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上林 wrote:
不會被淘汰掉,洛克斐勒當初的石油集團就算有幾個小家的品質不怎樣好,甚至感覺出來她不怎樣想做生意,他絕對不會被淘汰掉
這是掌握基礎設施這樣不易翻轉的資源的好處
資訊如何完全接露? 很多技術細節都不清楚了,這種情況下你想要揭露甚麼? 你有花心思了解到你最重視的島內互聯品質的關鍵點:接取與匯流網路設備,然後進而發現瑕疵而接露?
我不是專業人士 我只能作一般人實際上會做的測速來了解
熱心的你可以教大家怎麼測速 "最重視的島內互聯品質的關鍵點:接取與匯流網路設備,然後進而發現瑕疵而接露"
石光上林 wrote:
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資訊不對稱,你認為94%很合理,因為你不知道許多接取設備可以設定bandwidth compensation的選項。
正巧中華電信的ALU7360和ALU7342有這樣的功能,而且某些軟體版本預設是enable的。所以隨著版本升級,許多默認參數的設定變了。原本少了6%的人突然就可以享受到那本來屬於他的頻寬。
推出1G/600M跑不到的原因你真正有花時間去了解嗎? 那就只是OLT的板卡沒有做好測試,明顯的問題當時卻測不出。
如果改善測試流程,那之後就可以避免問題再度發生。如果可以向國外分享除錯經驗與普及接取網路的知識,以後出問題的時候甚至我們可以反過來指導楞著頭說抱歉的中華人員去仔細檢查與測試,否則只是讓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無限循環。
感謝你的分享
石光上林 wrote:
事實上,有良心的業者還會在他的GPON的dba profile使用另一項功能,保證最小頻寬但不設限最大值,
新高雄的GPON如果申請高速率,在沒有人使用的情況下,剩餘頻寬是可以被在線用戶利用到的,這也是部分用戶測出來明顯高於申請頻寬的一個原因
當用戶的保證頻寬偶而只剩下60%,但平時有機會跑上150%,那麼它或許不會去客訴。
基本上測速這事件,並不占用多少的使用時間或使用經驗,延遲的高低與出國頻寬較容易體現出來。
當中華電信挾著綑綁終端設備、限制競爭者無法分租被動網路元件,浪費基礎設施如dark fiber和管道空間及路權
當中華電信因以上原因疏於對接取設備測試以及規格落後,造成設備品質不佳
你都置之不理了,你為何還堅持在一點頻寬分配的問題上? 如果接取設備是開放的,是競爭的,你要120% over spec都可以。
當主導者宣稱電信已經自由化,但競爭者租用接取網路卻無法自行訂定dsl profile參數、GPON的DBA與TCON的參數。
自行拉管一樣按照工業標準使用充膠纜線,卻被主導者攻擊線路走水溝所以不穩定
你卻還拿主導者當神膜拜,只因為他看起來有花錢、有買設備? 而不管這個設備好壞,是否有助於提升傳輸品質?
對我沒影響 我沒有甚麼要堅持的, 我到業者自家官網測速(或測速軟體)/Speedtest網站的業者測速點測速只要我合理的94%速度達成率(不分任何時段)
我也不知道甚麼樣的拉線才算是國際標準 用管道, 架空, 走水溝? 為什麼你會說我拿主導者當神膜拜
我有說過類似的話嗎?