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上林 wrote:
還有你真的確定他沒有小型光化箱? 他大小比路口紅綠燈的控制箱小一點,樣式應該是米白色的
慶聯有線 港都有線 倒是有 但也不是光化箱(500鋁管型同軸電纜線 轉成 7C同軸電纜線)
新高雄有線 全部都是FTTH, 但沒有看到過路邊有他的米白色小型光化箱(還搞 這種小型光化箱, 這種佈建FTTH效率就太低了)
石光上林 wrote:
我知道的,台北光纖是先看建築物頂樓的電梯機房,從電線杆(士林北投很多電線杆)沿既有纜線頂樓進線電梯機房,在下來轉到第四台的箱涵
其他沒有電線杆的區域,可能就沿著牆附掛走到頂樓在下來。
但就像之前所說的,這增加了業者進入的門檻,不必要的重工(可能引起管委的更大反彈),以及日後維護的成本
天真野小孩 wrote:
這種工法其實成本比起走地下管道成本還低上很多,
明線就只有外觀難看和可能被外力入侵的缺點而已,
政府若沒強制第四台業者將纜線地下化,我想根本沒人會想走管道吧!
天真野小孩 wrote:
如果真是你所謂難以跨入的門檻,那第四台的普及率就不會如此的高,
除了偏遠地區業者不願意拉以外,還沒聽說過哪個社區拉不進去的案例!
天真野小孩 wrote:
事實上管道也是有一定的維護成本,有可能被其它工程挖壞,
有可能年久破損導致要放新的線路放不過必須要修管,
這就是板上一堆鄰居有光到府為何我家不能裝的原因,
因爲離你最近的引上管壞了,光纖通不出來,
修一次管的工程費用又是數十萬起跳。
石光上林 wrote:
的確,如果只需要飛線,那M taiwan 以來各地政府的共同管道鋪設都是浪費
包括台中的GSN,威達拿到合約,並且自己承租與參加建設的共同管道,也可能是一種圖利勾結?
台電出租的光纖也應該多數是掛在電線杆上的
第四台任意飛線的起始,其實就是有線電視法規不明確、里長權限比較大的時候
其餘業者沒有加入助長這種歪風,變相成為業者的不對,不識時務?
台灣是屬於多颱風的地區,放一堆線在大樓外牆,颳風時隨意掃蕩,造成的損害賠償問題可不可以計入成本?
又或者因為人命不值錢,這樣算入後還是比較低,所以仍然可行?
石光上林 wrote:
基礎設施故障,可以由監管單位督促營建署或是各地工程局等單位修正,成本分攤給承租業者或由電信業的稅收補助
這在其他各國都有前例可循。
這亦不是不開放基礎設施的原因,何況中華對於此類狀況也沒有很積極的去幫用戶修復,
即便規劃人員同意,還是經過多次會勘、冗長程序發包、申挖等,三年五載不見得有更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