測試一:測試基準
網路傳輸測試 測試二:影響網路傳輸的因素
網路傳輸測試 番外篇:殘酷的現實…
網路傳輸測試 測試四:ZFS @ Solaris Express 11
網路傳輸測試 測試五:ZFS 二回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